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能力与要求考试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1、识记: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识记的主体内容是指在语文学习中那些需要记忆的知识,如字音、字形、文学常识以及名句名篇等内容。这些知识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语文功底,是应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识记对考生的要求是能够指明或写出需要他们辨认或记住的语文知识。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名句名篇的默写。2、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理解是在识记的基础上,运用识记的知识对材料原意进行领悟和解释。要求考生能够懂材料句子的含义、领悟其内容并能进行信息筛选和直接、简单的解释。考查内容主要是文言和现代文阅读中的字词语句,如文言文的实词含义、虚词用法、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文句理解、句意翻译;现代文的词语理解、句子理解、信息辨别、筛选等。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要以理解为基础;解说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反映其表达能力。3、分析综合:分解剖析归纳整理,是识记、理解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能力层级。分析是把整体按属性分成若干部分,即剖析特征(属性)和关系;综合是把分散的要点聚合成整体。分析综合是两个独立的能力层次,两种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又是密切配合的。考查内容主要是对文言和现代文整体的深层认识,如文言文的内容分析、要点归纳、作者观点分析概括;现代文的内容、结构、写作特点的分析及段落大意、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和作者观点归纳,对表达不作过多要求。4、表达应用: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表达应用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等能力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语文知识的能力。包括对句子和整篇文章的驾驭能力。本层级所考查的内容集中在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上。其中写作以考查审题、立意、选材、想象、创造、篇章结构、语言表达方式运用、驾驭常用文体等能力为主;语言表达以考查使用标点符号、词语、辨析修改病句、变换选用句式、句子的连贯和衔接、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等为主。5、鉴赏评价: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鉴赏评价阅读能力层级,要求能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说、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对精练词句进行品味、对作者观点进行鉴别。但评说、赏析和鉴别都是初级的。高中语文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主要通过具体试题来体现。如古诗文和现代文阅读中的作品思想观点评析、表达技巧鉴赏评价等。表达应用鉴赏评价是平行层级,无高低之分。6、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展、有创新。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探究是新课标阅读能力的一个新要求,是能力层次最高的层级,它要求考生能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表达技巧、作者观点进行探究。具体体现三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高中语文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古诗文和现代文阅读中,如对诗、词、曲、文的赏析,作者思想观点、表达技巧的探究等。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一)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34学业水平测试卷中,一般论述类文章异彩纷呈,涉及美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文字学等。从命题选材看,文本大都观点新颖,视角独特,富有鲜明的个性。从命题形式上看,多为单项选择题,一般3道题,每道题3分,共计9分。从考查层级上看,试卷都能严格遵循《山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的要求,只在“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命题。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要点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①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富含深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境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⑤运用修辞手法的特殊词语;⑥指代词(远、近、不定指等)。理解重要词语含义,要十分注意“语境义”。现代文阅读作品,都有对重要词语的考查,重在考查词语在文中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要准确理解词语含义,要立足文意,联系上下文,看词语的情境义。还要从词义轻重、范围大小、词语色彩、搭配习惯、词性用法等方面来推究。(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也指语义较为丰厚、内容较为含蓄,能表现文章主旨,能表现文章脉络层次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对复杂语句要分清其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理解其修饰、限制的成分;对含有修辞格语句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要结合上下文,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意图。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之一)“信息”是当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是即作者以文字或其他符号为载体传达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筛选信息,是对信息载体进行分析、概括、判断、组合、提取,选出所需信息;整合信息,对筛选的信息分类、重组或归纳概括。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是论述类文章阅读的核心能力,需考生按特定要求从文中筛选出有关信息,或将其归纳整理。经过整合,人们的思维和认识会上升一个层次。论述类文章十分注重信息整合能力考查,信息区间相对较大,信息源不是单一的。从学业水平考试的情况来看:论述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往往是命题者根据从文本中筛选并整合的信息,设置四个选项,让考生从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或命题人对文中所传达的信息重新进行或正或误的整合,从中选择出错误的选项。