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4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由于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涉及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建筑设计、园艺林业等多个学科,因此相关的规划设计理论是很多的,在具体实践或创作中,除应遵循上述学科相关理论方法之外,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及方法,如景观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景变序迁理论、自然线势与飘积理论,量化设计理论等,这些理论之间既相互关系,又相对独立,在规划设计中有各自的方法与作用,下面分别予以介绍。景观分析与评价的理论及方法由于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涉及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建筑设计、园艺林业等多个学科,因此相关的规划设计理论是很多的,在具体实践或创作中,除应遵循上述学科相关理论方法之外,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及方法,如景观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景变序迁理论、自然线势与飘积理论,量化设计理论等,这些理论之间既相互关系,又相对独立,在规划设计中有各自的方法与作用,下面分别予以介绍。景观分析与评价的理论及方法景观规划设计的层面进行景观设计,我们必须认识景观学中的各个层面,人们最初认识的景观是自然地理方面的,其次是空间,在空间设计中包含了人的创意,这也是人工造园艺术性的体现。而对于景观和审美还取决于人的审美心理,因此时间也是景观的重要特征,可见景观是具有多个层面的景观的环境效果园林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是以满足人类使用和欢愉为目的的。西方园林景观建筑师哈伯德(Hubbard)认为:景观建筑环境最重要的功能,是在人类的聚居环境中与乡间的自然景色中创造并保存美。同时都市中的人远离了乡村的景致,因而迫切的需要经由自然与景观艺术的帮助,以提供美丽且平静的景色与声音,来舒解他们每日紧张生活的压力,所以园林景观建筑也重视改善都市人群日常生活的舒适性、方便与健康,并相信与自然景观的接触对人类的品德、健康与幸福是绝对必要的。人力造成的影响而使景观改变自然的景观效果品质自然与人工相结合品质的景观效果景观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学派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自然景观资源的严重破坏,环境的视觉污染也与环境的其它污染一样,日益严重,并威胁到人类的身心健康。面对这一问题,美英等发达国家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出台一系列保护风景美学资源的法令这些法律的实施,标志着长期以来为人所享用但并不为人所珍惜的风景美学资源,将与其他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具有法律地位。然而,人们很快发现,景观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的衡量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由此就产生了以景观质量的评价为核心内容的景观美学研究学科。该领域研究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特点,研究人员除园林景观规划专家及专业资源管理人员外,还有心理及行为科学家、生态学家、地理学家、森林科学专家等。他们分别将本学科的研究思想与方法,带到景观美学研究领域中来,从而使这一领域学派林立,方法各异。目前,较为统一的划分为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牌、认识学派(或称心理学派)、经验学派(现象学派)。专家学派专家学派的景观评价工作,由少数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来完成,认为凡是符合形式美原则的风景都具有较高的景观质量。从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四个方面来分析,强调诸如多样性、奇特性、统一性等形式法则来主导景观质量的分级。此外,专家学派还常常把生态学原则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标准,因此,专家学派内部还有生态学派和形式美学派之分。①美国林务局的风景管理系统VMS(VisualManagementSystem)(U•S•D•A•ForestSeruice);②美国土地管理局的风景资源管理VRM(VieualResounerManagemrent)(U•S•D•I•BureanofLandManagement);③美国土壤保护局的风景资源管理LRM(LandscapeResounesManagement)(USDA,SCS1978,Schauman&Adams1979);④联邦公路局的视觉污染评价VIA(VisualImpactAssessment)(Itami1986);⑤加拿大森林防务部门的有关风景评价及管理系统(如Canada1981)专家学派的VMS和VRM系统①景观分类②景观质量评价③敏感性评价④管理目标⑤视觉质量(冲击)评价(Visnalimpactassessment)心理物理学派心理物理学派是把心理物理学的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景观评价中,通过测量公众对景观的审美态度,得到一个反映景观质量的量表,然后将该量表与各景观成份之间建立起数学关系。所以这种评价模型实际上分为两部分:一是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即景观美景度;二是对构成景观的各成份的客观测量。心理物理学派在景观评价中应用①森林景观评价及管理应用SBE(美景度估测值)=0.20*(阔叶草,磅/英亩)+0.60*(胸径16吋的西黄松,株数/英亩)-0.10*(采伐残遗物,立方/英亩)+0.26*(灌木,磅/英亩)+0.04*(禾草,磅/英亩)-0。001*(胸径5吋的西黄松,株/英亩)-0.02*(胸径5-16寸的西黄松,株/英亩)-3.87②远景景观评价应用多元回归方程:SBE=127.12+10.32SHRP-0.57SHRP2+1.79BVF-6.77MDAM-61.07FORDEN+0.93FLT③娱乐景观评价的应用具有不同娱乐爱好的人对森林砍伐具有不同的审美态度,爱好狩猎和娱乐兴趣的人,往往对砍伐抱肯定态度,而爱好露营、漂流等活动的人,则持否定态度者居多。所以,人的各种活动(娱乐)爱好,也直接影响人的审美评判标准。此外Schroeder和Anderson等人还对城市娱乐区进行研究,发现娱乐区的安全感与人们的审美评判不存在线性关系。④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应用范围极广,远不止如上所述,如Latimer、Malm等人在1981年研究大气的光学特性与人的审美评判间的关系,发现大气的光学质量与审美评判有很高的相关性,并建立了以大气物理因子如色度、光彩、太阳高度角、云量为自度量来预测景观质量的关系模型。心理物理学派特点:一是景观审美是景观与人之间共同作用的过程,而心理物理学派的目的正是为了建立反映这种主客观作用的关系模型;二是承认人类具有普遍一致的景观审美观,并把这种普遍的、平均的审美观作为景观质量衡量的标准;三是人们对景观的审美评判(景观质量)是可以通过景观的自然要素来预测和定量的。认知学派认知学派把景观作为人的生存空间、认识空间来评价,强调景观对人的认知及情感反应上的意义,试图用人的进化过程及功能需要去解释人对景观的审美过程。