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及1920课
初三语文总复习学案编写人:袁中霞审核人:詹晓燕使用日期:2013年4月学案191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及19、20学案19一、字词积累羼.水阔绰.绽.出模.样āzāgǎn面杖捯.气隐nì名讳.huì谑.荣yīng断壁残yuán戳.jǔjuéchán岩舐.hái骨吹毛求cī休qìkuíwú一气呵成: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断壁残垣:形容建筑物倒塌残破的景象。如坐针毡:形容坐立不安,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束手无策:就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吹毛求疵:故意挑毛病,找差错。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二、作家作品1、《孔乙己》选自,作者是。写出我们学过的他的任意两篇课文的篇名,。2、《变色龙》选自,作者是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剧本等。3、《热爱生命》的作者,是国的小说家。4、《鱼我所欲也》出自,作者,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5、《〈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庄周,是(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三、文言文复习回顾并复习《鱼我所欲也》课文内容理解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明确: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7、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9、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初三语文总复习学案编写人:袁中霞审核人:詹晓燕使用日期:2013年4月学案192*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中考真题演练(一)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施加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B.行道之.人弗受有好事者.船载已入而不知人之.乐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此之谓失其.本心山峦为.晴雪所洗其.人遂无以对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二)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万钟于我何加.焉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山不加.增复前行,欲穷.其林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D.是亦不可以已.乎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死而后已.,不亦远乎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6、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三)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蹴尔而与之蹴:(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9、“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四)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29-32题(15分)【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初三语文总复习学案编写人:袁中霞审核人:詹晓燕使用日期:2013年4月学案193(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今谓.人曰()(4)何故.()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12、【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这个比喻来阐述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的中心论点(4分)13、【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五)中考链接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1--4题。(10分)[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选自语文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上册)[乙]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⑦。(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人。②值:遇到。③胡贼:胡人入侵的军队。④败:毁坏,舍弃。⑤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⑥止:停留。⑦全:保全。14.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4分)(1)故不为苟.得也(2)故患.有所不辟也(3)不忍委.之(4)遂.班军而还15.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16.请概括出[乙]文所写的故事。(2分)17.[甲][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的思想。(2分)全文的主旨句是18、、选段中,作者将比作鱼,将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3分)19、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3分)回顾并复习《〈庄子〉故事两则》初三语文总复习学案编写人:袁中霞审核人:詹晓燕使用日期:2013年4月学案194内容及写法理解1、《惠子相梁》的主题是什么?《惠子相梁》是《庄子》一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寓言故事。文中庄子不直言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借讲鹓鶵鸟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清高自守,淡薄功名利禄的态度。2、故事中的鹓鵮、鸱、腐鼠各比喻什么?鹓鵮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腐鼠比喻功名利禄。3、《惠子相梁》一则,庄子不直截了当的阐述自己思想,而用故事进行比喻,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答案: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形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体现了庄子语言机敏、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的特点。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采用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了庄子与惠子的一次辩论。显示了二者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中考真题演练(一)根据《惠子相梁》完成1—4题1、①庄子来,欲代子相.②于是..鸱得腐鼠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2分)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3、庄子在文中将自己比作的“鸩鶵”,将惠子比作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鸱”,把“腐鼠”比作,巧借鸩鶵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2分)4、《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形象与《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的形象有很大不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庄子形象的不同点。(3分)(二)根据《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完成5、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是.鱼之乐也是.日更定矣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苟全.性命于乱世C.子固.非鱼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云.归而岩穴暝6、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我知之濠上也A.公与之乘B.杀之以应陈涉C.何陋之有D.择其善者而从之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3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8、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3分)(三)害群之马黄帝将见大隗(wěi)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③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①大隗:传说中的神名。②具茨:山名。③奚:何,什么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A.适.遇牧马童子(适合)B.问涂.焉(通“途”,路)C.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罢了)D.黄帝再拜稽首(第......初三语文总复习学案编写人:袁中霞审核人:詹晓燕使用日期
本文标题: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及1920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1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