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基础教案
广东省电子信息技工学校“质量管理”课程教案任课教师:_____彭仕玲____________授课班级:11中技移动(1)(2)_11电子制造(1)(2)_周学时数:2节_____________授课时间:2013年3月至2013年7月审阅:___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基础教师彭仕玲课程类别使用教材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时分配总计:34学时;理论:20学时;练习:10学时;其它:4学时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系统地阐述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和管理框架,介绍质量管理的过程、工具和方法。这些内容都是以追求卓越为目标的现代质量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理论为主着重讲授质量管理学中的一些基本理念、过程和方法,其中包括顾客满意的理念、持续改进的哲学和方法、全员参与的工作方式和基于过程的方法;2、理解通过建立和改进质量体系,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思想,把握质量管理即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规律,了解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从面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框架,迎接“质量世纪”的挑战3、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突出课程数学教育功能,不把主要力量放在介绍“是什么”的知识层面上,而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怎么用”的面上,突出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性质4、要增强课程教学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努力使之成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课程主要参考书目备注质量管理学授课教案(第1周)(第1周)授课内容第一章质量与质量管理导论课次1次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理解质量管理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认识当代管理所处环境的基本特征,了解现代质量管理演变历程中的主要阶段及相应的特征,是掌握质量管理这一专门知识体系的前提,是认识当前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教学重点难点1、质量及与质量有关的概念。2、质量特性的分类3、质量经济性管理与质量成本教学过程设计(讲课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当代管理环境的特征(一)日益剧烈的变化(二)掌握主导权的顾客(三)无所不在的竞争二、质量的含义(一)质量的定义(二)与质量相关的术语(三)魅力特性、必须特性、线性特性(四)朱兰关于质量概念的分析(五)“大质量”与“小质量”(六)促使重视质量的主要原因三、与管理和质量管理有关的基本概念(一)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冶理(二)质量管理的概念(三)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及原则及实施的成效四、质量经济性管理与质量成本(一)质量经济性管理的层次结构与实施程序(二)质量成本及研究质量成本的目的(三)质量成本的分类、分类注意事项及计算方法(四)研究质量成本对质量改进的促进作用五、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作业/思考题课外练习教学后记没有教材,学生掌握的还好,主要依据是笔记(第2周)授课内容第二章质量管理理念与框架课次1次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质量管理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念,然后讲论现代质量管理的两大模式或框架教学重点难点1、ISO9000族标准。2、卓越绩效模式。3、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逻辑关系教学过程设计(讲课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一、现代质量管理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念(一)戴明及其管理理念(二)朱兰、休哈特及石川馨的贡献二、三大质量奖及卓越绩效模式(一)三大质量奖(二)卓越绩效模式三、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一)ISO9000族标准、过程导向及其管理透明性要求(二)质量奖、TQM、ISO9000之间的关系四、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及其逻辑关系作业/思考题课后练习教学后记(第3周)授课内容第三章以顾客为中心课次1次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顾客的识别与细分,顾客需要、顾客满意、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及顾客关系管理教学重点难点1、顾客的识别与细分;2、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3个决定因素;3、顾客满意度测量与分析中的注意事项;4.顾客关系管理教学过程设计(讲课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一、顾客识别与细分(一)顾客的识别(二)顾客的细分二、顾客需要、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一)顾客需要、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二)实现顾客满意的途径三、顾客满意度的测量与分析(一)顾客满意度测量的用途(二)顾客满意度测评系统与实施过程(三)顾客满意度测评中的主要事项(四)顾客满意度数据分析、满意度指数计算及测评中存在的问题四、顾客关系管理(一)关于顾客关系管理的认识(二)有效的顾客关系管理的重要环节(三)电子化的顾客关系管理系统作业/思考题课后练习教学后记(第4周)授课内容第四章领导与战略计划课次3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领导的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战略计划问题教学重点难点1组织的使命与愿景的区分2标高分析教学过程设计(讲课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一、组织的基本方向组织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和愿景二、组织的社会责任(一)组织的社会责任(二)确保和促进组织的行为恪守道德规范的途径(三)履行公民义务三、战略计划活动(一)战略计划活动的含义与益处(二)战略计划活动的过程四、标高分析(一)标高分析的含义(二)标高分析的作用(三)标高分析活动的基本方式、思路和步骤(第5周)授课内容第五章基于TQM的人力资源管理课次1次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特点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