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单选O(∩_∩)O~1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B)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歌德D.席勒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__的。(B)A.美和美的规律B.艺术C.审美经验D.审美心理1.3.维特根斯坦是_的代表人物。(A)A.分析哲学B.实用主义美学C.新自然主义美学D.精神分析学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__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C)A.美感心理B.美学史C.美感经验D.美学原理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B)A.杜威B.弗洛伊德C.荣格D.阿恩海姆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C)A.费希纳B.弗洛伊德C.荣格D.布洛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D)A.艺术B.美感C.审美状态D.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D)A.自然美B.科技美C.日常美D.艺术美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A)A.英伽登B.杜夫海纳C.康德D.狄拉克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B)A.艺术美B.科技美C.生活美D.自然美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D)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人文学科D.哲学学科1.12.美学的性质是(C)A.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B.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人文学科C.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D.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社会科学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C)A.美B.自然C.审美活动D.人类社会单选O(∩_∩)O~2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A)A.哲学方法B.社会学方法C.心理学方法D.现象学方法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B)A.黑格尔B.鲍姆加登C.莱辛D.康德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A)A.审美意识B.美学思想C.美学学科D.美学原理1.17.悲剧意识属于(C)A.初级审美意识B.中级审美意识C.高级审美意识D.以上都不是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D)A.意识B.竖琴C.事物D.理念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A)A.文艺复兴之后B.中世纪时C.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候D.社会主义社会1.20.鲍姆加登被称为(D)A.哲学之父B.科学之父C.文学之父D.美学之父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_的学科。(A)A.低级的感性认识B.人的意志C.理性D.意念1.22.中国当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D)A.理念论B.先验主体论C.绝对精神论D.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23.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B)A.意念B.实践C.精神D.物质1.24.从绝对理念出发,认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是(B)A.柏拉图B.黑格尔C.康德D.席勒1.25.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是(A)A.自由B.实践C.劳动D.阅读1.26.被马克思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是(C)A.资本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C.共产主义社会D.封建社会1.27.在现代社会,人被异化,成为了马尔库塞说的(B)A.多向度的人B.单面人C.双重性格的人D.多重性格的人单选O(∩_∩)O~31.28.人生境界的提高,关键是(B)A.学习B.觉解C.实践D.艺术1.29.人生境界的特点是它的(C)A.自发性B.内在性C.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D.动态性1.30.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是分层次的,其中最高的是(A)A.天地境界B.道德境界C.功利境界D.自然境界1.31.宗白华认为在人生境界中主于美的是(C)A.功利境界B.学术境界C.艺术境界D.伦理境界1.32.伽达默尔认为,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东西就属于(B)A.知识B.体验C.美D.存在1.33.审美关系是人和世界之间的_关系。(A)A.自由B.限制C.必然D.可能1.34.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关系是(B)A.毫无瓜葛B.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C.同一个概念D.包含关系1.35.审美活动相对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逻辑上是(C)A.同时的B.在后的C.在前的D.无所谓先后1.36.下列审美形态属于中国的是(D)A.崇高B.荒诞C.喜剧D.气韵1.37.审美经验是一种(A)A.感性体验B.感官体验C.认识D.感官快感1.38.艺术活动的全过程不包括(D)A.艺术创造B.艺术作品C.艺术接受D.艺术欣赏1.39.通过有意识的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这是(B)A.广义的美育B.狭义的美育C.美育D.以上都不是1.40.不论广义的美育,还是狭义的美育,都是通过___才能实现。(D)A.人生境界B.实践C.生存实践D.审美活动单选O(∩_∩)O~41.41.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A)A.审美活动B.审美理想C.审美意象D.审美心理2.1.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是(A)A.审美需要B.抽象思维C.审美理想D.认识能力2.2.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位置的是(D)A.审美需要B.审美经验C.审美趣味D.审美理想2.3.先天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的程度,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主体的审美个性和审美情趣,根本上是由___决定的。(B)A.主体的个体特征B.后天的社会因素C.审美对象的客观特征D.人的生理素质2.4.“趣味无可争辩”观点的错误在于把(A)A.审美趣味相对化B.审美趣味绝对化C.审美趣味个性化D.审美趣味主观化2.5.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构成的(D)A.信仰关系B.认识关系C.审美关系D.本己性精神交流2.6.