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语文教育实习教案,,5篇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教育硕士(学科语文)教育实习教案姓名邢蕊蕊学号20102104004实习学校封丘县高级中学实习学科语文实习时间2011年9月——2011年12月文学院制二○一○年九月实习生课堂试教教案1备课时间2011年9月15日教学课题《再别康桥》年级班次高一9班授课时间2011年9月课时数2课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教学重点1.学习新诗的鉴赏。2.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教学难点1.诗的欣赏方法。2.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法设计朗读欣赏法、问答法课型新授课教具课件、多媒体原任教师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及时间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答:徐志摩别康桥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三、学生齐读。四、整体构思与思路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六、绘画美㈠意象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㈡金柳,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七、课外拓展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附:板书设计第一课时:再别康桥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新格律诗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绘画美——金柳,青荇,清泉副板书:云中鹤、南湖、诗哲新月派第二课时:再别康桥金柳(比喻)新娘绘画美青荇(拟人)招摇清泉(暗喻)虹副板书:轻轻地——悄悄地教学后记学生在学习《再别康桥》一课时,对康桥充满了幻想与渴望。整堂课的氛围比较好,但康桥毕竟是学生未曾见过的,在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实习生课堂试教教案2备课时间2011年10月8日教学课题《荷塘月色》年级班次高一9班授课时间2011年10月课时数1课堂教学目标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掌握《荷塘月色》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教学重点掌握《荷塘月色》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教法设计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课型新授课教具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原任教师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及时间第一课时,第二课时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二、解题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2、写作背景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三、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一段(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四、释义:幽僻:幽深、僻静。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踱:慢步行走。弥望:满眼。弥,满。袅娜:柔美的样子。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碧:青翠欲滴的样子。五、讲读第一段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联系背景。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六、详细讲读第二段: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漫步——思索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七、修辞理解1、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2、这种修辞手法以前的课也出现过,试举些例子。[解答]:1、“……他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绿》)3、“……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长江三峡》)[解析]: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八、小结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附注:板书一、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二、荷叶亭亭形态美零星点缀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动态美荷波凝碧(色)荷流水:脉脉(态)静态美塘月(正面)月光:如流水—流动色(反面)树:重重、阴阴(沉郁)(自远而近)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蝉鸣、蛙叫教学后记学生基本上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见过荷塘,但是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他们不曾见过的。本文意在结合文章的背景,理解作者的感情。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没能积极思考,但也不乏开小差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关注这些学生。实习生课堂试教教案3备课时间2011年10月15日教学课题《我有一个梦想》年级班次高一9班授课时间2011年10月课时数2课堂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背景及主要内容;2、在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教学难点学习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运用到写作中去。教法设计演讲法、讨论法课型演读课教具多媒体课件、原任教师签字:年月日教学过程及时间一、导入两千两百多年前亚圣孟子曾经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敬他,而在此两千年后的1963年在美国也有一个人高喊出“爱心是我们唯一的武器”,他就是人类良知的代表,黑人世界的明星——马丁•路德•金。二、基础——我们今天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稿,以纪念这位伟大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作为一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下面请一位同学讲一下你对他的梦想的理解?1、梦想是什么:让黑人享有政治平等权;拥有正义和自由;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黑人和白人能和睦共处,亲如兄弟。(概括:用非暴力手段争取自由、民主、平等)2、为什么要实现: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实现,美国社会将出现动荡。3、怎样实现:采用非暴力手段,团结白人、长期坚持以彻底达到目的,坚决、毫不退缩、彻底。三、赏读——演讲一定要煽情,一定要让听众与自己产生共鸣,作为一位黑人政治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一定是充满激情而又极富感召力的(多媒体播放一段马丁•路德•金演讲的原声录音),虽然他讲的是英文,我们也听不大清楚,但仍能受到他的激情的感染,请大家散读一遍课文,讨论一下,文中哪些地方最有感染力,为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多媒体显示问题)散读、讨论、交流、朗读(个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相结合)。第2、3自然段——明确:是作者揭示黑人的现今生活的,同时又是演讲的开始,因此读时既要充满激情,又要沉痛有力。本段中前边有三个相连的“今天”,这三个“今天”在读时既要一气呵成,又需要每一次的语调都比前有所抬升;需要重读的词有“必须正视”“隔离”、“歧视”、“穷困”、“萎缩”、“自已”、“故土家园”。第三自然段,在读时整体语调可略和缓一点,但重点词语依然要注意,如:“每一个美国人”、“所有的人”、“生存、自由”、“追求幸福”、“权利”。第5、7、8段——明确:经过3、4两自然段的平缓之后,第5段作者的情感再次抬升。为了满足这种情感的张扬,作者一口气连用了四个排比句式“现在是……时候”,一方面这是情感发泄的需要,另一方面这种排山倒海的语势也加强了内容的表达,极强地突出了为自由平等而战的重要性,至于7、8自然段,因其内容讲的是斗争的策略,所以它的语调是平和的。是理智的,
本文标题:语文教育实习教案,,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20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