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范爱农》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2、培养阅读和鉴赏写人记事散文的能力。3、探讨范爱农的人生悲剧的意义及其成因,触摸范爱农及作者鲁迅的内心世界。二、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选材、组材的特点,刻画人物的本领,学习鲁迅写人叙事的方法。2、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心态,思考范爱农悲剧的社会意义。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课前要求学生诵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诵读,画出生字词,并作整理。第二遍诵读,结合课文旁批,记下自己的疑问。(二)导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儒张横渠)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铭文。范爱农,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成员,在浙江绍兴府学堂求学期间,徐锡麟(光复会重要成员)的学生,在徐锡麟的教诲下,范爱农思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才生,也是徐锡麟的得意门生之一。鲁迅笔下的范爱农是怎样的一位知识分子?(三)课文理解:1、回顾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是《野草》。杂文集有《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等。初中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是一篇追怀亡友的散文,写于1926年11月18日(范爱农死于1912年7月间),收录在散文集《朝花夕拾》。2、请学生诵读课文,并找出本文所写的四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诵读后,学生交流后回答。(学案四1)时间地点事件清末东京同乡会争执辛亥革命前一年绍兴酒楼叙旧辛亥革命爆发绍兴报馆案风波辛亥革命失败绍兴范爱农之死文中所写四件事,取材辛亥革命社会大背景下。(四)作业:1、巩固词语练习(学案第三题)2、诵读课文一遍,写一篇短文《我眼中的范爱农》,字数不限。第二课时(一)导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眼中的范爱农是怎样的?。展示交流学生的2作业。(二)课文理解1、《范爱农》写了鲁迅和范爱农相识到永诀中的四件事,其中表达了他对范爱农的感情,很明显,感情是变化的。请同学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憎恶—相知—怀念2、读到哪些文字让你能感受到鲁迅对范爱农的感情的变化。学生自读课文并画出这样的词语或句子。小组交流并总结发言。眼睛(肖像描写)“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他瞪着他多白的眼”用鲁迅的话说:看人总像在渺视。先说“白眼看鸡虫”,是指范爱农不随波逐流,藐视那些争权夺利而非为人民着想之辈。正如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善作“青白眼”,每遇“礼俗之人”即“以白眼对之”。而当鲁迅猜测两人误会的缘由,问到那引起误会的弓鞋时,范爱农那多白的眼,将他坦白、直率的品性表露无疑。喝酒(细节描写)“他又告诉我们他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一到冬初,我们的情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他很困难,但还喝酒”“他醉着,却偏要到船舷上去小解。”当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发生冲撞而无法实现,社会秩序依然如故时,他所接受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显得苍白无力。他那原先拥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情也逐渐降温消褪。于是乎,范爱农变得爱喝酒了,“酒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其实,“疯话”不疯,而是纵论天下时势的言论,爱喝酒的习惯是在受封建势力排挤、压迫后的借酒浇愁,尽管“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复愁”,而且日后的不幸溺水身亡,据说也因为是喝了点酒的原因,但对当时政治上、经济上饱受打击的范爱农而言,也许酒是他排遣郁闷心情的唯一方法。鲁迅理解范爱农为何从“小酒人”变得常饮常醉,是对朋友的相知、同情与悲悯。抓住人物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细节描写报馆案风波与同乡会争执(对照)写“同乡会争执”是为了突出范爱农的清醒,表现一个革命者的“世故”和看不到前途的绝望,反衬留学生的无意义的口头革命——包括当时的鲁迅在内,揭示当时革命队伍的真实现状。而鲁迅对范爱农的理解,正是在“报馆案风波”一事中体现出来。今日的少年就是昨日的鲁迅,今日的鲁迅也正是昨日的范爱农。报馆案风波这件事叙述详细,照应了同乡会争执,既是彻底地解除了鲁迅对范爱农的误会——以为爱农不爱国、并且反对爱国者“中国要革命,第一个把爱农革去。”,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进步思想,有鲜明立场,同时也是清醒的革命者——范爱农。3、从以上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范爱农是一个怎样的人。外冷,内热,耿直,率真,思想进步的觉醒的知识分子。(三)作业1、读课文一遍,读《哀范君三章》,再写短文《我眼中的范爱农》,字数不限。2、练习(学案四2、3)第三课时(一)导入:“好人一生平安”,从大家再写的《我眼中的范爱农》,我们能看到范爱农是个好人,这位好人的命运不见“平安”二字。(二)根据课文,勾勒范爱农的命运走势,并用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3孤独——困窘、无奈——失望、凄凉——困穷、凄苦——死去(三)讨论:范爱农的悲剧命运是由什么造成的,文中有没有明确的答案,你是怎么理解的?比较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环境。文中写范爱农又回到了革命前的状态,岂止是范爱农,而是中国社会,辛亥革命并没有带来中国彻底的变革,而是“换汤不换药”。愚昧腐朽的社会是不会给觉醒的知识分子以立锥之地。所以说范爱农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四)作业:这篇回忆文章写于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正是初冬时节....,想象一下书房氛围....、作.者心境...,写短文《初冬时节》,150字左右。第四课时(一)点评作业短文《初冬时节》。充分理解鲁迅对范爱农的感情和范爱农悲剧命运的社会意义。(二)学生查阅预习时记下的疑问,教师进行个别答疑。(三)处理学案练习。附:学案一、了解社会背景在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软弱无能,帝国主义却在逐渐吞噬着中国。