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格局.
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格局第一节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第二节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第三节人类生产活动的纬向空间差异第四节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第一节人类文化活动的地理格局一、种族1、种族的划分及其自然特征1)种族的划分通常种族划分为三种,即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种族划分反映的是人口在然特征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皮肤、毛发、眼睛、骨骼、五官和身材等方面。皮肤的颜色由于最容易辨认,所以常常成为人种鉴别的根据。2)三大种族的自然特征黑种人:肤色是黑色,细腻,毛发呈黑色且明显卷曲,头颅圆滚,身材适中,手臂较长,瞳孔呈黑色,鼻翼较宽,嘴唇宽厚等;肢体的灵活性和肌肉的爆发力较强。黄种人:肤色发黄,毛发黑色,第三期毛发(成年以后)不发达,圆头,黑色瞳孔,眼睑普遍为单层(单眼皮),眼窝浅,身材适中。白种人:肤色一般是白色,比较粗糙,毛发可有多种颜色,第三期毛发相当发育,瞳孔有黑、黄、蓝和棕等,眼睑普遍为双层,眼窝深,长头、长鼻且鼻梁高挺,身材一般高大。2、种族的分布与迁移1)种族的分布黑种人的聚集地和发源地在非洲大陆,主要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黄种人的分布集中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白种人的分布广泛,欧洲是源地,欧洲和美洲是集中分布地区。世界人种的分布2)种族的迁移罪恶的奴隶贸易使非洲黑人向美洲和欧洲移动,这与殖民地体制下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有关。黄种人最重要的迁移是向美洲的迁移,有人认为最初的迁徙是沿着白令海峡和美洲西部海岸南下的,还有近现代向外的移民。白种人大量迁移是历史上“地理大发现”、近代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主要是向新大陆移民。亚、非、欧洲分别是黄、黑、白种人的集聚地,而美洲和大洋洲的居民是三大种族自其源地扩散的结果。3、世界的种族问题种族是人口的自然属性,人作为最高级动物其发育程度是处在统一水平的。但是由于人类具有社会属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人口的种族问题。种族问题的表现是种族之间的歧视和矛盾,表现最突出的时期始于西方殖民主义。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种族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种族问题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经常发生。二、民族1、世界的民族与民族区域1)世界的民族民族作为地域文化的产物,是在相对封闭的地域条件下形成的,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结果。目前世界公认的民族有2000多个,人口超过10万人的民族有550多个,其中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2)民族区域按照民族构成所具有的特征,可以把世界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东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中亚地区;西亚北非地区;西部欧洲(包括西、北和南欧)、东欧地区;撒哈拉以南的北部地区、西南部地区;北美洲、中南美洲;大洋洲。2、民族的迁徙、同化和融合1)民族的迁徙民族的迁徙指民族地域的扩大和民族人口向其他民族地域的迁移。历史上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大都与战争有关。2)民族的同化民族同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有些民族的民族特性消失,其同化又分为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3)民族的融合民族的融合指多个民族同居于一定的地域,通过相互联系,共同的东西日益增多,原有的特征越来越少,形成了新的有别于任何一个民族地域的综合民族特征地域。三、世界宗教与文化1、三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指以欧洲为核心的基督教,以西亚、北非为中心的伊斯兰教和以亚洲为中心的佛教。1)基督教起源: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东部地区的巴勒斯坦,是犹太教的一个宗派,公元135年从犹太教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新宗教。分布格局:以南欧及其南美洲移民为主体的天主教,其宗教的核心地是梵蒂冈;以东欧为主体的东正教,历史上的中心是君士坦丁堡;分布在西欧、北欧和北美洲、大洋洲的各新教的流派。2)伊斯兰教起源: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由穆罕默德综合犹太教、基督教及半岛上原始宗教等创立。分布格局:分布集中的地区有西亚、北非和东南亚。我国的回教即是经过演变了的伊斯兰教。3)佛教起源: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由悉达多·乔达摩创立,即释迦牟尼。分布格局:留存在印度的佛教演变为印度教;小乘佛教进入了中国、蒙古、朝鲜半岛和日本,在西藏和蒙古演变为喇嘛教;大乘佛教则流传到了东南亚地区。2、世界文化的分区1)东方文化以佛教和伊斯兰教为基础;在我国,东方文化是以儒、道、佛的融合来体现,在科学上追求哲理与思辩,在美学上追求意境;伊斯兰文化是扩张性和强制性的,政教合一,与维系国家政权有着密切关系。2)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基础,表现出扩张的特征,宗教生活和宗教建筑占据着居民生活和聚落的中心;由于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现代文明,西方文化受到欢迎。四、世界的国家1、单一民族的国家指某一个民族占据了这个国家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其他民族的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国家。如亚洲的日本、朝鲜和韩国、蒙古,欧洲的德国、法国、波兰、芬兰、冰岛等。2、多民族的国家指由各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国家。如亚洲的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等,欧洲的俄罗斯、英国、西班牙和巴尔干半岛上的各个国家,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都是多民族的国家。3、跨国分布的民族在历史上,一个民族向外扩张和侵略形成不同的国家,最典型的是阿拉伯民族,在北非和西亚分化出近20个国家,构成了“阿拉伯世界”。由于国家疆域的改变,使一些原来拥有完整民族地域的民族被分属于几个国家。如如欧洲的德意志人、马其顿人、阿尔巴尼亚人,亚洲的泰米尔人、哈萨克人,非洲的班图人、祖鲁人、刚果人等。跨国家的民族在各自国家如果与主体民族或其他民族发生矛盾,往往会导致这些国家的政治动荡,即提出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和与政府的对立。4、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世界国家的划分按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按经济或政治体制划分: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转型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带有政治倾向的划分:第一世界国家、第二世界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第二节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与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供养能力相联系,也是人地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1820年世界人口为10亿,1930年达到20亿,1960年30亿,1975年为40亿,1987年为50亿,1999年为60亿。在9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却在下降。这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类在供养能力提高的同时,对数量的控制能力也在加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出生和人口死亡率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二、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分布遵循的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地域分异的规律,其中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规律。自然条件方面主要是热量、水分和地形。