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诗歌散文 > 诗歌鉴赏复习学案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2、积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术语二、考点概说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指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结构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三、方法点拨1、如何准确判定所用的表达技巧?解答古诗表达技巧题最关键的一步是表达技巧的准确判定。如何准确判定呢?除了熟练掌握各种常用表达技巧的特征,重点辨析最常见的表达技巧外,更要懂得判定的切入角度和运用特点。所谓切入角度,主要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四个角度。那么,对于那些未指明鉴赏类别的试题,哪个角度应优先考虑呢?判定整首诗的表达技巧时,“表现手法”应优先考虑,“修辞手法”不宜优先考虑;判定某一句(联)或某一片时“修辞手法”应优先考虑,其次是表现手法。“结构技巧”一般只有题干上问到了才考虑。简而言之,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所谓运用特点,指的是各种表达技巧在古诗中常以连用、套用和兼用方式综合运用。因此还要从整体与局部、大类与小类、单一与综合、明用与暗用多个角度审视辨别。2、如何审题?古诗表达技巧题的题干一般由范围语和角度语两部分信息构成,“范围语”限定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鉴赏范围大小,试题可分为分析局部题和分析全诗题两种。“角度语”限定分析手法的角度,依据分析角度不同,试题可分为明示型和暗示型两种。明示题指明确指出考的是表达技巧,它又分未指出手法类别、指出手法类别和给出运用的手法类别三种。暗示题是未明确指出考表达技巧,但题干语“如何写出”“请赏析”已包含表达技巧在其中。【示例】指出下面古诗鉴赏表达技巧题设题方式的不同点。(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2)诗的颔联||用了哪种修辞手法?(3)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解析】这四道题的题干都由范围语和角度语两部分信息构成(以“||”为界)。从分析范围看,(1)(4)属分析全诗型,(2)(3)属分析局部型。从分析角度看,(1)(2)(4)属明示型。(2)要求分析“修辞手法”,属于指出手法类别题。(1)属未指明具体手法类别题。(4)已具体指出全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属给出运用的手法类别题。(3)属暗示型。3、如何答题?要答好表达技巧题,必须把握住“大三小三二式答题法”。所谓“大三”就是答题三步骤:指(指出手法)→析(分析运用)→点(点出效果)。(当然,要视问法而定,有的题不一定把这三步全部答出。)所谓“小三二”,“三”就是指在第二步——分析运用时要答出三个要点。如“借景抒情”包括何景、何情、景与情的关系三个要点。“衬托”包括何为主体、何为衬体、主体与衬体何关系。“虚实结合”包括何为实景、何为虚景、虚景与实景间关系三个要点。“二”就是在第三步——点出表达效果时应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这种手法本身的表达效果,二是这种手法(技巧)给表达的思想感情带来何种效果。运用“大三小三二式答题法”可强化分点答题意识,提高规范答题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拿满分。【示例】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作具体分析。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答:运用了对比手法指(注:不可答成“拟人”,拟人只在第一句有),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析放的荠菜花相对比析,鲜明地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点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点。四、高考体悟1、(2013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2、(2013天津,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3、(2013安徽,8—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五、考点分解诗歌的表现技巧是一种广义的概念,主要包含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其详细分类如下表:诗歌表达技巧分类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双关、对比、设问、反问、排比、对偶、互文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抒情: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和叙事抒情等)描写:正与侧、动与静、虚与实、细节、白描、感官、观察角度等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象征、赋(铺陈)比兴、渲染、烘托、用典、抑扬、以小见大、重章叠句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过渡、铺垫等考点分解一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的“绿”“红”以颜色分别借代“叶”“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生动形象新鲜而又奇特。5、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最后一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作者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6、对比: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元曲小令,阿鲁威作)——用设问句开篇,点明本诗追溯英雄伟业的题旨,领起下文三个典故,分层次地叙述三国英雄人物的业绩。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迭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9、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说服力强,感染力强。“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愿为父亲分担压力。10、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结构来讲,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从内容看,“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从中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11、互文: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考点分解二表达方式(一)抒情方式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以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1.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怕黄昏不觉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2、间接抒情:多数情况下,诗人的思想情感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其他事物来表达的。①借景抒情: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安史之乱后,诗人只身站在宜阳城头,极目远眺,只见土地荒芜,野草满目,城外流水东流复向西,再也难见农民用流水灌溉万顷良田。路转春山,人迹罕至,任春花吐芳、鸟啼婉转、送尽春光。全诗说尽宜阳城外凋残荒凉,却不露乱离之事,于花落鸟啼之中,寄寓了多少兴亡之感!可谓“句句写景,句句含情”。②情景交融:诗人的喜怒哀乐与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感情。如张可久的《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作者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③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借梅的高洁表现了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不畏谗言,不怕摧残,坚贞自守的高洁品质。④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抒情方式,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
本文标题:诗歌鉴赏复习学案之表达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0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