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诗词基本知识1.我国的古典诗歌我国的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从传说中尧舜时的“康衢歌”、“南风歌”,到《诗经》中大量记载的风、雅、颂和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的各种诗歌(例如汉魏乐府等),再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等,总计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诗的含义虽然很广泛,不过在本书中,所谓的“诗”是专指通常意义上的“格律诗”而言的。格律诗形成并逐渐定型、规范化于唐朝,在唐时格律诗又称“今体诗”或“近体诗”,这是为了区别于唐朝之前的“古体诗”和唐人以及后人有意模仿唐朝之前古体诗的“古风”,古体诗或者古风的突出特点是不象格律诗那样有着严格的格律限制。词,是一种可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体。关于词的起源,说法有二:通常认为,词最早出现于隋代,为“燕乐”(宴乐)的文辞部分(歌词),燕乐从中亚一带经新疆、甘肃传入我国内陆,以琵琶为主要演奏乐器,乐曲旋律复杂,除有可与五、七言诗相匹配的整齐的旋律外尚多结构参差的乐曲,为了能与乐曲相协调,必须使“句之长短,各随曲度”,即令文辞部分由乐谱决定,这样就产生了“词”,并称曲子词(例敦煌曲子词)或长短句。不过,我国古汉语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词源于诗,其理由是:若从“被诸管弦”一方面说,词是渊源於乐府的;若从格律一方面说,词是渊源於近体诗的。最初的时候,所谓词(亦称为曲),除了配乐之外,它的体制和诗完全相同。反过来说,一首绝句或一首律诗,如果配上了音乐,即刻可以变为词,例如“清平调”,在文字的格律上完全是一首近体七绝,然而却被认为属于词。再如刘禹锡的“紇那曲”,也俨然是一首近体五绝。然而也被认为是词。由此看来,单从这种角度上说,诗和词是没有明显的界限的。总之,一种体裁的转变,只能是一种渐变,不能是一种突变,因此诗和词之间并不能画若鸿沟。另外,根据词的三个特点:(1)全篇有固定的字数(2)长短句(3)律化的平仄来看,近体诗具备了一、三两个条件,古乐府具备了一、二两个条件,所以词主要源于中国,词的定义应该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曲,也是一种配乐诗体,关于曲的起源,明王世贞的《曲藻》称:“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是故可知,曲是由词演变而成的。正因此,曲的宫调、曲牌等多同于词。不过,词向曲的演变,通常认为还与时代有关,“迨胡元入主中华,所用胡乐,嘈杂缓急之间,旧词至不能按,乃更造新声,而北曲大备”(吴梅《曲学通》)。至于南曲,是由北曲转化而成,故晚于北曲而盛于明代。楹联又称对联,就其文体而言,虽不属于诗歌的范畴,但其历史也很久远,且与诗词创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其基本知识一并予以介绍。2.四声与平仄四声有古四声与今四声之分。古代格律诗所规定的四声通常称为古四声,古四声分为:平、上、去、入,入声为古之以bdg为韵尾的字,其发声特点是“短促而急收”。普通话所规定的四声称为今四声,今四声分为:阴、阳、上、去,其与古四声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入声。通常认为,入声从元朝开始就已逐渐消亡,现在仅在南方一些省区和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的方言中尚有保留。粗略而论,古四声与今四声的关系是:古之平声字分属今之阴平和阳平;古之上声和去声字现仍为上声和去声字;古之入声字在今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均有,但在普通话里变为去声字的最多。所谓“平仄”,是对字的发声特点的区分。古之平声属“平”,上、去、入三声属“仄”,仄者,不平之意也;今之阴、阳属“平”,上、去属“仄”。通常,现代人的规则是以今之四声定平仄。但是,如果愿意以古之四声定平仄,或者在欣赏古人的作品时为了能更准确地区分古之平仄,则应对古四声有所了解,其中关键是掌握古之入声字在今之四声中的分布,特别是在阴平和阳平声中的分布,因为分布在今之上声和去声中的入声字即便不知道,也无大的妨碍,反正都属仄声。根据统计,分布在今之阴平和阳平声中的古入声字其实并不多,常用的不过200个左右,且其在现代发声中的结尾韵母为:a,o,e,ie,i,u,v相应的例字,如:发、说、合、缺、识、积、出、菊。也就是说,以现代其它韵母收尾的字中无入声字。