以下不属于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的是(D)A.自律性B.个性化C.开放性D.形式符号性2.7.马克思说过:“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这说明审美活动具有___的特性。(A)A.自律性B.超越性C.自我性D.开放性2.8.美感产生于(A)A.劳动实践把主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B.动物向人的自然进化过程C.人的本能的升华过程D.人的自我表现的过程2.9.以下不属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的是(B)A.惊异B.领悟C.体验D.澄明2.10.澄明之境的进入,需要审美主体的___才能自动展现出来。(B)A.审美距离B.静观体验C.陌生化D.热情投入2.11.所谓“胸有成竹”,说明审美对象具有——的特征。(D)A.虚无性B.具体性C.不可捉摸性D.非实体性2.12.提出“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是(C)A.欧阳修B.苏轼C.梅尧臣D.柳宗元单选O(∩_∩)O~52.13.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到过的概念是(C)A.自由创造B.交感巫术C.自由游戏D.劳动先于艺术2.14.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的美学家是(B)A.加达默尔B.弗洛伊德C.柏格森D.贝尔2.15.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的学者是(B)A.泰勒B.弗雷泽C.卡毕歇尔D.普列汉诺夫2.16.在解释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上有可信说服力的是(D)A.表现说B.劳动说C.本能说D.巫术说2.17.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理论是(B)A.有意味的形式B.劳动先于艺术C.自由游戏D.巫术礼仪活动2.18.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C)A.异性的吸引B.游戏的冲动C.工具的制造和使用D.祭祀的崇拜2.19.人类审美意识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A.人类的生产劳动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C.人类社会分工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2.20.促进审美发生的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是(D)A.语言艺术B.家庭生活C.劳动工具D.巫术礼仪活动2.21.人的审美需要开始生成和审美意识开始确立的直接前提是(B)A.人类开始运用语言B.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C.人类具有思维能力D.人类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2.22.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之一绘画,多以早期人类的___为主题。(B)A.婚姻恋爱B.狩猎生活C.巫术仪式D.耕种3.1.对审美体验的理性反思和逻辑总结构成了(A)A.审美形态B.审美范畴C.审美活动D.审美经验3.2.认为审美形态是美的形态的逻辑出发点是(C)A.认为美是主观的B.认为美中有人的体验C.认为美是客观的,完全外在于人D.认为美在实践中形成单选O(∩_∩)O~63.3.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风格的观点,是将审美看成一种文化大风格,这种观点是(C)A.完全正确的B.抓住了审美形态的最主要的特征C.抓住了审美形态的某些重要特征,但不全面D.完全错误的3.4.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类型的观点(A)A.是从形式上划分审美形态B.顾及到了审美形态的真实内涵C.是美的类型说D.是审美类型说3.5.认为审美形态是审美范畴的观点(D)A.是美的范畴说B.是审美范畴说C.很全面D.犯了主客二分和现成论的错误3.6.将审美形态与人生境界等同的观点(B)A.是正确的B.随着对人生境界研究的重视而出现C.人生境界具有审美形态的表形特征D.在古希腊时就如此3.7.“虚实”不仅在文学意境中使用,还可以在其他艺术,如绘画、音乐甚至现实生活的兵法中使用,这说明了审美形态具有(B)A.统摄性B.广泛性或普适性C.历史性D.现实性3.8.“意象”不能称为普泛意义上的审美形态,这种说法(B)A.是正确的,意象与审美形态毫无关系B.是正确的,意象不具有普适性或广泛性C.是错误的,意象就是普泛意义上的审美形态D.是错误的,意象具有广泛性3.9.中国哲学之“道”包含的对立统一的原则,贯穿于阳刚与阴柔,意与境等,说明审美形态具有(A)A.统摄性B.广泛性或普适性C.历史性D.现实性3.10.中国古代的“神”及其有关的神韵等。在当今社会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审美形态的(C)A.统摄性B.广泛性或普适性C.历史性D.现实性3.11.将丑和荒诞作为审美形态是在(D)A.古希腊B.文艺复兴C.中世纪D.19世纪中叶后单选O(∩_∩)O~73.12.中国古代的诗学背后往往有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是审美形态的(B)A.历史性B.贯通性C.兼容性D.二重性3.13.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这是审美形态的(C)A.历史性B.贯通性C.兼容性D.二重性3.14.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指(C)A.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B.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统一C.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D.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3.15.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A)A.诗性和音乐性的B.戏剧性和雕塑性的C.抒情性和叙事性的D.绘画性和音乐性的3.16.西方早期审美形态的实质是(B)A.诗性和音乐性的B.戏剧性和雕塑性的C.抒情性和叙事性的D.绘画性和音乐性的3.17.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的是(B)A.席勒B.索绪尔C.鲁迅D.巴赫金3.18.汉语高度重视词汇,而不像西方重视语法,所以它表现出一种(D)A.哲学性B.逻辑性C.清晰性D.诗性3.19.和西方的审美文化不同,中国的审美文化具有的特征是(A)A.世俗化B.形而上性C.宗教化D.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3.20.理念论的伦理学内容,是道德至上的原则,具体到美学中,就表现为(C)A.真与善合一B.真与美合一C.美与善合一D.以上都不是3.21.在理性主义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时,讲出“上帝死了”的人是(B)A.叔本华B.尼采C.罗兰巴特D.德里达3.22.审美形态的出现与哲学息息相关,丑和荒诞出现的哲学背景是(C)A.人文主义盛行B.理性主义兴起C.非理性主义兴起D.古典主义盛行3.23.中国哲学几千年基本上没变,下面的哪句话可以说明?(D)A.变则通B.物化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D.天不变道亦不变单选O(∩_∩)O~83.24.许多审美形态都是最初表现为(C)A.自然形态B.社会形态C.艺术形态D.人生形态3.25.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是(A)A.优美和崇高B.悲剧和喜剧C.丑和荒诞D.优美和丑3.26.明
本文标题:美学复习资料单选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5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