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
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教育信息化促进民族地区区域性教育公平行动研究”课题组编号: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教育信息化发展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子课题申请·评审书研究类别课题名称课题负责人负责人所在单位填表日期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纪光武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二0一三年三月一日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教育信息化促进民族地区区域性教育公平行动研究”课题组申请者的承诺:我保证如实填写本表各项内容。如果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教育信息化发展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总课题组有权使用本表所有数据和资料。申请者(签章):纪光武2013年3月1日填表说明一、请用计算机或钢笔准确如实填写各项内容,书写要清晰、工整。二、本表报送一式2份(含电子版),请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本表所附“课题设计论证”活页一律打印,每份单独装订,报送5份。三、封面上方代码框申请人不填,其他栏目由申请人用中文填写。申请者签章处,不得用打印字代替。四、本表所附活页供隐名评审使用,必须填写,但不得出现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姓名、单位名称等个人资料。五、每个课题限报一名负责人。六、请按“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的要求,准确、清晰地填写数据表各栏内容。若有问题,请与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总课题组联系。七、本表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八、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总课题组联系地址: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远教站邮政编码:564300联系电话:(0852)5627020联系人:朱正国电子邮箱:wcyj2009@126.comm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教育信息化促进民族地区区域性教育公平行动研究”课题组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课题名称应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关键词按研究内容设立。不超过3个关键词,词与词之间空一格。研究类别请选项填写,限报1项。例如:B│课程与教材研究A.宏观发展研究B.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C.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研究D.其它研究工作单位按单位和部门公章全称填写。所在乡(镇)请选项填写,限报1项。例如:A│都濡镇A.都濡镇B.涪洋镇C.黄都镇D.丰乐镇E.石朝乡F.大坪镇G.红丝乡H.柏村镇I.蕉坝乡J.茅天镇K.浞水镇L.分水乡M.砚山镇N.泥高乡O.县直学校P.其它所属系统系指申请人单位的属性。请选项填写,限报1项。例如:A│教育行政部门A.教育行政部门B.乡镇中学、中心完小C.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D.九年一贯学校E.村级小学E.职业技术学校F.其他主要参加者必须真正参加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不含课题负责人,不包括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主要参加者人数不能超过8人。预期成果系指预期取得的最终研究成果形式。请选项填写,最多限选报2项。例如:A│专著D│研究报告A.专著B.译著C.论文D.研究报告E.工具书F.电脑软件G.其他。申报级别指申报规划课题的级别。A.重点课题;B.一般课题。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教育信息化促进民族地区区域性教育公平行动研究”课题组一、数据表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研究类别D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申报级别A重点课题负责人姓名纪光武性别男民族仡佬族出生日期1964年10月行政职务副校长专业职务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最后学历大专最后学位无所在乡(镇)都濡镇所属系统B小学工作单位O第三小学电子信箱Minhuali3669@163.com通讯地址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邮政编码564300联系电话(区号)0852(单位)5590478(家庭)(手机)13511873846身份证号52212619610300939主要参加者姓名出生年月专业职务学历学位工作单位蒋国勤1982年4月17日小学美术二级教师大专无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申红叶1982年4月17日小学美术二级教师大专无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彭必江1982年4月17日小学美术二级教师大专无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吴洪1982年12月25日小学数学一级教师大专无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冯霞飞1980年9月11日小学语文一级教师大专无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项忠1982年4月17日小学美术二级教师大专无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廖天金1980年10月3日小学音乐一级教师大专无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预期最终成果D研究报告G其他预计完成时间2015年3月10日—1—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教育信息化促进民族地区区域性教育公平行动研究”课题组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五年来已开展的相关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成果名称研究者成果形式发表或交流情况(刊物、出版单位或学术交流层次)发表出版时间(或完成研究时间)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定位蒋国勤论文《现代教师》2010年6月浅淡小学一年级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蒋国勤论文遵义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论文大赛2010年9月小学美术教学与多媒体结合之我见蒋国勤论文《中国教师学刊》2011年6月浅谈小学生拼贴画能力的培养蒋国勤论文中国学校文化研究学术作品征集评选2012年4月浅谈多媒体在美术辅助教学中的实用性蒋国勤论文省教育科学院、省教育学会2012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设计评选2012年7月小学有效参与美术乡土拼贴画课堂活动的研究蒋国勤课题务川自治县教育和科技局2012年10月申红叶项忠彭必江《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吴洪论文山西省《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小学生数学预习方法之我见》吴洪论文中国教育科研学会2011年《浅谈农村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冯霞飞论文《教育科研》2011年《小学数学练习课也能精彩》冯霞飞论文贵州省教科所论文大赛2012年廖天金—2—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教育信息化促进民族地区区域性教育公平行动研究”课题组三、课题设计论证·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研究步骤(限3000字内)(一)、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也改革了课程的学方法和手段,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二)、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一】、研究的目标1、通过课题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2、通过课题研究,怎样充分利用硬件设施、网络资源,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我校现代化的教学水平。3、通过课题研究,如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使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4、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怎样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5、通过课题研究,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信息学科课堂教材,逐步培养一支能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教师队伍,同时撰写出相应的评价体系。【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根据本校实际,我们以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和音乐学科进行整合研究。具体方式以学科为单位,并以这些学科的骨干教师及所任班级为基础,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新途径、新方法,重点研究如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我们确定以下研究内容:1更新观念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高效整合新课程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种整合并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具体讲,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帮助学生主动探究、分析研究的工具,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发现、创造。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等都要转变。教育者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当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得到充分发展和利用时,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探讨和细化时,必然会推动教育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促进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无缝的融合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更高的目标。2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层次高层次的整合层次应该是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式,要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教育传播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3—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教育信息化促进民族地区区域性教育公平行动研究”课题组考虑,几个要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教学结构正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3学科知识点的表达方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视听媒体理论告诉我们,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动,如果视听结合,人们获得的信息占了所有信息的90以上,而且如果视听结合获取的信息记忆时间长。赤瑞特拉实验证实: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记住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的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与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保持将大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所以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过程,对学生获取知识很有帮助。同时在传统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合作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对话交流、分享成果、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协作共事、共同达标的成长体验。4课堂导入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堂导入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联系新旧知识的作用,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自然、和谐地转入新知识的学习。同时注意启发式的导入。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形象、生动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具有形声兼备的特点,在营造气氛和激发学习兴趣有它独特的效果。5用信息技术手段弥补学生已有知识经的不足戴尔的经验之塔给我们启式是学习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然而很多时候不可能获得直接做的经验,我们可以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的观察经验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因为,我们不可能要求什么事情都要获得直接、具体经验,这是不可能,不现实的。一个“聪明”的人,他不仅掌握有丰富的概念,同时还拥有丰富的直接具体经验。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知识,如宏观的世界、微观世界的、历史上的等,我们学生没有办法去亲身经历、体验,这时,我们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形象、生动地再现,创设学习的情境。总之,为了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在教学观念上通过理论学习,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各种教改实践活动,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改变传统的单向传输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学习方法上。“以从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切实达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观察与思维、创新与实践等能力的目的。“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本文标题: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58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