对于这些入声字,可以采用结合背诵古体诗词进行记忆,亦可采用临时翻查字典、韵书的方法解决。平仄虽有古今的区别,但不管是古之平仄,还是今之平仄,都需注意一字平仄两读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规则是:读平声时则视为平声字,读仄声时则视为仄声字。例如,“重”字,在“重新”一词中为平声字,而在“重要”一词中则为仄声字。3、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取意源于帝王仪仗对称性的排布。对仗本来是文学艺术中一种应用极广的修辞方法,但在诗、词、曲、联中由于各自还有一些特殊要求,所以在“格律”(游戏规则)中才特别列出。对仗的规则是关于字数,词性,语法结构,平仄,意义等方面的要求,由于在诗、词、曲、联中各自的要求情况以及特殊避忌等并不尽相同,因此详细的内容有待后文再分别进行具体介绍,在此仅将对仗的分类罗列于下:(1)对仗按照“用所”的分类对仗既然仅是一种修辞方法,因此本书按照用所的不同,可分为楹联(对联)的对仗、诗的对仗、词的对仗、曲的对仗。(2)按照对仗工整程度的分类对仗有着词性,语法结构,平仄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和规则,根据对于这些规则的遵守情况,而将对仗的句子分为工对和宽对两种。但“工”到什么程度才算工对,其实也并无绝对严格的界限。(3)按照对仗文字特点的分类对仗在文字上可有许多名堂和特点,因此有流水对、当句对、借对、错综对、扇面对、鼎足对等名目。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由于文意连贯,形同流水,故称为流水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于每句中在文字上有自对现象,所以特称为当句对;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需梅(媒)由于利用了文字谐音而称作谐音对(借对的一种);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由于“寻常”有度量之意(虽然此处并不是此意),故可借以偶对“七十”,是称借义对(借对的又一种);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因为“六幅”与“一段”、“湘江”与“巫山”交错成对而称为错综对;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涨一竿春水,带一抹寒烟,棹一只渔船也都是根据显而易见的文字特点而分别被称为扇面对和鼎足对的。此外,尚有其它一些分类方法,在此不再一一列举。4.押韵(1)何谓押韵所谓押韵,指的是诗句尾字字音的和谐。字音是由声母和韵母共同组成的,韵母又有单韵母与复韵母之分。单韵母由单独一个元音构成,故又称作单元音,例:iuvaoe复韵母由韵腹(主元音)与韵头、韵尾二者或其一构成,可作韵腹的元音有:aoe;可作韵头的(元音)有:iuv;可作韵尾的有:iounng。例如,“笔”的字音为bi,b为声母,i为单韵母;“江”的字音为jiang,j为声母,其余为复合式的韵母,韵母中i为韵头,a为韵腹(主元音),ng为韵尾;“家”的字音为jia,其韵母为韵头+韵腹式的复韵母;“昭”的字音为zhao,其韵母为韵腹+韵尾式的复韵母。押韵只跟韵母有关,在复韵母中一般只跟韵母中的主元音及韵尾有关。押韵有严韵与宽韵之分,严韵最和谐,它要求韵头、韵腹、韵尾全同。例如,“开(kai)”与“来(lai)”相押、“天(tian)”与“坚(jian)”相押即属严韵。一般押韵,在无韵尾时只要求韵腹相同,在有韵尾时只要求韵腹相近或相同而韵尾相同,例“花(hua)”与“家(jia)”相押、“门(men)”与“新(xin)”相押,是属宽韵。更有韵腹、韵尾相近亦相押者,称作通韵。例如,以“人(ren)”与“情(qing)”相押即属此例,但这显然不够和谐,因此诗家多以为不足取。此外,尚有“衣(i)”与“飞(ei)”相押、“飞(ei)”与“开(ai)”相押、“姑(u)”与“收(ou)”相押等,亦均属偶通。(2)押韵规则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吟颂的和谐,因此现代诗家普遍认为,现代人即便作古体诗词,也应当押用今韵,这就是在作诗词时,对于押韵问题首先需要遵守的规则。另外,由于语言随着岁月的迁移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不仅现代与古代在发音上有着很大差异,即便古代的唐、宋、元,也由于时代相隔的关系,语音也有所不同。因此,韵部的划分随着时代的不同是理应有所变化的,更何况诗、词、曲还是三种不同的文体,所以诗、词、曲押韵的详细规则自然应当各有不同,这容后再述。