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授课日期班级授课课时2授课形式讲授授课章节名称十六、《语言的演变》使用教具无教学目的1.理解语言在历史长河中既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也有其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面。2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概况和一般规律,更好地学习祖国语言。3.学习本文运用典型实例展示概况,分类、比较揭示发展变化规律的说明方法。4.了解科技语体在语言组合方式上的要求,提高写作能力。教学重点1、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联系说明文知识,讲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教学难点1、用旧知去加强对新知的理解,适当联系已学过的古汉语知识更新、补充、删节内容——课外作业课后练习教学后记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十六、《语言的演变》一、本文背景二、文章结构分析三、文中重点语段分析汉语语汇古今变化一览表序号变化情况语汇举例1旧词消失骊骓雒2新词产生椅凳桌3吸收外来语葡萄、咖啡、沙发、尼古丁、卡车4生活变化引起词义变化床、坐、钟、肥皂5词义扩大江、河、菜6词义缩小肉、谷7词义转移涕、信8词义弱化很、普遍9单音词变多音词耳(朵)、眉(毛)、发(头发)10单音词换单音词首(头)、口(嘴)、食(吃)11因忌讳引起词义的变化老虎(大虫)蛇(长虫)解手(大小便)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教师讲授维持课堂纪律清点学生人数本文是一篇介绍古今汉语变化发展规律的普及性的事理型说明文。它把语言学,特别是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汉语史常识的讲解介绍给普通读者。文章本身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准,但又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水平,就写得深入浅出。讲课时,既要考虑到课文“深”的一面,把握住文章的理论框架,让学生懂得一点语言常识;又要考虑到课文“浅”的一面,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抽象的、深奥的理论讲得浅显易懂的,让学生摸到写事理型说明文的门径。语言,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用上,但它的本质是什么,有怎样的发展变化规律,却知道得很少。它是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事物,很难讲明白。今天学的这篇文章以汉语为例,简明扼要地讲清楚了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一、本文背景《语言的演变》选自《语丈常谈》,原题是《古今言殊》,包括“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和“从文言到白话”等四个部分。1.说明文的本质特征,即它的告知性,或叫客观性。议论文以理服人,记叙文以情动人,而说明文则是以事喻人。正是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说明文不必带有作者的主观倾向、感情色彩;同时,也决定了说明文必须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要“告人以知,教人以用”。为了搞清这一本质特征,还必须从理论上区别说明文与议论文,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尽管在具体运用上,在实际写作中这三种表达方式是常常结合的,而且也似乎不必强调这三者的区别;但是在阅读分析中界线必须清楚。2.说明文的结构形式。在这里讲说明文的结构,应与议论文、记叙文联系起来,讲清这三种文体在结构形式上的共通点,使我们同学对写作中的构思去掉一层层的厚障壁。任何文章其核心部分不外乎“纵”和“横”的两种结构形式,“纵式”即时间顺序、事物性质顺序逻辑顺序;横式,即空间顺序、事物性质顺序等,只不过不同的文体又有其不同的具体构成。任何一篇具体的文章都不会是单一的顺序,多是纵横交叉,这就要弄清:从整体看,全文的顺序是什么;从核心部分或其它具体部分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提问编写和讨论全文结构提纲看,其不同的顺序又是什么,不能以偏概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形式的最好方法是给文章写结构提纲,常常是抽象的分析是一回事,具体化为提纲或图表则又是一回事;提纲常常可以修正我们最初分析中的偏差。3.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本单元“单元知识训练”可以参考。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是文体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它要求语言平实、明白、准确、简洁。说明文首先要求把说明的事物介绍清楚,让人一看就懂,这是第一位的;其次要求说明的事物是准确的,没有科学错误;再次,要求说明事物简洁利落,不拖泥带水。当然,这些要求对其它的文体也是重要的,只不过以说明文更为密切就是了。(1)什么是说明文?(2)写说明文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说明文,指介绍事物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等给人们以知识的文章。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现方法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2)写说明丈,第一,要注意把握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第二,要安排好说明的顺序;第三,要选用合适的说明方法。指导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把握说明文,和阅读其他文体的文章一样,从理清思路、编写好提纲入手。编写提纲,首先要理清文章脉络,根据文章的写作顺序划分段落层次,其次要整理和分析各个段落层次的要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来。《语言的演变》这篇说明文,如前所说,是事理型说明丈,所说明的对象是熟悉而又陌生的。作者选择了先总说后分说、纵横交叉的结构方式。请大家体会上面所谈到的,结合领略“预习提示”,略读全文,编写提纲。二、文章结构分析在学生独立编写的基础上,教师选择1-2个样本,让学生抄上黑板,组织大家讨论、评议、修改、订正、补充,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提纲。一、语言“运动、发展、变化”的概况:(一)字义变化(二)语法变化二、语汇的变化(一)消失(二)出现(三)外来词的引进(四)意义的变化三、语法、语音的变化(一)语法变化(二)语音变化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讲析第一部分分析讲析第二层(第二——七自然段)(这是初读课文,只求掌握梗概,不必过细,提纲也只求编到较大的层次上。)(1)讲析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体现本自然段中心观点的是哪句话?这个观点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回答,明确:“世界上万事万物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作者从一切事物都在变动的大前提中推出语言既然是一种事物就也得运动、变化、发展的结论。