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耳鼻咽喉科专业11个病种
1鼻出血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鼻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鼻出血(ICD-10:R04.0)。行鼻止血术(ICD-9-CM3:21.0)。(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单侧或双侧鼻腔出血,可经后鼻孔流至咽部。严重者可合并休克表现。2.体征:鼻腔内有活动性出血,或已行前鼻孔填塞/前后鼻孔填塞。3.前鼻镜或鼻内镜检查。4.必要时CT或MRI检查。(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可行鼻腔出血点烧灼或前鼻孔填塞;来源于鼻腔后部出血可行后鼻孔填塞。22.内镜下止血术。3.必要时责任血管结扎或栓塞。(四)标准住院日≤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R04.0鼻出血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3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4)胸片、心电图。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输血相关检查;(2)凝血因子等检查;(3)鼻窦CT扫描;(4)颈动脉介入检查或血管造影。(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3(八)手术日为入院3天内。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麻。2.术中用药:全身止血药物,局部减充血剂。3.手术:见治疗方案的选择。4.输血:血色素低于6克应予输血。(九)术后住院恢复≤4天。1.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复查部分检查项目:(1)血常规;(2)凝血功能;(3)鼻窦CT扫描。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酌情给予止血药物。(十)出院标准。1.鼻腔出血停止。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1.对止血后反复出血者,可适当延长住院时间,并继续进行针对性检查和治疗。2.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等。4二、鼻出血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鼻出血(ICD-10:R04.0)行鼻止血术(ICD-9-CM3:21.0)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7天日期住院第1–2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完成病历书写□上级医师查房及术前评估□完成术前检查与术前评估□根据检查结果等,进行术前讨论,确定手术方案□完成必要的相关科室会诊□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自费用品协议书等重点医嘱长期医嘱:□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二级/三级护理□普食/其他饮食□患者既往基础用药□休克者予配血,输血□低血容量者予补液临时医嘱:□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胸片、心电图□输血相关检查(必要时)□凝血因子相关检查(必要时)□鼻窦CT扫描(必要时)术前医嘱:□拟急诊/明日在全身麻醉或局麻下行鼻止血手术*□术前禁食水□术前抗菌药物□酌情使用止血药物□其他特殊医嘱主要护理工作□随时观察患者情况□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注意出血情况□注意血压及其他生命体征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5日期住院第2–3天(手术日)住院第3–7天(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手术□术者完成手术记录□住院医师完成术后病程□上级医师查房□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及术后注意事项□上级医生查房□住院医生完成常规病历书写□注意病情变化□注意观察生命体征□注意观察出血情况等□若鼻腔停止出血,可予出院□完成出院记录、出院证明书向患者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全麻/局麻后常规护理□鼻止血术*后护理常规□一级护理□半流饮食□抗菌药物临时医嘱:□标本送病理检查(必要时)□酌情心电监护□酌情吸氧□酌情使用止血药物□其他特殊医嘱长期医嘱:□二级护理/三级护理□半流食/普食□其他特殊医嘱□可停用抗菌药物临时医嘱:□换药□其他特殊医嘱出院医嘱:□出院带药□门诊随诊主要护理工作□随时观察患者情况□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注意出血情况□指导患者办理出院手续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实际操作时需明确写出具体的术式6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ICD-10:C30.0/C31)。行鼻侧切开术或上颌骨全切除术(ICD-9-CM-3:21.31/22.6/76.39/76.44)。(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鼻塞、涕中带血以及头痛等肿瘤累及相邻结构引起的症状。2.体征:鼻腔鼻窦部有新生物。3.辅助检查:内镜和增强CT或MRI提示占位病变。4.病理组织学活检明确诊断。(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鼻侧切开术适应症:原发于鼻腔、上颌窦、筛窦和蝶窦恶性肿瘤,已经病理诊断,临床认为需要行鼻侧切开术。72.上颌骨切除术适应症:原发于上颌窦或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已经病理诊断,临床认为需要行上颌骨部分或全切除术。3.眶内容物切除术:根据肿瘤侵犯眶内情况而定。4.颈淋巴结清扫术:根据颈淋巴结转移情况而定。5.酌情一期缺损修复术。(四)标准住院日≤12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30.0/C31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3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4)X线胸片、心电图;(5)内镜;(6)增强CT或MRI;(7)病理学检查。