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五章秦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第五章秦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以咸阳为都城。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分裂国家。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到南海以小篆为标准字体(“马”、“安”字为例)小篆先要统一文字……楚赵、魏、韩齐秦秦半两钱(圆形方孔钱)度量衡度——长度,量——容量,衡——质量。秦八两铜权另外,秦王还统一了驰道,即兴修同样宽度的路轨,拆除路障,统一全国车辆两轮的距离。“焚书坑儒”,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书档案工作1、春秋初期,地处西北边疆的秦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与中原一些国家及东方齐鲁等大国是不可比的,因此其档案工作的建立较晚。但在其它诸侯国的先进文化影响下,官制及其机构以及相关的文书档案工作很快发展完善起来。2、秦文公以后,秦的文书档案工作发展很迅速,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西周先进文化的直接影响,而其中文公十六年后,大批“周民”被秦接收过来,他们中有不少乍册、大史等史官,对于泰国档案工作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秦国新生的奴隶主阶级在接收周人先进文化方面,还表现在对于宗周档案的重视。3、进入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大变革,秦国由秦献公始经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其封建经济和政治迅速发展,封建政权更趋完善和强化,兼司文书档案的机构和职官也更为完备。这一时期的文书档案不仅有户籍、律法、计书、地图等多种类别,存世的还可见到训诫官吏的教令。《吏道》对官吏的各种要求,如任用、考核标准、行为规范和注意提高行政效率等。总之,战国时期秦国的档案工作已经十分发达。在其由弱变强的过程中,吸收别田先进文化起了决定作用,作为文化发展记录和标志的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发展必也如此。第二节秦朝封建专制官僚政体与文书档案机构高度集中的政权体系P87丞相府有丞相史五人,是来往于皇帝和丞相间传递诏制和奏书的官员,下有诸曹掾属设置,各掌其文书档案。太尉府下曹属掌记军功。御史大夫之下有御史中丞和御史丞,长官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九卿中,除少府中尚书为专掌文书档案官员外,其余各机构各掌任内档案。郡府下设门下主簿,统领郡府文书档案工作。其下又设主记室掾史、路时掾史、奏曹掾史等。县下之属官分掌县的地方具体事务和档案。第三节尊君抑臣文书名称、体式及管理制度的制定什么是尊君抑臣?一、皇帝和臣僚专用文书皇帝专用文书的确立。秦始皇为显示自己权威,改“命为制”,“令为诏”。1、制皇帝颁布重大制度时的命令性文书,也用于诰谕和责让官吏。2、诏皇帝颁布命令的文书。颁布不属于重大制度的命令用诏。一般用作答复臣僚的上走和对官员的训示。臣僚专用文书的规定,秦始皇为了解下情,贯彻君权,指挥国事,对臣僚上呈文书的名称、用途也加以严格规定,主要有“奏”和“议”。1、奏臣僚向皇帝进言陈事的文书。2、议群臣讨论未决政事的文书。律法、户籍、舆图(P92)二、文书体式的制定①建立公文抬头制度:臣僚上呈文书时,行文中遇到有需要表示特别尊敬的字样(如皇帝姓名、尊号、皇帝的诏制)要回行顶格书写。这是封建礼仪在文书体式上的反映。②规定文书避讳制度:在文书书写中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这是宗法礼仪在文书体式上的反映。③产生皇帝玺印制度:皇帝印称“玺”,官员印称“印”或“章”。二、文书档案管理制度(1)关于文书传递、登记的规定:如要求送命书及标明急字的文书,应立即传送,不急的也要当天传达。(2)建立书面请示制度(3)对专门文书管理也有严格要求(4)对文书制成材料的制作也有规定第四节秦朝律法档案的保管和利用1、律法档案的内容和形式①律法档案的内容:皇帝诏令,是最基本的法律;官府颁布的法令,《秦律二十九种》包含农业、手工业、赋徭、官吏等;《法律答问》,是刑律条文及其解释,是秦代特有的律法档案,即吏民关于法律问题询问法官的问答。《封珍式》即治狱程式,是对管理审理案件的要求以及给累案例的程式。②律法档案的形式:主要有律、令、式、法律答问、廷行事等形式。●律:自秦始皇、商鞅时更“法”为律。