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老人与海悲剧意识解读
从桑提亚哥的形象刻画看《老人与海》的悲剧意识摘要:《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命运实质上是海明威人生经历的艺术表现,老人的悲剧特质带有作者深层心理体验的影子。“迷惘”是海明威一以贯之的创作个性,《老人与海》不仅把痛苦迷惘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把它升华为英雄精神背后的落寞与软弱。老人出海捕鱼的曲折历程本身就是一个失败的过程,而老人的外貌、语言、行动也披上了一层悲剧色彩。着笔较少的曼诺林是老人最亲的人,老人出海前后他陪伴在身边,但在老人最困难的时候却由于现实的阻力而离开了老人,曼诺林的离开给《老人与海》蒙上了人情悲剧的灰尘。因此,《老人与海》显现出强烈的悲剧观念和悲剧意识。关键词:桑提亚哥形象刻画老人与海悲剧意识一、引言《老人与海》无疑是海明威最杰出的作品,也是美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1954年,凭借《老人与海》独特的艺术魅力,海明威一举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老人与海》虽然只有几万字,但其中丰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技法让它的研究变得厚重。老人桑提亚哥的形象与曲折命运昭示的那种悲剧意识处处显现人的生存及精神状态,而“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子精神背后的落寞、孤独则把对老人的敬佩、同情上升到哲学层面。从这个角度看,《老人与海》的英雄主义赞颂是次要的,老人与大自然的拼搏只是他走上悲剧命运的一块跳板。下面从海明威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迷惘”文学主题总特征的体现、老人形象的悲剧暗示、老人曲折的斗争历程、曼诺林的世俗人情、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精神特质等六个方面来阐述《老人与海》的悲剧意识。二、《老人与海》的悲剧意识1.海明威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以及个人生命体验复活了桑提亚哥形象。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他的迷惘个性的产生与他的人生经历有莫大的关系。捕鱼是海明威的爱好之一,老人的海上航行及捕鱼的经验源自海明威的实践。他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是以见习记者的身份参加的,一开始他踊跃报名参加时因为眼疾未能如愿。到意大利参战时他又被炮击全身共取出277块弹片,在涉猎、飞机失事中也多次身负重伤。感情生活也并不顺利,他共结过四次婚。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创伤,给他带来巨大的折磨和痛苦,所以造成他多次自杀以及最后走向毁灭。海明威一生波澜起伏,苦难、战争、爱情失败的压力接踵而来,他一直在压力面前昂首挺胸勇敢拼搏,但是最后他仍然未摆脱身体和精神疾病的困扰。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和精神追求,就是向命运屈服的表现,顽强地拼搏却无可奈何,更显失败悲剧的必然。老人桑提亚哥是海明威一生坎坷的经历和自身桀骜不驯的性格在艺术上的折射反映。[1]老人把海明威的生命历程生动地演绎出来。桑提亚哥一出场便是灰色的,“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的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有逮住”,人们认为他倒了血霉。和他最亲的小孩曼诺林由于他的倒霉被父母叫上了另一条船,而立马“捕到了三条好鱼”,比较之下老人的出现起点就低人一等。远航出海只好去比别人远的地方,这时终于有大马林鱼吃鱼饵,但老人却等待了两天两夜,“钓索勒在背上疼得几乎超出了能忍痛的极限,进入了一种让他不放心的麻木状态”,背痛、身体麻木、抽筋、手割破了皮,直到筋疲力尽他才战胜马林鱼。可是当老人还没喘过气来,成群的鲨鱼已经迫不及待地赶上来了,老人还没有体验到胜利的快乐就又面临更大的挑战,甚至是生命危险。老人还未从与马林鱼搏斗的疲劳中恢复过来,就不得不投身与另一场更艰苦而又遥遥无期的争斗。