(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之二)*二者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文章思路,指作者为使表达的思想内容能够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而选择的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文章结构,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指的是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方法。文章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如果能够正确分析文章结构,也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思路了。此考点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文段内部的层次。设置考题时,常常将二者结合起来。从学业水平考试的设题情况来看,这一考点不做硬性要求。(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之三)内容要点指文本局部或整体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作者对所论述的社会现象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归纳内容要点,侧重考查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概括中心意思,侧重考查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论述类文本内容要点一般是文本主体段落的中心,是作者的分论点;中心意思是作者对分析探讨问题所持的观点看法。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从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阅读思维过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在考查对文章说明的事物、阐述的事理是否达到整体的、深层的本质认识,检验考生是否具有阅读的分析、归纳、概括的基本能力。它要求考生能归纳某一段落的思想内容和整篇文章的中心。从学业水平考试设题来看:重在考查对文章所说明的事物、阐述的事理是否达到整体的、深层的本质认识,检验考生是否具有分析、归纳、概括的阅读能力。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之四)指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论述事物或问题的主要倾向。作者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是间接表述;有的集中表述,有的分散表述。阅读时应能加以分析概括,分辨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批评还是支持。通常情况下,论述类文章的观点态度是比较鲜明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抓住全文中心句和段落中心句这两类中心句。观点、态度隐含的,要从分析句子间语意关系入手,揣摩其隐含信息,从材料中推求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分析概括文中观点态度,主要有四个角度:①分析概括整篇文章表现的观点态度。要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对全文内容探幽发微,进行辨析。②分析概括对文中某一具体事物的观点态度。要求在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隐含观点态度进行辨析和概括。③分析概括作者对文中所引用、转述的别人观点的态度。要求对不同的观点结合语境作求同或求异的分析,以明确作者态度。④分析概括作者文中观点态度,在肯定、否定及其程度上作进一步确认,多数情况下不是简单的赞成或反对;有时对问题某一方面是肯定的,对另一方面是否定的,有时在一些方面的观点上还有保留。要仔细辨析,准确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解题方法:①注意审题,明确要求。选“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找表述与文本内容不相符的选项;“不属于”选项,是找内容不在题干要求范围内。②回归原文,揣摩句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③抓关键词,找突破口。在读懂句意的基础上,通过文中具有指代、隐喻性的重要概念,进一步体会句子含意,从更深层次理解句意。④细心比照,准确判断。要把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起来,才能准确做出判断。⑤细审选项,排除干扰。干扰点:先与后、多与少、已然未然、或然必然、现实未来、部分整体、主要次要、肯否定、选择兼备、言此言彼、客观主观、表象本质、原因结果等,要沉下心来,字斟句酌,注意细微差异。论述类文本阅读问题指要归纳梳理——命题探秘解题钥匙1、论题转移——有一位美国客人参观韶山毛泽东故居后,在附近一家个体饭店吃饭。老板娘烧得一手正宗湘菜,使美国客人吃得十分满意。付款之后,客人突然发问:“如果毛泽东主席还在,会允许你开店吗?”这话甚难回答:说允许,显然不符合事实;说不允许,又有贬低否定之意;干脆不回答,也会影响交际气氛。但老板娘略加思索后,从容回答:“如果没有毛主席,我早就饿死了,哪里还能开店呢?”巧妙的答话,敏捷的口才柔道术,回答了客人旨在否定毛主席的问题,既不轻慢客人,又维护了毛主席的历史地位。如果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加说明地用一个完全不同的判断去代替原有的判断,或者把有些联系或表面相似之处的判断,当成相同的判断而互相取代,就是命题转移。2、原意曲解——《论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字时常被认为是“优秀”的意思,于是就解释成: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去当官。实际上,“优”的正确意思是“有余力”,学者将这句译为:“做好了官,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再如,朱门酒肉“臭”。原意歪曲是最常见的设题方式。论述类文本经常引经据典,涉及一些文言文,所以,出题者在转述时,常利用文言词语的多义性设题,作错误的解释或理解。常因“一字曲解,原意皆非”。3、偷梁换柱——德国大文豪歌德曾经在路上遭遇一名不友善的人。这个人认得歌德,但竟然当面对歌德说:“我不会让路予傻瓜。”歌德说:“我正好相反。”然后给那个人让开一条路。偷换概念是把一件事物的本来意义用狡辩的手法换成另一种好像也能成立的解释,混淆是非把假的搞成了真的从而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以达到某种目的。中国的成语:偷梁换柱、以假乱真、混水摸鱼”等都表现了偷换后的意境。再如,“全民皆兵,对,牛在弹琴,”等都为偷换概念。设题者有意不明确某概念的含义,进而在这个概念中塞进新的含义。或改变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偷换了概念的具体内涵。概念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概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意。“全民皆兵”“百挑不厌”等均是。4、关联混乱——摩擦,生电,只要A就B,例:加强田间管理,能获得丰收。只有A才B。水到零度就会结冰。无论A都B,复句关联词表述的语义规范,不容置疑。在阅读分析中,关联词是断定逻辑关系的重要直观依据。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判断是论述类文本常见设题方式。判断时,务要搞清复句关联词形式内容关系:不是A而是B,不是A就是B;不管A就B,尽管A就B;如果A就B,即使A也B…要十分注意:并列、递进、承接、条件、选择、因果、假设等关联词与内涵的对应。5、强加因果——因为不好好学习,所以成绩倒退了200名。有因果联系,但他不给母亲洗碗,所以成绩倒退了200名,就是强加因果。因果关系存在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原因也有“直接—间接、主要—次要、重要—一般、偶然—必然”等。“强加因果”是把无因果的说成有因果联系,把部分存在因果联系当成整体具有因果联系,把一般原因当成重要原因等。一般情况下,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
本文标题:语文考点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28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