8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输血准备;(2)其他相关检查;(3)如行上颌骨切除术可应用腭护板式牙托(赝复体)。(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八)手术日为入院后4天内。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2.手术:见治疗方案的选择。3.手术内固定物:可选择。4.术中用药:止血药、抗菌药物。5.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6.标本送病理检查。(九)术后住院恢复7-10天(非一期修复者)。一期修复者术后10-12天出院。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2.伤口换药。3.根据患者情况确定需要的后续治疗。(十)出院标准。1.一般情况良好,切口无感染。9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1.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如咽瘘等),需要特殊诊断治疗措施,延长住院时间。2.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需要采取进一步检查和诊断,延长住院时间。10二、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鼻腔鼻窦恶性肿瘤(ICD-10:C30.0/C31)行鼻侧切开手术或上颌骨全切除术(ICD-9-CM-3:21.31/22.6/76.39/76.44)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2天时间住院第1天住院第2天住院第3–4天(手术日)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完成病历书写□上级医师查房与术前评估□初步确定手术方式和日期□上级医师查房□完成术前准备与术前评估□根据检查结果等,进行术前讨论,确定手术方案□完成必要的相关科室会诊□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自费用品协议书、输血同意书□向患者及家属交待围手术期注意事项□手术□术者完成手术记录□住院医师完成术后病程□上级医师查房□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及术后注意事项重要医嘱长期医嘱:□耳鼻喉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普食临时医嘱:□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胸片、心电图□鼻内镜检查□增强CT或MRI□病理学检查□输血准备(根据手术情况)□手术必需的相关检查长期医嘱:□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二级护理□普食□患者既往基础用药临时医嘱:□术前医嘱:明日全身麻醉下行鼻侧切开手术或上颌骨全切除术(眶内容物切除术)*□术前禁食水□术前抗菌药物□术前准备□口腔科会诊制作腭护板式牙托(赝复体)(上颌骨切除术)□其他特殊医嘱长期医嘱:□全麻术后常规护理□鼻侧切开手术或上颌骨全切除术(眶内容物切除术)*术后常规护理□一级护理□流质饮食□抗菌药物□其他特殊医嘱临时医嘱:□标本送病理检查□酌情心电监护□酌情吸氧□其他特殊医嘱主要护理工作□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入院护理评估□宣教、备皮等术前准备□手术前物品准备□手术前心理护理□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11时间住院第4–9日(术后第1-6日)住院第10–12天(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生查房□住院医生完成常规病历书写□注意病情变化□注意观察生命体征□注意鼻腔填塞、牙托固定情况□上级医生查房,进行手术及伤口评估□完成出院记录、出院证明书□向患者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根据鼻腔情况酌情抽出鼻腔填塞物;拆除鼻面部缝线重要医嘱长期医嘱:□一/二级护理□流质饮食□抗生素□其他特殊医嘱临时医嘱:□换药□其他特殊医嘱出院医嘱:□出院带药□酌情肿瘤综合治疗□门诊随诊主要护理工作□随时观察患者情况□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指导患者办理出院手续□指导术后牙托护理□指导术后随访时间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实际操作时需明确写出具体的术式12鼻中隔偏曲临床路径(2011年版)一、鼻中隔偏曲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鼻中隔偏曲(ICD-10:J34.2)。行鼻中隔矫正术(ICD-9-CM-3:21.5)。(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鼻塞/鼻出血/头痛。2.体征:鼻中隔偏曲。3.辅助检查:内镜或CT检查。有明显症状和鼻中隔偏曲体征者可予确诊。(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有明显症状并有典型鼻中隔偏曲者行鼻中隔矫正术。(四)标准住院日≤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34.2鼻中隔偏曲疾病编码。13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术前准备≤2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4)胸片、心电图;(5)鼻腔鼻窦CT。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鼻功能测试。(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八)手术日为入院3天内。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2.术中用药:全身止血药物,局部减充血剂。3.手术:见治疗方案的选择。4.鼻腔填塞止血,保持引流通气。5.必要时送病理检查。(九)术后住院恢复≤4天。1.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14医发〔2004
本文标题:耳鼻咽喉科专业11个病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95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