手段和技术等教学重点难点1、绩效考核;2、高效团队教学过程设计(讲课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一)人力资源的提出(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二、职位设计与员工招聘(一)职位分析、职位设计(二)员工的招聘三、员工的培训与发展(一)员工培训的目的、计划与实施(二)员工的职业管理四、员工的绩效考核(一)绩效的含义与特点(二)绩效考核的含义与功能(三)绩效考核的方法(四)绩效考核制度必须满足的要求五、员工的激励(一)激励的含义与作用(二)激励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六、团队合作(一)团队的概念与类型(二)高效团队的特征作业/思考题课后练习教学后记(第6周)授课内容第六章:过程管理与系统管理课次1次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过程管理和系统管理,掌握过程管理和系统管理的有关概念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过程管理、系统管理;2、质量机能展开教学过程设计(讲课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一、过程管理的含义(一)过程与过程管理(二)过程的类型(三)过程管理的要求二、系统管理的含义及应用(一)系统与系统管理(二)ISO9000中的系统管理模式(三)戴明和彼得圣吉对系统的认识三、产品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一)产品的设计过程(二)设计评审(三)生产提供过程和支持过程的设计与控制(四)服务设计过程的特殊性四、质量机能展开(一)质量机能展开、用途及过程五、过程改进的步骤与方法(一)计划阶段、转移阶段及运作管理阶段作业/思考题课外练习教学后记(第7周)授课内容第七章质量改进课次1次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质量改进的内涵、意义,质量改进的组织和工作流程,以及综合性的质量改进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质量改进的工作流程2.质量改进的阻力3.六西玛管理教学过程设计(讲课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二、质量改进概述(一)质量改进的含义、意义、特点及对策三、质量改进的组织实施(一)克服质量改进的阻力(二)高层管理者的赞同与参与(三)质量改进的正规化和制度化四、质量改进的工作流程(一)项目的提案与选择(二)建立项目团队(三)诊断过程(四)冶疗过程(五)建立控制、巩固成果五、六西格玛管理(一)六西格玛的起源及发展、测量指标(二)实施六西格到的“六步法”、关键及支持性工具六、其他的质量改进方法(一)戴明环(二)朱兰质量改进程序(三)克劳斯比质量改进程序作业/思考题教学后记(第8周)授课内容第八章:绩效测量与信息管理课次1次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测量和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做法教学重点难点1、数据信息的特征;2、绩效测量指标的多样性的层次性教学过程设计(讲课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一、绩效测量与信息管理概论(一)测量与信息管理的定义(二)数据和信息的特征(三)测量的要求二、绩效测量的内容(一)绩效测量指标的多样性(二)绩效测量指标的层次性三、绩效测量过程与改进(一)绩效测量的步骤(二)测量系统改进作业/思考题课外练习教学后记(第9周)授课内容第九章:供应商关系管理课次1次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供应商保持怎样的关系以及如何不断改进供应商关系教学重点难点1、传统采购与现代采购;2、供应策略模型3、供应商关系的计划与控制教学过程设计(讲课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一、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含义(一)传统采购与现代采购(二)供应商关系管理与供应链二、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一)供应商关系管理应遵循的原则(二)供应策略模型(三)联合质量计划三、供应商关系的计划与控制(一)供应商关系的计划(二)供应商关系的控制四、供应商关系的改进作业/思考题课外练习教学后记(第10周)授课内容第十章:统计思想及其应用课次1次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基础知识、常用的统计技术和方法,掌握变异理论和统计过程控制的关键概念和工具教学重点难点1、过程能力指数计算、评级及提高过程能力的途径;2、控制图的应用程序教学过程设计(讲课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一、统计基础(一)质量数据的类型、总体和样本(二)概率与随机变量、常用统计参数二、统计思想与变异理论(一)变异的来源与类型(二)统计思想与两类管理错误三、常用统计技术与方法描述性统计、统计推断、预测性统计四、抽样技术与抽样检验(一)随机抽样(二)抽样检验五、过程能力(一)过程能力研究的程序、内容(二)过程能力指数、评级及提高过程能力的途径六、控制图(一)统计图的原理、用途及类型和适用情况(二)控制图的应用程序(三)控制图的观察和分析作业/思考题课外练习教学后记授课内容第十一章: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课次1次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质量管理中常用的工具和方法,说明其用途和基本的应用过程教学重点难点1、排列图;2、直方图教学过程设计(讲课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一、质量控制工具和方法(一)调查表(二)分层法(三)因果图(四)排列图(五)直方图(六)散布图(七)流程图二、计划与管理工具和方法(一)关系图(二)KJ法(三)树图(四)矩阵图(五)矩阵数据法(六)过程决策程序图(七)矢线图三、解决问题的模式作业/思考题课外练习教学后记(第11-12周)授课内容第十二章:可靠性管理课次1次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可靠性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度量可靠性的方法,介绍可靠性工程中的常用技术和方法、探计可靠性管理的基本活动和要求等教学重点难点1、可靠性的分类及测量;2、可靠性管理的一般步骤教学过程设计(讲课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一、可靠性及其相关概念(一)可靠性的含义与分类(二)可靠性与维修性、可用性二、可靠性的度量(一)单元可靠性的度量(二)系统可靠性的度量与预测三、可靠性工程(一)可靠性设计设计、分析及实验四、可靠性管理(一)可靠性管理的一般步骤(二)计算机软件的可靠性管理(第13-14周)作业/思考题课外练习教学后记授课内容第十三章:标准化、认证制度、质量监督课次1次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标准化、质量认证和质量监督的相关概念、基本活动及其实施要求教学重点难点1、标准化的意义和作用;2、标准化的形式和分类教(讲课导入语、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提问等)教学方法与手段(第15-16周)学过程设计一、标准化(一)标准化及有关概念(二)标准化的意义和作用(三)标准体系(四
本文标题: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基础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15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