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道德: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它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2、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受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3)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会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4)道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存在规律和发展规律。道德的这种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既可以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以对社会发展起到消极的阻滞或促退作用。3、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其主要表现为:(1)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由原则、规范、意识、信念和行为习惯构成的调节规范体系。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是一种非权力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2)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是人们从“实践”到“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4、职业道德的定义、特点、基本原则、主要规范:定义: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负有特定社会责任、具有专门业务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形成和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品质。职业道德的特点:调节的规范具有有限性;规范内容具有职业性、稳定性、连续性;具体要求具有层次性;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作用方式具有一定的权力强制性。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职业道德的主义规范:(1)要爱岗敬业,勤于职守;(2)要尽职尽责,奉献社会;(3)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4)要文明竞争,友好协作;(5)要勤奋学习,熟练业务。职业道德的作用:能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职业的生存条件;对从业人员道德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对社会风尚发挥着重要作用。5、为什么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因此,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及其观念的灵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1)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2)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3)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衡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6、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基本内容:(1)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尊重自我,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开拓创新;(4)严格自律,以身作则。第二章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要求比其他职业道德更高更全面(目的任务的特殊性);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远(示范性);调节方式更具有自觉性。2、教育劳动的特点:(1)教育劳动目的和任务的特殊性:教育劳动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劳动产品具有社会性。从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来说,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即教育目的;从人作为一个价值存在来说,要求真、善、美得和谐人格,即教育价值。教育劳动的特殊目的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基本劳动技能和高尚品行的人。(2)教育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向师性、主客体双重性。(3)教育劳动工具和方式的特殊性:a教育劳动工具的特殊性。b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没有固定不变的规程、方式、方法;教学内容转化的特殊性;教育是一种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c教育劳动过程的复杂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过程;教师劳动以个体形式为主;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空间上具有广延性。d教育劳动效果的特殊人培养周期长,劳动成果的集体性,劳动成效的潜在性。(4)教育劳动人际关系的特殊性:关系众多,组成复杂(教育内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与家庭、社会各界);网络教育与新型师生关系(改变了交往空间、条件与形式)。3、劳动对象的向师性(为什么要为人师表):(1).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教育对象的这种向师性,要求老师必须从育人的高度,注意自身劳动的示范性。(2).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这种“向师性”具有不同的特征。儿童对教师具有一种依恋的情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从满足交往的需要,转变为满足求知欲和人格完善的需要,并以此建立起他们与教师的感情。(3).教师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4、教育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1).教育劳动是以人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但这一对象与其他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对象不同,他是一个有意识的、有思想的、有主动性的人。广大青少年既是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即客体),而出现的,又是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而出现的。(2).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是作为主体的、主动的一方,接受不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具有某种“主动权”。教师劳动的主体性,还反映在劳动过程中的反作用特点。(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体以其知识、思想品质作用于学生,那么学生作为客体,也随时以其思想、感情、见解、态度等,影响乃至改变着教师和教师的劳动。只有当教师的教育引起学生积极、肯定的反应时,教师的劳动才具有积极的价值和作用。把教师的劳动仅看作为一种单纯的劳动过程,是不正确的。5、尊重学生主体性要做到:在教育活动中,主体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与受教育、教与学的双方自然人。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教师与学生是任何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教师是担任教育责任,具有主导性的一方主体,学生则是教师教育活动的承受主体。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主导性的教育活动起着重要的外因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学生自身的内因。因此,教师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1).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2).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具有平等权、自由权和受教育权。(3).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性的主体。6、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与社会活动其他部门相比,教师职业活动最富有创造性。1.教师的劳动是自觉地、有目的地培养新的一代,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具有创造性。由于学生的个性、教学内容、客观条件、教师自身的特点等等是千差万别的,因而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具体方式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劳动过程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规程、方式、方法上,在教育教学内容上也必须如此。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否定教师劳动过程中有一般的或普遍的规律存在。关键是要在创造性劳动中,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时、因地来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培养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方法与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点。教师应当自觉意识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与时俱进,以创造性的劳动从事培养一代新人的工作。第三章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1、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凝练而成的、为大学人所普遍认可并共同追求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2、大学精神的内涵包括:学术自由精神、独立自治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理性批判精神。学术自由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学术自由精神是指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不受国家、教会以及任何其他势力的控制和干预,有权自由、自主地决策和处理学校内部的所有事务。开拓创新精神指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大学自身。3、大学精神的作用:定向与规范、维系与凝聚、激励与驱策、感染与教育。4、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联系:大学精神建设,要求大学教师确立起:科学与研究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1、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一、教书育人原则:1.教书育人原则确立的依据: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是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教学的过程必然是育人的过程,教好书要求育好人,育好人是较好书的保证),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人才的要求。2.贯彻教书育人原则的要求: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二、为人师表原则:1.为人师表原则确立的依据: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2.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要求: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三、教育公正原则:1.教育公正原则确立的依据:是社会公正总体原则的要求、是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保证、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2.贯彻教育公正原则的要求:坚持真理、办事公道、一视同仁(对待所有的学生,教师必须持公正的态度,必须一视同仁,有教无类。)、体谅宽容。四、依法从教原则:要求:遵规守法、宣传法治思想、普及法律知识、积极参与法治社会建设。)五: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教育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精神在教育中的运用和体现,它强调教育要尊重人的发展,要合乎人性,要维护人的权利,提高人的价值。教育人道主义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关系着教育善恶好坏的重要领域。现代教育应追求并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这是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一个重要实现要求。(个人发展、个性发展、整体发展)教育人道主义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关系教育善恶好坏的重要领域。1.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确立的依据:现代教育应体现尊重人权的精神;应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2.贯彻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要求: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同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第五章高校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1、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1.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2.在层次上具有差异性。3.在情感、角色期待上具有互动性。4.在评价标准上具有冲突性。2、师生矛盾冲突的原因:1.师生对教育教学目标的认识有差异。2.师生对教育理念的认识上有差异。3.师生在开展教育教学中,各自的既有条件有差异。4.社会大环境、大气氛的影响,会引起师生关系的矛盾。——矛盾冲突的根源:如对专业课程不同的理解与要求,教育教学方式运用不当,缺少必要沟通、“代沟”和“心理差距”的存在,不能公平对待学生,来自学生方面的不当行为。3、协调师生关系的师德要求:(1)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无论是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还是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都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管能动性;在确立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2)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自尊心是大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尊重学生是教师有效实现教学教育的需要,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尊重学生人格,教师还应当学会克制。对学生的尊重,不仅表现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而且还表现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上。(3)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不仅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要深入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达到。首先,教师要扩大与学生的交往范围,积极参与他们的各项活动,在交往中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其次
本文标题:职业道德李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05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