●令(制、诏):制是皇帝对某事的批定,这种“制”做为法律形式出现时称为“令”。●式:最早出现于秦国,主要指法律文书。程式,如调查、勘验、审讯法律文书的具体程式,还包括一些诸如现在的执法人员行政管理制度。像竹简记载的“为吏之道”。●法律答问:法律解释。秦代的法律解释由国家设置的官吏统一进行,因此也具有法律效力。●廷行事:廷指官职即廷尉,廷尉是各级“法官”,事是判例廷行事,指可缓行的判决成例。2、律法档案的保管①秦殿中档案保管机构名称:中央禁室。②秦律法档案副本收藏处所:秦律法档案有副本多份,其中一本收藏在殿中中央禁室;中央政府丞相和卿史大夫公府也各保留副本;地方郡县也都有副本。“毋敢以火入臧(藏)府、书府中。吏已收臧(藏),官啬夫吏夜更行宫,毋火,乃闭门户。”3、秦王朝律法档案的利用:秦对律法档案的利用突出的表现是“以法为教”的国策,即以律法档案为教育内容的制度。文吏既掌文法图籍,并通古今事务,为施行法教,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明令,民间求学,“以吏为师”。《为吏之道》传授吏的技能的教本。●廿五年闰再十二月丙午朔辛亥,◎告将军:?(假)门逆?(旅),赘?後父,或?(率)民不作,不治室屋,寡人弗欲。且杀之,不忍其宗族昆弟。今遣从军,将军勿恤视。享(烹)牛食士,赐之参饭而勿鼠(予)肴。攻城用其不足,将军以堙豪(壕)。二十五年间十二月初六日,(王)命令将军:经营商贾和客店的,给人家做赘婿的,以及在百姓中带头不耕种,不修建房屋的,我很不喜欢。要把他们杀掉,又不忍连累他们的同族弟兄。现在派他们去从军,将军不必怜惜他们。在杀牛犒赏军士的时候,只赏他们吃三分之一的饭就够了,不要给他们肉吃。攻城的时候,哪里需要人,就把他们用到哪里,将军可以叫他们平填池壕。第五节石刻档案大量出现(3)铁器的使用为石刻文字的兴起也创造了客观条件。一、为什么石刻档案在秦代兴起?(1)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要求书写材料的变革,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我国奴隶制时期与其经济政治相适应正是甲骨、青铜、简牍三者迭起时期,经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文化大兴,私人讲学,著述兴盛,文字数量增多,篇幅增大,需传后世永志纪念的文字非青铜器所能容纳于是至秦代,石被广泛应用与记事材料。(2)封建地主阶级轻名器,重功利的需要。统一的封建专制的帝王,需要这种跨扬威势和功德的传世材料,秦始皇奉行发法家主张,实行明法制度,法律之公布,威势功德之宣扬,功效实利之讲究,就是要是律法及某些制、诏文书予以公布,便于家喻户晓。石刻文字公布性的特点正适应了这些需要。传世之秦代刻石的兴起正说明了这一目的。琅琊台石刻拓本2、性质:这两类档案,显然一类具有公务文书的性质,另一类则和金文档案一样有原始记事性质,即石刻档案不仅立碑示众,具有公布性,且传世久远,世代长存。这类档案是分立各地自然存放的,分散性恰是其保存的特殊形式,不能因其分散而忽视其档案性质。“游山如读史”、龚自珍《说刻石》二、石刻档案的分类及其性质1、分类:(1)公牍刻石。皇帝诏令或地方衙署告示百姓周知的一般以刻石公布。(2)记事刻石。大凡记功颂德,颁布宪令、会盟立约,外交征伐等重大事件都要刻石述事,流传久远。(P102)3、石刻档案的价值(1)历史研究价值;(2)文字学、书法价值。第六节秦始皇不重视史官记注和焚烧六国档案典籍一、不重视史官记注1、剥夺了春秋时期史官传统记注、典守的职责,史官逐渐成为普通官吏。2、对君举必书的不容,秦始皇不能容忍传统史官的秉笔直书。二、焚书令发布的时间及主要内容和评价。时间:公元前213年主要内容:(1)非秦朝记注皆烧毁。(2)非博士官职任内,藏有《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都要交到官府烧毁。(3)敢议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吏民知而不举者同罪。(4)令下30日不烧,发配修筑长城。(5)所不烧的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的书。评价:(1)焚书令是秦始皇为专制集权而施行的极端野蛮的措施,是在思想领域实施专制主义的手段。因当时六国虽已灭亡,但各国的档案却记录子各国的传统和历史,成为被征服者的思想依托,且各国史官详记子秦兼并的历史,表现了对秦的指斥和讥刺,这是秦统治者最不能容忍的。(2)焚书主要是针对“私藏”,博士官职掌之内的藏书仍然许可。说明秦仍要恢复春秋前学术统于官府的制度。然而,经春秋战国,学术下移,史师分工,所以,这是一种复古倒退。
本文标题:第五章秦朝的档案和档案工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4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