在恶劣自然条件下人口分布稀少,反之密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悠久,或者地区具有很强的克服不利自然条件的能力,也会形成密集的人口。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旧大陆”的亚洲、欧洲和非洲,其中又以亚洲的人口密度最大。这与亚洲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其自然条件相对较好有关。三、世界人口增长的类型高出生与高死亡并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历史上全世界人口增长的共同现象,原因是人类的供养能力和克服灾害与疾病的能力低下。高出生但是低死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高,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即人类的供养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对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低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出现在发达国家,表明人们在控制自己的增长。四、世界的城市化1、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可以为各国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城市在住宅、公共设施(道路、电力、供水、通讯等)、信息传播、卫生、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先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城市居民在人际交流和避免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条件也要大大优于农村。无论是传统工业经济,或知识经济都以在城市的集中发展为基本的发展方式。2、城市化的表现1)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2)大城市的发展。19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有11个,1975年有181个,1995年达到200个。目前,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20个,500-1000万的城市有25个。3)在地域空间上形成大型的都市地带。全球的大型都市带主要包括美国东北部的波士华城市地带、美国中部的五大湖沿岸城市地带、西南部城市地带,南美洲东南沿海的城市地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地带,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地带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地带,印度东北部城市地带,西欧的城市地带等。3、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地理过程1)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移动在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初期,城市对农村的剥夺是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重要原因,欧洲从工业革命时期便开始了这个过程。随着工业的进步,城市工业的收入超过农业的收入,城市化逐渐转变为城市对农村的吸引,农民陆续放弃农业而进入城市寻找收入相对较高的工业职业,以及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增加的简单劳动力,成为人口城市化的基本原因。2)城市景观的扩张城市景观的扩散包括具有“城市”特征的城市建成区的扩散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城市化导致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向周围的农村扩展。3)各种形式网络的发展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间的距离不断缩小,甚至连为一体;通讯、电力、管道等网络的发展也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企业的跨城市组织系统促进城市间的联系,使城市连绵成片。4、世界城市化问题1)城市贫民工业化进程中城市产业转型导致低素质的城市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城市贫民。2)城市犯罪城市犯罪与城市贫民有联系,也与国家政治社会环境恶化和城市管理薄弱有关。3)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城市初期形成的道路成为交通量增长的障碍,并且已有的城市建筑格局下很难扩展,交通堵塞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城市问题。4)城市污染问题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是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和噪音污染等。第三节人类生产活动的纬向地带性一、陆地高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及空间布局1、陆地寒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空间布局1)范围由于陆地寒带自然条件严酷,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寒带,包括美国的阿拉斯加北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山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部等地。2)人类活动陆地寒带的当地人类活动主要以初始的渔猎、游牧为主,种植业在该地带几乎绝迹。2、陆地亚寒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空间格局1)范围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北欧和俄罗斯的中北部。2)资源主要自然资源为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3)人类活动由于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森林采伐业、采掘业成为传统产业部门,此外资源加工型工业。由于热量条件不足,大大限制了农牧业开发。二、陆地中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空间格局1、范围主要指陆地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该地带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带,陆地的东、西沿岸地区是最适合人类生存之地。2、区域差异由于陆地中纬度地带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存在地域差异,从而影响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在农业社会,农业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基础。在工业社会,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工业资源的地域分异影响到工业生产的地域分布,人类工业生产向资源地、消费地和区位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等集中。3、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1)温带农业生产活动及地域差异在东亚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形成了以谷物经营制和块根作物栽培制。在北美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区,形成了以商业性牛奶业、蔬菜业为主的混合农业制。在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湿润气候区,畜牧业较发达,农业形成了谷物经营制、块根作物栽培制和草田轮作制。在亚欧大陆中部、北美大陆中西部及南美洲南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形成了牧场放牧制、大农场经营制、谷物业经营制以及绿洲农业耕作制。2)亚热带农业生产活动及地域差异在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夏干气候区,地中海地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西部沿海和非洲西南端,形成栽培园地耕作制;在澳大利亚西南部形成草田轮作制;在南美洲智利中部形成草地系统的大农场经营制。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中国的华中地区、日本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及南美东南部部分地区形成谷物业经营制,美国东南形成栽培园地耕作制,南
本文标题: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格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37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