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说“木叶”导学案-答案
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说“木叶”1说“木叶”【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古诗词名句。2、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1、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意。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鉴赏古代诗歌意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激发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学习重点】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们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课时】共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本节学习重点】一、预习反馈(一)作者与作品:参照《优化指导》P59(二)掌握本课生字、生词,参照《优化指导》P59—60(三)总体把握文章大意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即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木叶。第2-3自然段:区别木叶和树叶两个词语,指出木叶更常见,其关键在木字。第4-6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说“木叶”2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5、说明:“木”为什么有这落叶这个特征6、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第7段:“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小结:本文是一篇涉及古代诗歌语言的文艺性随笔,作者在这篇随笔中阐明的观点是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作者是从古代诗歌中“木叶”(“落木”)与“树叶”的不同艺术特征的对比分析中阐明观点的。二、合作探究1、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意象诗句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的浓荫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感落叶绿色饱含水分繁密、春夏之交“落木”:比木叶还要更显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2、木的这两个艺术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的问题:即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3、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说“木叶”3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颜色:黄色意境:空阔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树颜色:绿色意境:饱满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颜色:微黄意境疏朗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树,颜色:绿色,意境:繁润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为什么?答:不好。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行文思路。2、以“说木叶”为题并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使较为抽象的文艺理论得到了深入浅出的阐述。3、以“木叶”具有暗示性,来阐释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一)合作探究及分组展示(二)精彩点评小结:1、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2、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其实,课文中提到的“木叶”“落木”“落叶”等,我们在诗歌鉴赏时一律称它们为“意象”。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而多个意象组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我的问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我还有一些困惑的地方,分别记录如下: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说“木叶”4第二课时(练习案)【本节学习目标】继续探究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练习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B.涔(cén)阳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C.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奈漠不关心B.食不厌精突如奇来混为一团天花乱坠C.举止安详方枘圆凿飞黄腾达火烧眉睫D.好景不长毫无二致捍然不顾同仇敌忾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C)A.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B.英国选手接连刷新世界纪录,使一向独霸短跑比赛的美国人黯然失色。C.中央电视台的“开心一刻”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就真有点乐不思蜀。D.千姿万态、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圆无一相,方非一式,真是出神入化。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A.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就是善于发现和总结工农业经济效益有所回升的经验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B.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窗口服务行业,都要制定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C.中国强烈要求所有核武器国家同时谈判并缔结一项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D.这套网上航班查询系统和民航总局计算机订座系统相连,具有及时、准确、信息全面等特点。11.D(A“发现和总结”与“经验”“问题”搭配不当B“养成”与“敬业奉献精神”搭配不当C“使用”“威胁”语序不当)5、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个句子是(A)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文字。。现在,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说“木叶”5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二、下面,我们一道赏析古诗中常见意象“月”或“梅”,探究诗歌的暗示性。(一)1、赏月:概括下列诗句中意象“月”的暗示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的心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寄托离别、相思、怀乡的情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表达羁旅之愁2、品梅:体会诗中意象“梅”的暗示性(课本P89,课后练习二)《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二)分组展示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说“木叶”6(三)精彩点评二、各位同学交流、探讨其它质疑三、完成《作业书册》P139,1-9题四、课后练习:古代诗歌炼字训练(常见的两种方法)第一种:寻找关键字词。例:(2003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题步骤〗找出关键字词(或引述关键字词)。①找出关键字词(或引述关键字词)。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③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情状。④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步骤一)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步骤二、三)“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步骤四)第二种:赏析关键字或词例(2004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说“木叶”7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题步骤〗①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步骤一)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步骤二)“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步骤三)第三种:比较分析例:(2006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答述理由。〖答题步骤〗①表明观点。(同意哪种说法或哪个字更恰当)②说明理由。(具体分析其意境,诗人的感情及表达效果)【答案】①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②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秋天)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清冷凄凉的情状,抒高一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说“木叶”8发了诗人的心灵深处难以名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本文标题:说“木叶”导学案-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39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