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文言文复习(含答案)
1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上期末古文复习班别:姓名:学号:《桃花源记》一.解释加点的字:(1)缘.溪行:(沿着、顺着)(2)落英.:(花)(3)缤纷..:(繁多的样子)(4)渔人甚异.之:(感到诧异)(5)欲穷.桃林:(走尽)(6)豁然开朗....:(宽阔明亮的样子)(7)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8)桑竹之属.(类)(9)咸.来问讯(都)(10)皆叹惋..(感叹、惋惜)(11)复延.至其家:(请)(12)既.出:(已经)(13)便扶向.路:(原来的,旧的)(14)欣然规.往(计划)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中(随即、不久)2.志处处志之(做标志)寻向所志(标志)3.舍便舍船(离开)屋舍俨然(房屋)三、字词选择题: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C.处处志之(志:记住)D.寻病终(寻:不久)C(通“志”,做标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D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欲穷其.林其.人端视容寂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犹鱼之.有水也C.不复出焉.万钟于我何加焉.D.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A(A.指示代词,那B.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前者副词,竟;后者连词,于是)三.翻译以下句子: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土地平坦宽旷,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与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与外人断绝了来往。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的人告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人一一向(他们)详细地说出他所听到的(事情),(他们)都(感到)感叹惊讶。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四、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4.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五.课文内容理解:1.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一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3.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4.“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第一问:渔人的行踪。(1分)第二问:发现桃林、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这个社会理想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美好。3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8.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9.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B(“‘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六.模拟自测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C)(2分)A.出: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B.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C.复:复.前行不复.出焉D.舍:便舍.船屋舍.俨然2.翻译以下句子。(2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土地平旷宽广,房舍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天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3.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4分)“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4“□□□□”。(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4.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2分)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陋室铭》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有仙则名.:出名(2)有龙则灵.:灵异(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博学的人;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5)可以调.素琴:调弄,这里指弹琴(6)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7)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二.翻译下列句子。(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使身心劳累。(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回答下列问题。(1)“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列举你所知道的含文体标志的题目。(不少于两个)《桃花源记》《核舟记》《爱莲说》(2)写出本文的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文中开头先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因人生辉(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5)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用它们作类比,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暗示陋室不陋(6)全文通过陋室表明作者刘禹锡怎样的品格?5高洁傲岸、安贫乐道四.模拟则测一: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谈笑有鸿儒()(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无丝竹之乱耳()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4分)答案:1.(1)名:有名(或“出名”“著名”“成了名山”)(2)鸿:大(3)调:调弄,这里指弹奏(4)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2.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或“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3.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4.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七.模拟自测二:(一)陋室铭(12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2分)A.何陋之.有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醉翁之.意不在酒2.翻译下面句子(3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答:3.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2分)6答:4.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的节操和的情趣。(5分)1.C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3.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高洁傲岸安贫乐道《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列词语。(1)念:(2)遂:(3)盖:(4)但:(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____。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月下庭中景物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___。4.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
本文标题: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文言文复习(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1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