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论,并且具体解释了什么是“演变”。第二——四句和第一句的关系怎样?学生回答,明确:第二句是从语言的纵向演变(历史的发展)对中心观点的说明。第三句是从语言的横向演变(地区的变化)对中心观点的说明。这两句是为了证明中心观点,是一些有说服力的材料第三句中谈到朱熹听不懂孔子和弟子们讲课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作者为什么选中朱熹来听孔子讲话作为例子?教师自答:这是假设说明和举例说明并用。在一些说明文,特别是科普性说明文中,常常把假设说明与举例说明结合起来运用。比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为了说明有些恒星密度之大,先用“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作比方,再假设“用白金造同样大的一个球,重量才抵得上它的二百万分之一”,“人到了这种星星上面休想站得起来,因为它的引力是这样大,人的骨骼早就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用白金铸星球,人登上恒星都是不可能的。但人们一看就明白,作家把抽象的数字化为具体的、易于领略的了。本文也是这样,古今言殊,但谁也没有听到过古人的讲话,吕叔湘举了这个例子,人们一下子就明白了。选中了朱熹去听孔子讲话,朱熹是南宋的儒家大师,为《论语》作注,是孔子思想权威的解释者,连他都听不懂,说明不是对儒学的理解水平问题,而是语音、语法、词汇问题了,这样很有典型性。文章中说“语言的变化”日子长了就显现出来,方言是“久而久之”形成的,这些揭示了语言演变的怎样的规律?学生回答,明确:说明语言演变是种渐变,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逐渐变化的,它有相对的稳定性。默读第二——七自然段。提示:结合思考课文后练习一。讨论练习一。学生回答,明确:①这个例子大家都很熟悉,又能说明汉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教师讲解师生互动语历古至今的演变情况,有代表性。②这段文字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跟现代汉语差别很大。③在后面分类说明前,作者先举出这个实例的好处,是能具体地较全面地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以及汉语的演变的概貌,为后面的细说伏下一笔。共同研读第二———一七自然段。教师点拨:本层次用的是举例说明和比较说明相结合的方法。举例说明前面已经谈了,这里着重谈一谈比较说明。比较说明,一是要注意角度的选择,现在看看作者是就怎样的角度分别进行比较的?(启发学生看笔记,明确:1.字义,2.语法。)二是要注意比什么,即求同还是求异。三是具体分析,综合归类。现在我们不妨重复一下作者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曰:“我孰城徐美?”其妻曰:“君美,徐公能?”城北徐公,齐国丽也。忌不……日,客从来,与坐谈,问:“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君之美也。”教师点拔:上面没有划线的包括专名,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加框的,表示现代不用的。加一道线的,表示字义未变,现在不单用的。加两道线的表示字义未变,现在使用受限制的。加三道线的表示古代字义现在已经不用的。划一道线的字,看看它们哪些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请举出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同的复音词。三、文中重点语段分析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中许多单音词化成了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中的一个语素)。看划两道线的字,想想它们在使用上受哪些限制,请以其中一两字为例作一些说明。学生回答,明确:“与”古代释为同盟者,亲信(名词),又可解释为赞成、对付、给予、等待(动词),还可解释为“和、及”(连词)同、跟、被(介词)。现在“与”主要当连词用,在一些庄重的文体中当介词用。“而”字,在“现代汉语中缺少一个跟它相当的连词,但又不得不用它,所以不少文体常常少不了它”,吕叔湘在1983年的一封信中对文章的说法作了修正。学生回答,明确:这类字的古义今多不用,现在用的大多是它们的后起义,但在一些文言词语和成语中古义仍有留存,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分析教师讲授人之身”,“鞭长莫及”,“信誓旦旦”等。指名朗读第六自然段。读后提问。用学过的古汉语知识说明一下本段引用的七个句子各属于什么语法现象?学生回答,明确: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句代词主语前置)②“君美甚”(补语不用结构助词“得”)③“忌不自信”(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④“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⑤不若君之美(结构助词“之”的嵌用)。除上面几句外,与现代汉语语序相同的有⑥“吾与徐公孰美”。①③是古代特有的句式,②④⑤是古今差别较大的句式。追问,从引用的这段古文看,语法上与今天相同的是多数,还是少数?学生回答,明确:古今汉语语法不同的地方是少数,在引用文字中只有六处,严格讲,只有五处(现代汉语述语与补语之间有时也可以不用“得”,“美甚”,可以说成“漂亮极了”“美绝了”)。作者有没有用像我们刚才分析时用过的哪些语法术语?为什么?教师自答,作者考虑到读者接受水平,把专门性的术语减少到最低程度,但又说得很明白,很恰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语言素养。齐读第七节。小结,这一节中说,“大多数的字都是现在还用的”是指现象,差别就有这么大是指本质,关键在于“仔细”“分析”。差别到底有多大提问:语言的演变是指哪些方面的演变?学生回答,明确:语言包括三个要素:语音、语汇、语法。语音——外在形式,语汇——建筑材料,课文一开始就从这三方面进行说明,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但是说得不细,特别是没有从理论上揭示规律性的东西。作者把细说深入地说留在第二、三部分了。①讲“旧词消失”时,可以问一问作者为什么举《诗经·鲁颂》中“马”的多种名称为例?学生回答,明确:在农业社会中,马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耕作和交通的重要工具,人们为了便于交流信息,给各种各样的马起了专名。②讲“词义转移”时,指出古今义不是并存的,而是新的意义代替;日的意义。如“交通”,古义为彼此相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今义是往来通达。③讲“词义弱化”时,注意与“词义缩小”比较。弱化,表程度由高到低,由强而弱;缩小,表范围由大变小。以“公”为例,古代用来表爵位、尊称,现代汉语中不用或用得很少了,词义在缩小了。再如“甚”,古代表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分析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示程度很高,有“太”、“非常”的意思,语气也很强;现代汉语中说“甚美”,虽有“很”的意义,但语气削弱多了。④讲“因忌讳引起的词的变化”时,说明遇
本文标题:语言的演变的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3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