于是在1903、1904年期间,一些爱国人士先后组织了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进行革命,来挽救中国。1905年,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联合以上会党成立同盟会,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走向了统一。但是革命主要依靠的是各地的会党,没有联系群众。1907年6月,光复会领导人徐锡麟想以冒险的军事行动夺取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结果徒以身殉职,被十分残忍地杀害。辛亥革命: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就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却是煮了一锅夹生饭。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败了。二、文学常识熟记鲁迅,字,原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其小说集有,散文集,诗集是。杂文集有《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等。初中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有。《范爱农》是一篇追怀亡友的散文,写于1926年11月18日(范爱农死于1912年7月间),收录在散文集。三、词语巩固1、读准字音:给加点字注音4一怔.(zhèng)连累.(lěi)熟.(shú)视愚.(yú)不可及拮据.(jū)绿.(lù)林记载.(zǎi)横.(hèng)暴大圜.(yuán)船舷.(xián)酩.(mǐng)酊.(dǐng)咎.(jiù)在何人倔.(jué)强.(jiàng)2、写准字形:在空中写汉字suǒ(琐)事容光huàn(焕)发处以jí(极)刑qū(屈)服xuān(喧)闹láo(牢)骚冰释前xián(嫌)天翻地fù(覆)3、明确词义:大抵:大概;大都。川资:旅费;路费。适值:恰好遇到。揖让:作揖和谦让,是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世故:处事经验。(“故”读轻声时,指处事待人圆滑,不得罪人。)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处境)昭然:很明显的样子。每况愈下:原指愈下愈甚。后用来指情况越来越坏。况,甚。魑魅:传说中指山林里能害人的妖怪。(魑魅魍魉,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四、课文理解1、找出本文所写的四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时间地点事件清末东京同乡会争执辛亥革命前一年绍兴酒楼叙旧辛亥革命爆发绍兴报馆案风波辛亥革命失败绍兴范爱农之死2、“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带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带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时从来没有见过的”这两句从肖像描写的角度刻画范爱农。“带着农夫常用的毡帽”刻画出作为革命者的范爱农并不被人理解,反遭轻蔑、排斥、迫害,以至生活窘困,“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则表现了当辛亥革命来到时,革命者范爱农还是满怀欣喜,对革命报有希望。3、文章结尾写到了范爱农女儿的景况,但未交待明白,你是如何理解的。对友人深深地怀念,对社会冷漠的感慨。4、从这篇文章里,你学到了哪些写人的技巧?人物描写的方法,如肖像、语言、细节五、读写结合1、写一篇短文《我眼中的范爱农》,字数不限。2、这篇回忆文章写于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正是初冬时节,想象一下书房氛围、作者心境,写短文《初冬时节》,150字左右。六、知识链接1、人物描写的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2、了解下列词语的词性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计算机。5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李白。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友谊。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跑、学习、审查等。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注重、了解、佩服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如能够、应该、愿意、可以、可能”,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可以..考。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进、出、上来、下去、过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抬上来..、跑过去..。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高、死板、奢侈、胆小。3、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用符号标画。(主语═谓语—宾语﹏)他是徐伯荪的学生。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1926年11月,鲁迅为追怀故友范爱农曾写过一篇回忆性散文《范爱农》。七、阅读材料1、《哀范君三章》《哀范君三章》(1912年)风雨飘摇日①,余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②世味秋荼苦③,人间直道穷。奈何三月别,竟尔失畸躬。海草国门碧④,多年老异乡。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故里寒云恶,炎天凛夜长。独沉清冽水,能否涤愁肠?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⑤,微醉自沉沦。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⑥。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诗后附书四行)我于爱农之死,为之不怡累日,至今未能释然。昨忽成诗三章,随手写之,而忽将鸡虫做入,真是奇绝妙绝,辟历一声,群小之大狼狈。今录上,希大鉴定家鉴定,如不恶,乃可登诸《民兴》也。天下虽未必仰望已久,然我亦能已于言乎?二十三日,树又言。注:原诗最初发表于1912年8月21日绍兴《民兴日报》,署名黄棘。1934年鲁迅把第三首编入《集外集》时题作《哭范爱农》,“当世”作“天下”,“自”作“合”,“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作“幽谷无穷夜,新宫自在春”。许寿裳《怀旧》:“先兄读了,很赞美它;我尤6其爱‘狐狸方去穴’的两句,因为他在那时已经看出袁世凯要玩把戏了。”①《诗·鸱〔号鸟〕》:“风雨所飘摇。”②白眼:《晋书·阮籍》:“(阮籍)见礼俗之
本文标题:范爱农教案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48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