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财政学复习资料一.财政学的学科定位二.财政学的主要线索财政学的逻辑起点及财政学的职能等理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宏观调控——涉外部分三.重点1.基础理论部分:市场失灵及其表现: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由于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来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竞争性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则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统一,效率是前提,首先是把“蛋糕”做大,没有效率,即使是公平的,也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但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社会边际收益大于个人边际收益之和,社会均衡大于竞争均衡,表现为生产不足;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个人边际成本之和,社会均衡小于竞争均衡,表现为生产过度。什么是财政?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职能: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利并以自身为主体,强制地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通过对货币资金的收入与支出调动人力、物力,以实现国家的政治、经济职能的各项理财活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职能:(1)维持保障职能:指财政是维持国家政权机器生存与运转的必须的物质保障。(2)资源配置职能:指政府运用财政,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分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措施:1、调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即调整产业结构。3、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之间的配置。4、调节资源在政府部门内部的配置。(3)调节收入职能:指政府运用财政手段来调整国家与企业(集体)之间、国家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目标。措施:1、征税。2、收入的间接再分配。3、运用现金和实物进行收入转移。4、立法。(4)稳定经济职能:指政府作为市场上的一种经济力量,运用财政手段,通过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来有意识地影响、调控消费、储蓄、生产和投资活动,以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稳定增长。措施:调节供求总量和供求结构上的平衡。什么是公共财政?特点是什么?所谓公共财政,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它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缺陷。特征:(1).以弥补市场失灵为行为准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但也存在市场自身无法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的公共问题。市场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则上就必须介入。(2).公平性:公共财政政策要一视同仁。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公平竞争,体现在财政上就是必须实行一视同仁的财政政策,为社会成员和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的财政条件。不能针对不同的社会集团、阶层、个人以及不同的经济成分,制定不同的财税法律和制度。(3).非市场营利性,又称公益性:公共财政只能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己任,追求公益目标,一般不直接从事市场活动和追逐利润。公共财政的收入,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筹措资金;公共财政的支出,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不能以赢利为目标。(4).法制性:公共财政要把公共管理的原则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始终,以法制为基础,管理要规范和透明。具体而言,获得财政收入的方式、数量和财政支出的去向、规模等理财行为必须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不能想收什么就收什么,想收多少就收多少,或者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要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公共选择:公共选择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2.财政支出部分:瓦格纳法则:随着工业发展,在政治因素方面,市场关系复杂化,导致对法律和治安的需求增加;在经济因素方面,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的管理与调节工作,这些都促使国家活动增长。所以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财政支出的分类及不同的经济影响: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集中反映了国家的职能活动范围及其所发生的耗费。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划分,将财政支出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不同的经济影响(1)财政支出对就业的影响:一、财政可通过投资性的支出,直接增加就业岗位。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兴修水利、进行基础设施等工程、项目的投资,从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失业压力。二、政府通过采购各种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性支出,增加对社会商品和劳务需求,从而刺激企业的生产,促进企业的投资行为,间接增加就业机会。三、政府通过各种转移性支出,增加社会成员的收入,这些收入按一定的比例转化成消费和储蓄,从而增加对社会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间接增加就业岗位。四、政府在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服务、产业结构转化等方面增加财政支出,如通过财政补贴、税式支出等手段,可以缩短工人寻找工作的时间,增强工人在不同岗位的就业适应能力,减少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摩擦性失业以及产业结构转换中造成的结构性失业。(2)财政支出对物价的影响体现在:一、财政支出是构成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支出的增加,使得总需求曲线外移,此时是否会对物价产生影响,要视社会总供给曲线的情况而定。二、财政支出中的不同组成对物价的影响程度不同。购买性支出可以全部转化为社会总需求,因而对物价的影响程度更大,而转移性支出中只有一部分转化为需求,另一部分转化为积蓄,因而对物价的影响程度较小。(3)财政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在整个社会经济未处于充分就业水平时,扩大财政支出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的变化,使产出水平即国民收入水平发生变化。财政支出不仅自身直接影响国民收入水平,而且还通过影响消费和投资的方式间接影响国民收入水平。购买性支出:是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新的政府支出分类:按照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我国现行支出分类采用了国际通行做法,即同时使用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两种方法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支出功能分类。简单地讲,就是按政府主要职能活动分类。我国政府支出功能分类设置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等大类,类下再分款、项两级。主要支出功能科目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等事务、国债事务、其他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支出经济分类。是按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所作的一种分类。在支出功能分类明确反映政府职能活动的基础上,支出经济分类明确反映政府的钱究竟是怎么花出去的。支出经济分类与支出功能分类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反映政府支出活动。我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等12类,类下设款,具体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和其他支出。税收支出及其形式:税收支出是以特定的法律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税收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形式1.税收豁免:税收豁免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不予课税。或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以豁免其税收负担。2.纳税扣除:纳税扣除是在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在累计税制下,纳税人的所得额越高,这种扣除的实际价值也就越大。3.税收抵免:税收抵免是指纳税人从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4.优惠税率:优惠税率是指对合乎规定的企业课以比一般较低的税率。其适用范围可视实际需要而予以伸缩。一般而言,长期优惠税率的鼓励程度大于有期限的优惠税率,尤其是那些需要巨额投资且获利较迟的企业,常可以从中获得较大的利益。5.延期纳税:延期纳税也称“税负延迟缴纳”,是指允许纳税人对合乎规定的税收,延迟缴纳或分期缴纳其应负担的税额。该方式适用范围较广,一般适用于各种税,且通常应用于税额较大的税收上。6.盈亏相抵:盈亏相抵是指准许企业以某一年度的亏损抵消以后年度的盈余,以减少其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款;或是冲抵以前年度是盈余,申请退还以前年度已缴纳的部分税款。一般而言,盈亏相抵办法通常只能适用于所得税方面。7.加速折旧:加速折旧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列较多的折旧。采用这种折旧方法,可以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内早一些得到折旧费和减免税的税款。8.退税:退税是指国家按规定对纳税人已纳税款的退还。作为税收支出形式形成的退税是指优惠退税,是国家鼓励纳税人从事或扩大某种经济活动而给予的税款退还。包括两种形式:出口退税和再投资退税。3.财政收入部分:现行税制体系概论及其改革方向:我国现行税制体系:我国现行税收体系是在原有税制的基础上,经过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逐渐完善形成的。现行税收体系包括23个税种,按其性质和作用大致分为七类:流转税类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主要在生产、流通或者服务业中发挥调节作用。资源税类包括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主要是对因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发挥调节作用。所得税类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主要是在国民收入形成后,对生产经营者的利润和个人的纯收入发挥调节作用。特定目的税类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筵席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主要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对特定对象和特定行为发挥调节作用。财产和行为税类包括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印花税、屠宰税、契税,主要是对某些财产和行为发挥调节作用。农业税类包括农业税、牧业税,主要
本文标题:财政学期末考试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797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