“可解性”(Makingsense)“可索性”(Inuoluement)“情感——唤起”模型认知学派是从更为抽象的维量出发(如复杂性、神秘性等)来整体把握景观,强调景观评价模型的普遍适用性。同时,许多研究证明了用维量来估测景观质量的可靠性和灵敏性。但是,如果只停留在抽象的维量分析,那就意味着它只是一种理论分析途径,只有把这些抽象的维量同具体景观因素相联系时,才能使认知学派具有实用价值,也才能使理论本身更趋完美。所以一般来说,认知学派需同心理物理学派的评价方法相结合。经验学派经验学派几乎把人的这种作用提到了绝对高度,把人对景观审美评判看作是人的个性及其文化历史背景、志向与情趣的表现。因此,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一般是考证文学艺术家们的关于景观审美的文学、艺术作品及名人的日记等来分析人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及某种审美评判所产生的背景。同时,经验学派也通过心理测量、调查、访问等方式,记述现代人对具体景观的感受和评价,但这种方法同心理物理学派常用方法有所不同,被测试人不是简单地给景观评出优劣,而要详细地描述他的个人经历体会及关于某景观的感受等,其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景观美景度量表,而是为了分析某种景观价值所产生的背景、环境。景观环境的综合评价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一体化景观环境的生态价值景观环境的生活意义景观环境的文化内涵景观环境的再创造和时效量化设计理论量化设计是在上述景观评价理论体系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它涉及多方面如景观环境容量的确定,植物的生态、功能及作用的量化,环境质量的模糊(Fuzzy)评判等。关于景观环境容量的确定将在第十二章中讲述,本节将以绿色植物对空气中粉尘(可吸入颗粒物)的量化控制为例,来说明园林景观环境中某些要素的量化设计问题。绿色植物对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量化控制分析绿色植物因其自身的生态习性及本体特征,在其生长过程中对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一定的阻挡、滞留作用,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滞尘效果与作用.在此前的研究中,对许多常见园林绿化植物的滞尘作用与效果提供了大量的量化数据,但大多为特定条件下的理论值(饱和值),在实际环境中,由于受气候、季节等诸多环境因素影响,这些数据在具体规划设计中难以采用,可操作性差.采用何种技术方法,取得何种量化数据,在实践中如何运用,才能通过植物绿化更有效地控制局部地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为不同地区、不同空气状况的环境提供植物绿化的量化设计依据,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组成及危害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通常又称为粉尘,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空气中粉尘的成份是极其复杂的,一般来说,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空气中粉尘的成份是有所不同的.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①地表上几乎所有的物体表面都附着有粉尘,因此会对建筑物、构筑物及相关材料造成一定的腐蚀,对绿色植物也有损害作用,不利于环境卫生、环境美化,对城市风貌影响很大;②空气中的粉尘可导致多种上呼吸道疾病,如游离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硅成分,在肺组织中可形成胶体溶液,从而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病变,导致“矽肺病”;③空气中的粉尘可导致人群皮肤过敏症,是传播疾病的途径之一;④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过高还是导致形成大雾的主要原因,对人类活动带来不便;⑤空气粉尘含量过高可加剧局部环境“热岛效应”,从而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绿色植物生态习性及对粉尘的吸收作用绿色植物因其丰富的外形特征及生态习性,可以有效阻挡地面粉尘进入空气中,大多数植物的叶片对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有良好的滞留作用.一般来说,叶片宽大、平展、硬挺而风吹不易晃动、叶面粗糙且多茸毛、总叶量又大的植物,更有利于滞尘.影响绿色植物滞尘作用的因素及特点由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成份相当复杂,粒径大小及形式又各不相同,加上各种环境因素及植物自身千姿百态的形体特征和生态习性差异,使得绿色植物的滞尘作用,受到诸多方面的极为复杂的影响.对植物滞尘作用影响较为明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植物自身的本体特征;二是复杂的外部环境因素.植物本体特征自然环境因素其它因素研究的技术路线及方法植物滞尘的功能、机制及原理极其复杂,诸因素之间又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想全面描述它们是困难的,而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能全面反映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数学模型更是难上加难.就目前的研究状况看,我们可以测定某一特定条件下某种植物的滞尘量,或测定环境中植物群落的滞尘效果,但缺乏直接应用于实践的较为全面及合理的植物量化设计数据,以致大多数园林规划设计人员只能考虑视觉传达方面的因素,而无法在量化方面更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实验模型,运用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同时与实测数据相对照取得相关数据和修正系数,进而建立数据库,以便为工程实践服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至少应进行2-3个周期(2-3年)来采集相关数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反复验算修正,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结合实际项目作对照试验,从而找出数学模型的缺陷,验证所选诸因素的和理性,以便进行改进和调整。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所选用实验对象应具备代表性和普遍性,可针对某地区选取不同类别植物分别进行测试,如可在五类植物(地被植物、常绿灌木、常绿乔木、落叶灌木、落叶乔木)中按植物本体特征差异选取多种样本作为测试对象,开始每一类可先选取2-3种,进而对全区域常用绿化植物进行推算或测试,以便提供完整的设计参考资料。在研究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研究周期内所有气候及环境资料应与该地区常年统计资料进行对照,以便使所得数据更具代表性;②各种数据的取得可选用其平均量,在针对具体环境设计时,尽可
本文标题:4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67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