先是鱼叉、刀子等工具在搏斗时被鲨鱼身体带走,接下来连棍子、舵把也派上了用场,最后所有能用的工具都用光了,靠殊死搏斗的力量终于把凶恶的鲨鱼赶走。这里似乎胜利了,可是留给老人的并不是大的马林鱼,只剩马林鱼的骨架。老人带回住所的只有一身的疲惫和奋斗过后精神的憔悴、困惑、孤独。老人面临的挑战正是海明威生命的多难,海明威可谓是借桑提亚哥来重新游历自己的生命体验。他生命最后身体与精神的折磨,也与老人搏斗后的疲惫与孤独相映衬。海明威是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悲剧,而死亡是人的唯一结局。[2]所以海明威用自身的生命验证了人生悲剧论,老人桑提亚哥作为他在作品中的形象代言人,必然会染上他的人生观,所以《老人与海》本身就是一部人生的悲剧史。2.海明威的“迷惘”文学主题贯穿着《老人与海》的始末,《老人与海》是其迷惘文学观念影响下的作品。“迷惘”是海明威创作个性的显著特征,是笼罩他全部作品的统一风格。[3](67)《在我们的时代里》表现尼克对充满暴力的世界的恐惧与困惑,《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杰克·巴恩斯在战争中丧失性爱能力后感情中的苦闷与迷惘,《永别了,武器》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亨利与凯瑟琳的爱情与幸福表达对人类文明的失望情绪,《丧钟为谁而鸣》中乔丹炸毁桥梁的难以完成、和玛丽亚的纯洁爱情阻挡不了他身负重伤,虽然最终完成了任务但也流露出迷惘的情绪。《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后的作品,它仍然有迷惘观念的影响,作品中经常表现出老人桑提亚哥的苦闷。“不过一个人在黑夜中,没有武器,如何能对付它们呢?”在与鲨鱼的搏斗中老人失去了可用的刀、棍子,面对有可能发生的成群鲨鱼的攻击,他开始了对明天的担忧与无奈,有时也发出“我希望不用再斗了”的感叹。“你的选择是呆在远离陷阱和套索的深海,我的选择是孤身一人来这儿抓住你。自中午起我们俩就绑在了一起,没人来救你我。”“真希望那孩子在这里”,“但愿那孩子在这里,而且现在有点儿盐就好了”,“什么也没有,只怨我出海太远了”[4]老人在与马林鱼、鲨鱼的搏斗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心理斗争,老人的精神状态一直在变化。一个人漂泊在黑夜中,老人只有与敌人鲨鱼为伴,向它诉说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心理的怯弱。对孩子曼诺林的想念,或是争斗中对他的念叨,都表现出老人的无助和苦闷。这是海明威“迷惘”理论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老人的迷惘在于他一直处在无尽头的挫折中、远离人群的孤独寂寞、不断抗争后的无所得,老人处在迷惘中得不到释放也是一种悲剧。3.老人形象的悲剧暗示。《老人与海》中老人的外貌、语言、行动蒙上了悲剧色彩,在人物描写间可以明显看出。老人的船帆用面粉袋打了补丁,在作者眼里是“永远失败的旗子”。“老人憔悴而消瘦”,“腮帮子上有些褐斑”,双手有“刻得很深的伤疤”,老人被岁月毫不留情地布上了阴影,他虽然不肯“认输”,但他还是显现出衰老的迹象。“但愿孩子在这里就好了”,“真希望那孩子在这里”,“但愿那孩子在这里,而且现在有点儿盐就好了”,在老人捕鱼过程中他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就会想到小孩,希望得到帮助。但是这恰恰是一种奢望,需要帮忙时孩子不在身边,他只有靠自己,这表现他的无助和无可奈何。于是他又转向寻找精神支柱,“可是我愿意念诵十遍《天主经》和十遍《圣母经》,让我能逮住这条鱼,我还许下愿望,如果逮住了它,一定去朝拜科布莱的圣母”,“万福童贞圣母,请您祈祷叫这条鱼死去”,“假如有鲨鱼来,愿天主同情他和我吧”,坚强的老人不服输,但是他也会对自己的信心产生动摇,在与马林鱼争锋相对谁也奈何不了谁时,他把希望寄托在运气上,对上帝的保佑满怀希望。这是老人对现实困境的认识,这种对自我的否定实际反映出作者认为人类无法控制命运主宰的悲观态度。[5]“老人感到头晕恶心,看不太清楚东西”,马林鱼给了老人巨大的压力,老人不堪承受,他只好“放松鱼叉上的绳子”。拼尽力气老人终于赶走了最后一条鲨鱼,但是他也“喘不过气来,感到嘴里有一股怪味儿”,老人在动作上的变化以及日渐无力的行动,也显示了他的脆弱。
本文标题:老人与海悲剧意识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69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