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世界宗教第一节基督教基督教,指所有相信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教会。是现代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新教三大派别的总称。中文中的“基督”一词,英译“Messiah”,汉译“弥赛亚,意为“受膏者”或“被上帝膏抹的人”。一、基督教的起源(一)基督教产生的历史背景1.希腊文化2.宗教(二)耶稣的生平和传说1.生平道成肉身加利利省拿撒勒村接受施洗约翰的洗礼传教:爱人如己、尽己爱上帝各各他受难复活升天2、诞生年份:BC6BC7AD63.耶稣的思想(“象征中的宣告”——雅斯贝尔斯)第一,世界末日与天国第二,伦理道德第三,信仰进入天国的前提比喻和箴言“耶稣并不顾及在叙述中逻辑的不一致。比如他说:‘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他还说:‘不抵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或者:‘不要与恶人作对’——可又说:‘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这一切都只是象征,所以并没有什么对立而言。”(雅斯贝尔斯)第四、传道的方式:比喻和箴言二、基本教义1.上帝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上帝没有形体,没有方位,超万物之外,又贯通万物之中。上帝全在、全知、全能、全善。他是“三位一体”。包含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2.创造上帝创造了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始祖。3.原罪将人类和上帝隔绝。4.基督救赎5.灵魂与永生。人有灵魂,依生前行为,死后受审判,生前信仰基督者,得靠基督进入永生;怙恶不悛者,将受公义的的刑罚而灭亡。。三、基督教的经典基督教基本经典是以《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大部分构成的《圣经》。旧约是犹太教的经书,新约是耶稣基督以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纪录。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旧约圣经共46卷,当中包含了其它宗派划为次经的数个书卷;基督新教的旧约圣经有39卷;而犹太教的圣经由于把多个章节较少的书卷合成一卷,总数只有24卷。四、基督教的发展(一)早期基督教1.耶路撒冷教会2.保罗3.成为帝国国家宗教前的教难时期在4世纪以前基督教是受迫害的,直到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发布米兰敕令宣布它为合法宗教为止。(二)中世纪的基督教1.教会的分裂1054年,基督教分化为公教(天主教)和正教(东正教)。2.宗教战争3.基督教哲学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三)新教改革1.马丁·路德2.约翰·加尔文3.其它宗教改革运动(四)现代基督教1.天主教反新教教派1545年德伦特会议重申以下礼仪:洗礼/坚信礼/赎罪/圣餐/临终涂油礼/婚礼仪式/授予神职仪式2.第二届梵蒂冈大会(1962-1965)承认非天主教徒也是基督教徒犹太人不再为耶稣之死负责3.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五、基督教的礼仪1、洗礼注水礼、浸礼2、坚振礼(傅油礼)3、告解4、圣体天主教——弥撒东正教——圣体血5、终傅第二节伊斯兰教“伊斯兰”,意为“顺从”;“穆斯林”意为“顺从者”(或“服从者”)。一、穆罕默德及伊斯兰教的兴起(一)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1.历史背景阿拉伯半岛各部落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外族的不断入侵和威胁2.宗教背景本地宗教麦加克尔白(Kaaba,即天房)犹太教和基督教哈尼夫派(二)穆罕默德生平(笔记)二、伊斯兰教的基本思想伊斯兰教教义由三部分组成:宗教信仰(“伊玛尼”)宗教义务(“仪巴达特”)善行(“伊赫桑”)六个基本信条:1.“认主独一”论相信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和唯一的主宰,是全能全知、大仁大慈、无形象、无所在又无所不在、不生育也不被生、无始无终、永生自存、独一无二的神。上帝、保护者“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2.