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丁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指于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合并而成的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简称苏联。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国家。疆域横跨东欧、中亚、北亚的大部分;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与瑞典、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州隔海相望。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权力高度集中,并奉行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的经济政策,由苏联共产党执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主张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来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1991年12月25日,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为标志,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主要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至此,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СоюзСоветских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Республик列宁及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经过中间阶梯实现逐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在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上发表演说,受到暴风雨般的欢呼。俄国开始了新的时代。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面对巨大的危机,克服粮食短缺,战胜敌人,建设新政权,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所面临的新课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项目主要内容农业政策工业政策贸易政策分配制度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不允许私人买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量供应。普遍劳动义务制。1918-1920年,苏维埃国家进行了粉碎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协约国武装干涉的革命战争,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作用与评价在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更加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99.5%的“彩色纸片”。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经不堪忍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要点在农业方面,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并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在工业方面,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在商业方面,逐步开放市场,恢复商品货币关系等,确定自由贸易的原则;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方法,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计划委员会,运用价值规律和货币、信贷、商业、财政等手段调节经济。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作用①提高了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稳定了政治形势,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是列宁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的探索,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创新。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市场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俄语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的最高领导人,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斯大林的选择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斯大林的愿望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大国崛起》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1928开始,苏联开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在1928-1937年先后完成了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为宣导共产主义,于1930年1月5日所推行的政策。1934年苏联政府宣布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苏联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但在执行过程中,底层执行者经常采用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农民入社。1930年3月2日,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1930年6月,集体农庄的比例已经由60%降到了23.4%,斯大林不得不在6月召开的苏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再次改变态度,赞扬全盘集体化的成就并批评反对者是“和共产主义的敌人勾结在一起的人”,又一次掀起了集体化运动的高潮。到1933年底未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仅占0.2%,至此全盘集体化的目标基本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进行说明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已经放弃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确立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标着着斯大林模式正式形成。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按照斯大林的计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又称作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表现在苏联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斯大林模式的作用漫画:《片面发展的经济》但是苏联为实现工业化,着重发展重工业,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也为1991年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祸根。苏联肃反运动,也称大清洗运动,是指在1934年,苏联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以谢尔盖·基洛夫被刺事件引发,它包括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这段时期典型的现象包括无处不在的政治审查、到处都存在的怀疑“间谍破坏”、做秀公审、关押和死刑。一直到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在斯大林时代有2000多万人遭到杀戮,这个骇人听闻的数字已占当时苏联人口近九分之一。大清洗运动评价斯大林模式积极作用严重弊端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态;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C.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D.经济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在一定阶段特别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等重要职务,为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指挥斯大林格勒攻防战及基辅保卫战。1953年9月3日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58年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他主持召开苏共二十大,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震动了社会主义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为活化,尤其是文艺获得解冻。同时,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在冷战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度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从此被迫淡出政坛,直至1971年逝世。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绝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的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苏联,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B.苏联人民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C.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为改革提供了契机。农业工业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①废除部门管理体制;②给企业部分权力;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为了在苏联东部地区开垦荒地,仅1954年上半年的时间里就有四万人去了西伯利亚的垦荒区。1954年的春播面积一下子就增加了945万多公顷。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1964年莫斯科版《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积极作用局限性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个人崇拜,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没有结合国情;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3.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4.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根本原因)赫鲁晓夫改革未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成效甚微,赫鲁晓夫也因此黯然下台。但苏联的改革仍在继续推行。与此同时,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赫鲁晓夫的继任者勃列日涅夫开始了新一轮大张旗鼓的改革。当游客来到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导游一定会推荐他们去参观赫鲁晓夫墓。一方面是墓主作为政治家的极高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因为他的墓碑独具特色。他的墓碑用七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赫鲁晓夫的头像置于黑白框架之中。有趣的是,墓碑的设计者是赫鲁晓夫大权在握时曾臭骂过的抽象派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而请此人设计赫鲁晓夫的墓碑,又正是赫鲁晓夫自己的遗愿。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乌克兰人,1906年12月19日出生于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被授予元帅军衔。勃列日涅夫于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乌克兰第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继任苏共的最高领
本文标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27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