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考前三个月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冲刺模拟练4
1一、选择题1.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传承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中央与地方分权政治向上下等级从属文人政治转变B.从集体劳作井田经济向家庭经营小农经济转变C.从宗族血缘政治向中央集权官僚政治转变D.从特权贵族政治向民主平等政治转变2.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强调“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指明了历代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从秦汉起,中国政府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政府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解决“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对官场的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3.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立论相同,都站在统治者利益的立场思考问题B.立论不同,都为精耕细作的封建小农经济作考虑C.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阶层利益的立场D.立论不同,都成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治国方略4.《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考古工作者也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2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研读上述材料而得出的结论应不包括()A.西汉时期已经发明造纸术B.东汉蔡伦改良了实用造纸术C.两汉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D.两汉时代,纸是唯一的文书用品5.近代前期中国人在几次灾难性战争失败的刺激下,重新评估自己的传统文明,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种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不同阶级所代表的利益不同B.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存在明显差异C.中西文化融合中碰撞的激烈性D.近代中国探索民族独立富强的艰难性6.为庆祝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策划从七七事变到台湾光复一系列纪念活动,有学生查找出一份发生于“民国三十四年”大事件的历史资料,以下现象不大可能出现在资料上的是()A.东瀛束手,九州同庆B.中共七大闭幕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C.开国大典举行新中国成立D.国共两党重庆谈判商谈共建民主政权7.“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B.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C.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D.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8.“市场与计划二者就像鸟与笼子的关系一样,要让鸟飞,但只能在笼子里飞,否则鸟就飞跑了。如果鸟是搞活经济的话,那么笼子就是国家计划。搞活经济、市场调节,只能在计划许可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不能离开计划的指导。”上述说法与我国哪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最为吻合()3A.19世纪40年代B.20世纪50年代前后C.20世纪80年代D.21世纪初9.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末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以来不断崛起的美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1978年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它们崛起的一致因素是()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力和平崛起B.对外武力扩张掠夺壮大实力C.国内政治体制改革制度创新D.推行政治民主完善立法强国1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到一段史料:“(20世纪60年代)法国不满美国的柏林政策,谋求独立发展核武器,并且认为美国在滥用储备通货的地位,继续购买黄金向美国施压。”小组成员对该史料所蕴含的信息进行了不同解读,解读有误的是()A.甲:可用于研究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乙:可用于研究布雷顿森林体系C.丙:可用于研究西方阵营的冷战政策D.丁:可用于研究两极格局的形成11.“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材料表明全球化()A.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B.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D.对当今美国来说是弊大于利12.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述。”作者的意思是()A.任何文字史料都带有主观因素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4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乾隆皇帝也说:“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材料二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解说词材料三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天……面对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却几乎一言不发……华盛顿的沉默和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大国崛起》之新国新梦(美国)解说词材料四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18世纪中英两国的政治体制有什么明显不同?(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宪政体制及其突出特点。美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最适合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5(3)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对你有何启示?14.“全球化”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并且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有渊源关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托玛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材料二“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全球化3.0阶段与前两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1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董仲舒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宋)朱熹材料四“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黄宗羲请回答:(1)在清代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请问每个阶段的思想核心是什么?(8分)7(2)根据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谈谈每个阶段的思想是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的?选考部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魏书·食货志》材料三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1)通过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面临哪些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策。8(3)谈谈你对青苗法的看法。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几百年积下的毛病,其要慢慢来治。这次的失败就是新派人‘求快’两个字的失败。……如由一般有学问、有办法、有经验、有涵养的老辈出来主持,一定可得相反效果的。”——黄遵宪评戊戌变法材料二康有为等维新派从理想出发,把官制改革和人事变革当作变法中首先的突破口。废八股,“触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忌”,等于断送了知识分子及现职官吏子弟的前程;裁撤冗员,将使全国成千上万的官吏免去官位,十数名巡抚丢失地方大员的宝座;裁绿营及命八旗子弟自谋生计,更将使身无一技之长的百万余众陷入绝境。所有这些人,构成了顽固势力坚实的社会基础,他们必然千方百计阻挠变法。当时的许多有志之士认为,变法要首先从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入手,从一点一滴的基础上做起,注重处理与现有社会体制的关系,力争减少阻力,在现有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变法。应该说,这样的见解和看法是符合当时的整个社会氛围的。请回答:(1)材料一中黄遵宪是怎样认识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9(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变革官制和人事制度的措施与变法最终结局之间的关系。你认为后来的改革者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现代化运动”?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15年列宁去世已90周年,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苏联时期或者对苏联完全没有直观印象的年轻人来说,列宁只是一个教科书上众多的历史人物之一,在老一辈俄罗斯人眼中列宁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对苏联的一种怀念;在此前不久所举行的一次关于俄罗斯“世纪风云人物”的调查中,列宁名列榜首,他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人教版教材历史《选修4》材料二毛泽东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请回答:(1)材料一中列宁被俄国人民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
本文标题:考前三个月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冲刺模拟练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83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