天使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一种妙体3.天经《古兰经》是安拉通过穆罕默德降示的最后一部经典,也是一部原本的天经“复制品”《古兰经》、《讨拉特》(摩西五经)、《引支勒》(福音书)和《则逋尔》(大卫诗篇)4.先知(圣人)阿丹(亚当)、努哈(诺亚)、易卜拉欣(亚伯拉罕)、母撒(摩西)、尔撒(耶稣)、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是众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位对于先知,穆斯林只能尊敬并听从其教诲,但绝不能崇拜他们5.后世(末日)论世界末日到来后,一切生命都会完结,届时所有的人都将复活,接受安拉的裁判,行善者进入天园,作恶者下火狱。6.前定论前定,即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造物主所安排、部署与制定,一切都要听命于安拉,取决于安拉,相信前定就是相信安拉对万事万物全权在握,相信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包括人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及生死寿限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好的,由安拉的意志决定。三、宗教制度与传统习俗(一)五功1.念功2.礼功时礼:晨、晌、晡、昏、宵聚礼(主麻日礼拜)3.斋功:希吉拉历9月4.课功:缴纳天课(善功)5.朝功:朝觐(二)圣战:以安拉的名义消灭异教徒(三)禁忌:不吃猪肉、不知自死的动物;不吃没有以安拉名义宰杀的牲畜(四)宗教节日开斋节(“肉孜节”)宰牲节(亦称“古尔邦节”)圣纪节:伊斯兰教的3月12号(五)伊斯兰教与妇女规定一夫多妻,但不可超过4个四、伊斯兰教的经典1.《古兰经》原意为“诵读”、“读本”,我国旧称“天经”“奥斯曼定本”2.圣训又名“哈迪斯”(“言语”、“传述”),指穆罕默德的言行录。五、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1、四大哈里发时期阿布·伯克尔(632-631年在位)、欧麦尔(634-644年在位)、奥斯曼(644-656年在位)和阿里(656-661年在位)2、倭马亚王朝(661-750)时期3、阿巴斯王朝(750-1258)时期4、奥斯曼帝国时期1455年攻陷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5、现代伊斯兰教伊斯兰国家发展缓慢,20世纪以后开始复兴六、主要教派1.哈瓦利吉派伊斯兰教中最早的政治派别阿里军营的一部分人对阿里不满,与阿里分道扬镳,另组哈瓦利吉派主张哈里发由穆斯林公选2.什叶派拥戴阿里的信徒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称为“什叶派”教义核心是关于伊玛目的思想:1)伊玛目是超人,具有神性和神光,是安拉与人之间的“中保”2)伊玛目是全体穆斯林的领袖和统帅,其世袭传统由安拉决定3)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3.逊尼派(“正统派”)逊尼,指遵循和效仿穆罕默德的行为或道路的人认为哈里发是执掌政教大权的领袖,是安拉使者的代理人,与使者不同,不能立法哈里发除执掌君主的世俗权力外,其重要职责还在于保护伊斯兰教的信仰。4.苏非派产生于7世纪末8世纪初的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派别,主张通过克己守贫、苦行禁欲,放弃现世物质财富,求得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主张通过神秘的直接经验和对安拉的爱达到认识安拉、接近安拉,最后与安拉合而为一5.原教旨主义要求严格遵循《古兰经》和“圣训”,摒除后来附加于伊斯兰教的东西,主张返回伊斯兰教的原始教义,恢复宗教在政治和社会中的支配地位的复古运动。这种要求回到原典、摒除杂芜的主张即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第三节佛教一、释迦牟尼佛和佛教的创立(一)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1.印度民族及社会的变迁恒河流域的新兴国家(如摩揭陀国),其特点是:经济上相对发达种族矛盾增多反婆罗门教义思潮的兴起2.沙门思潮与六师(沙门:Sramana,勤息、息心、净志)①布兰·迦叶,属于沙门思潮中的生活派宇宙和一切有生命的物类都由灵魂、地、水、风、火、虚空、得失、苦、乐、生、死等十二个原素构成②末伽梨·瞿舍利,佛典译为“邪命外道”,提倡宿命论③阿耆多·翅舍钦婆罗,顺世论的代表人物只有地、水、火、风四元素是实在的④婆浮陀·伽旃那,其思想后来发展成“胜论学派”,主张除地、水、火、风、苦、乐、生命七要素是实在的⑤散惹耶·毗罗梨子,怀疑论和不可知论者舍利弗、目犍连⑥尼乾子·若提子,耆那教之始祖筏陀摩那,被弟子尊称为摩诃毗罗,即伟大的英雄,简称大雄。