(3)现代韵目前,现代韵主要流行有两种比较公认的分法:1)《诗韵新编》的分法《诗韵新编》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参照《中华新韵》、《汉语新韵》等现代韵书,1965年编撰出版、1978年修订重印的一本韵书,其以普通话字音为标准,将汉字分为如下十八个韵部: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儿,七齐,八微,九开,十姑,十一鱼,十二侯,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东。《诗韵新编》的韵部、通押规则及与广为流传的十三辙的对应关系详如表1所列。为了使用的方便,在《诗韵新编》中,还特意标明了古代四声中的“入声”。表1现代诗韵所分韵部与通押规则十八韵通押情况十三辙阴阳上去入声一麻第一类通押发花二波通歌第一类通押梭波三歌通波第一类通押全四皆第一类通押乜斜五支通儿、通齐第二类通押衣欺六儿通支、通齐七齐通支、通儿第二类通押部八微灰堆九开怀来十姑通鱼第三类通押姑苏十一鱼通姑第三类通押通衣欺十二侯由求十三豪遥条十四寒言前十五痕押人臣十六唐江洋十七庚通东中东十八东通庚[入声字通押说明]:入声韵的字有两种通押形式——分类通押和八个入声韵部全部通押。全部通押就是举凡入声字一律通押;分类通押就是韵母发声相近的入声字通押,通常分为三种情况:1、第一类通押,即麻、波、歌、皆等四个以“开口呼”音素收音的入声字通押2、第二类通押,即支、齐两个以“齐齿呼”音素收音的入声字通押3、第三类通押,即姑、鱼两个以“合口呼”和“撮口呼”音素收音的入声字通押2)基于十三辙的分法十三辙实际上形成于明清时的民间,其名称是:发花波歌乜斜姑苏衣期开怀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在十三辙的基础上,有人主张将现代韵分为十三部十七韵,十三部用为宽韵,十七韵用为严韵,十三部十七韵的分法如下:花部(花韵)歌部(歌韵波韵)些部(些韵)姑部(姑韵)衣部(衣韵居韵)开部(开韵)飞部(飞韵)高部(高韵)收部(收韵)山部(山韵天韵)根部(根韵)方部(方韵)东部(东韵声韵)详如表2所列。表2按十三辙分的十三部十七韵部韵一韵母及例字韵二韵母及例字十三辙花花-a(发)-ia(家)-ua(花)发花歌歌-e(歌)波-o(波)-uo(捉)波歌些些-ie(些)-ve(决)乜斜姑姑-u(姑)姑苏衣衣-i(衣)居-v(居)衣期开开-ai(开)-uai(歪)开怀飞飞-ei(飞)-ui(追)灰堆高高-ao(高)-iao(交)遥条收收-ou(收)由求山山-an(山)天-ian(天)-uan(专)-van(娟)言前根根-en(根)-in(今)-un(孙)-vn(晕)人辰方方-aug(方)-iang(江)-uang(汪)江阳东东-ong(东)--iong(雍)声-eng(声)-ing(英)-ueng(翁)中东1、对联的创作过程楹联的创作过程通常分为四个步骤:(1)确定主题主题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核心,因此在对联创作之初,先要确定对联的中心思想,即确定对联所要表达的感情,或所要描述的事物,或所要说明的哲理等。(2)选择创作方法对联的创作方法可有多种,详见后文。(3)组织文字(4)调整平仄2、对联的内容组织方法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当主题思想确定之后,就要开始组织内容,而内容的组织方法主要有正对法和反对法之分:1)正对法正对法要求对联的上、下联在内容上分别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或从不同角度写同一事物内容相关的两个方面,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描述某种情景、表达某种感情或说明某种哲理,例苏东坡与黄庭坚的斗巧联对: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即为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以记事;再例:水以长流方及远,山因积石始成高。即为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以说理;又例:排开各种尘纷事去施德教,(钢铁散人)捧出一颗火热心来育栋才。(钢铁散人)即为从不同角度描绘同一事物的内容相关的两个方面。2)反对法反对法的突出的特点是上、下联要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上、下联的内容要分写两件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内容
本文标题:诗词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0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