3.奥义书(二)释迦牟尼佛的生平1.出身迦毗罗卫国国王的长子,父亲名净饭,母亲名摩耶。释迦族是雅利安人的刹帝利种,出于名王甘蔗之后裔,甘蔗王族则出于瞿昙又称乔答摩仙之后,故以瞿昙为氏。蓝毗尼园2.早年教育由姨母波阇波提夫人养育,自幼从婆罗门学者们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又从武士学习武术。3.宫中受乐与睹四相在宫中享受侍女侍奉并娶妻从东门出宫看到老人,从西门出去看到死者,从南门出去看到病人,从北门出去看到新生儿4.苦行首先到毗舍离城跋伽婆仙人的苦行林,次至王舍城阿罗逻迦蓝仙人处,及郁陀迦罗摩子仙人处,求学解脱之道。又与五侍者至伽耶城之南优娄频罗村的苦行林。5.成道在尼连禅河沐浴,受牧女的乳糜之供之后,于毕钵罗树下,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经49日后证道我今如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菩提”又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6、转法轮轮,比喻佛陀所说的法,能将一切不善法碾碎,所以把佛陀说法称为转法轮初转四谛法轮----佛教的创立;至波罗奈城鹿野苑度五比丘,即憍陈如、跋提伽、卫跋、摩诃那摩、阿说示中转无相法轮,是为破除法有之执着。谓无苦、无集、无灭、无道末转善分别法轮,为了义法,是为了演示诸法究竟实相。而有如来藏、究竟一来只说7、入涅槃拘尸那迦;舍利二、佛教经典1.经典结集1)第一次结集佛灭度七日后,大迦叶召集五百学德俱高的比丘,在王舍城附近的毕波罗窟,作第一次的结集。经、律、论2)第二次结集经典佛灭后一百多年,有毗舍离城和跋耆城的僧众共七百人,会集在毗舍离城,作第二次的结集经典。3)第三次结集经典佛灭度后二百年左右,阿育王召集六万比丘,以目阇连子帝须为上座,择深通三藏高僧一千人,在波咤利弗城作第三次的佛经结集。4)第四次结集经典释迦佛灭度四百多年,迦腻色迦王邀选高僧四百九十九位,最后得世友尊者为上座,在迦湿弥罗国建寺做结经工作。2.三藏十二部三藏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律藏:梵语音译“毗奈耶藏”,意译“调伏藏”。论藏:梵语音译“阿毗达磨藏”,意译“对法藏”。十二部1、长行:就是经文一行一行的长文。2、重颂:将长行的义理,用偈颂方式重新说一遍。3、孤起:单孤的偈颂,与前后经文没有关系。4、譬喻:用比方来说明经文的义理。5、因缘:叙述某种事发生的因缘。6、自说:平时有人请法,佛才说法,唯独阿弥陀经,无人请法,而佛自说。7、本生:佛说过去弘法利生的经历。8、本事:菩萨罗汉在因地所行的事迹。9、未曾有:从来没有见过的神通变化。10、方广:就是方正广大的经,有圆融无碍的境界。11、论议:佛弟子研究经律的报告,或者佛与弟子讨论的记录。12、授记:佛给菩萨授记,何时成佛、在何净土等等的预言。3、三大系统1)巴利语系——南传佛教2)汉语系——汉传佛教3)藏语系——藏传佛教三、佛教的基本思想(一)境界观1、人天善趣(对恶道的解脱)人类和天类的最佳生存状态净土:阿弥陀佛、药师佛、兜率净土、空行净土2、解脱对轮回的解脱阿罗汉(消除烦恼,心性获得清净寂静——涅槃)有余涅槃:余(业果尚存)无余涅槃:心性处于寂然不动的灭尽定中3、成佛佛(Buddha,觉悟者)断证功德圆满、拥有四身五智的无上觉者。断:断烦恼障和所知障证:世俗谛和胜义谛功德:身、语、意四身(三身):(法界自性身)、法身、报身、化身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智慧功德:一切智、一切种智慈悲功德:无缘能量功德:利益众生的能量,无作意(无造作)(二)修道体系人天乘(下士道)小乘(中士道)大乘(上士道)1、下士道条件:信念、愿望、善业(1)人身的价值摩尼宝(2)死亡无常(3)恶道的痛苦善道恶道(4)善恶业报观业的三性:善恶无记业:思想、语言、行为报:思想、语言、行为产生的后果(造业主体、善道或恶道)善业:能感召幸福和快乐的业十善业:与十恶业相反恶业:能感召不幸和痛苦的业十恶业:身三业:杀、盗(不与取)、淫(邪淫)口四业:妄语、两舌、恶语、绮语意三业:贪、嗔、痴Ⅰ善恶业报的主体肉体是阶段性的存在,而精神是不间断的连续性存在第一,先前意识的存在。第二,先前同类因的存在。第三,先前习性的存在。第四,先前经验的存在。Ⅱ决定转世的因素:第一,烦恼第二,造业行为业分三类:善业、恶业、无记业(色界、无色界)关于业报因缘的证明:其一,性质推理。一切有为法都是因果性的存在,人的行为和感受属于有为法,所以人的行为和感受是因果性存在。其二,业报的事例
本文标题:第五章世界宗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36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