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茶文化进课堂的思考与探索(苏巧丽)
1茶文化进课堂的思考与探索福建省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苏巧丽《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古老的茶乡安溪县,在千百年的劳动实践中,积淀了丰厚的茶文化。安溪人对茶叶的色、香、味、韵的品饮技艺和茶歌、茶谣、茶舞、茶戏、茶画、茶艺等璀灿的民间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逐步提炼成为融诗、文、歌、舞为一体,集自然、文化、精神为一身的安溪茶文化,进而升华为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启发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生活。安溪茶文化以其地域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在茶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茶文化如何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呢?本文拟作初步探讨。一、把握茶文化的地域性,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走进安溪,就走进了茶的世界。这里漫山遍野是茶园,大街小巷皆茶店,家家户户飘茶香。千年来,安溪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从学生的实际来看,茶乡儿童整日侵润在浓浓的茶香里,生活中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均能粗略了解一些茶知识,懂得“安溪人待客茶当酒”的礼仪,但如果没有系统学习,没有参加生产劳动的亲身经验,就难以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精髓,进而产生热爱家乡及热爱茶农的感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2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在茶文化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实践与探索中,教师首先要着眼于以茶激趣,挖掘乡土特色资源,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将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与茶乡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学生切实感到生活处处有哲理,用品德课程中的理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对品德课程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如:①创设生活化情景。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富饶的物产》这一主题时,教材中呈现了荔枝和哈密瓜的情景对话,给学生启示——一方水土长一方物产,让学生初步感受和领会自然环境与物产之间的关系。紧接着,通过让学生续编故事,引发思考形成新的认识:不同的作物需要不同的生长环境。在此基础上,从茶乡特色出发,让学生扮演茶叶娃娃讲述自己的故事:家乡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当然有着自己独特的物产——茶。家乡的铁观音茶有与众不同的品质:香高味醇,兼具绿茶之清芬,红茶之甘醇,而且去绿茶之苦,红茶之涩,回甘、耐泡,所以备受世人赞赏。最后,让学生给家乡的铁观音设计名片,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有的把名片设计成茶叶的形状,有的设计成茶树的形状,有的设计成安溪地图的形状;介绍词更是溢满爱乡爱茶之情:“安溪铁观音——好茶与您共享”“品铁观音就是品优质的生活”“一杯铁观音在手,满怀幸福在心”……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有想象的发挥,又有学习的快乐;既有思维的碰撞,又有情感的激发。②开展生活化的活动。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这一课时,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调查:家乡的旅游景点、土特产资源等;教师利用这些生活中的资源,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旅游场景进行教学,这样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堂变成了活泼的课堂,扩大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这节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把握茶文化的社会性,构建体验式的课堂。3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课程的核心。关心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是品德课程的突出特点。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可以说,茶文化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方面的社会功能日益突出。在茶文化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实践与探索中,教师要着眼于以茶育德,引导学生在学茶、知茶、会茶、爱茶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等等。如:①爱乡爱国教育。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搜集、学习、了解安溪茶叶的发展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茶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带给安溪人民繁荣与幸福的事实,来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感情;通过学习植茶、制茶的技术,增强学生热爱茶乡、建设茶乡的信念。如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二级主题《插上科技的翅膀》“走向现代化”这一课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到茶农家、茶山、茶科所、茶叶加工厂、茶都等地参观访问,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家乡茶业的发展带来的变化,使学生了解以前茶乡人制茶“靠天吃饭”,纯手工制作,而现在依靠恒温除湿、空调做青,依靠智能化的茶业机械,茶乡人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局面,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让科学技术成为了脱贫致富的好帮手。这样就将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和茶乡特有的资源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感受到茶乡的发展与变化,从中建立起对家乡的初步概念。②生态环保教育。可通过茶树标本的培植、生态茶园的参观、以及茶树绿化家园的体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学生环保意识。③文明礼貌养成教育。“安溪人待客茶当酒”,热情的安溪人总是以香茗作为迎4宾待客之礼。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献茶待客的礼仪,进行的是传统文明美德的养成教育。三、把握茶文化的实践性,构建开放型的课堂。《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标准强调“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当前学校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那些被家庭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参加生产劳动的亲身体验,对他们加强劳动教育和生活实践能力的锻炼也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茶乡安溪,遍布乡村的茶叶加工企业、茶叶市场、茶艺传习所……,处处是学生劳动体验教育的“天然学校”。在茶文化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实践与探索中,教师要着眼于以茶笃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结合劳动课,组织学生参加种茶、采茶、制茶、拣茶、包茶等生产活动,提高劳动实践能力;结合校本课,组织学生参加茶文化艺术活动,唱茶歌、跳茶舞、吟茶诗、演茶戏、画茶画、演茶艺,提高艺术修养;结合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教育活动,开展茶叶科学种植方法,空调制茶,茶叶农残调查等学习实践活动,进行科技创新;结合少先队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收集家乡有关茶产业的信息,并在中队中进行交流”活动;结合市场调查,通过传统茶业和现代茶业质量与价格的比较,让学生从小树起“质量就是效益”的意识;通过全方位茶叶贸易的宣传与现代茶叶贸易市场的建立对于茶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了解,让幼小的心灵初步领略市场经济的风采,初步感悟市场经济的概念。5茶,大自然赋于人类的特殊饮品,给予人物质的享受,更给予人精神的追求,唤醒人们回归大自然的生命意识。茶业对于安溪而言,是特色,是名片,是民生。作为茶乡的老师,借着绿色的饮品,让茶文化走进品德课堂,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绿色的天地,更寄希望于通过涉茶教育与品德课的紧密结合,打开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的一扇窗,探索品德教育新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茶乡经济文化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李冰霖《追寻一个绿色的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3.凌红娟《源自本土融于课堂优化教学──浅谈地方特色资源在品德教学中的运用》网络6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巧用教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模拟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品德与社会》)基于此,教师要摈弃课堂即教室的观念,开放课堂,精心组织,引导茶乡儿童走进生活,挖掘茶乡特色资源,不断丰富课堂内涵,使《品德与社会》教学充满特色。因此,教师还要使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推理、判断,选择道德行为,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近年来,安溪铁观音声明鹊起,在振兴安溪经济、使这个国定贫困县一跃而成为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百强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观音铁韵,韵味深长。其超凡之品质,永续之发展,毋庸置疑。对铁观音的最准确、简洁的表7诉,应该是“不冷不热20斤”。红茶性热,绿茶性凉,铁观音属半发酵茶,不冷不热,其性温和,四季咸宜。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茶文化的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并且与宗教结缘。茶文化内容包括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具、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安溪是中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产茶历史可以上溯到唐朝末期。数百年来,随着安溪茶叶的诞生和发展,安溪逐步形成古老独特、绚丽多姿的茶文化。集历史、经济、宗教、民俗、礼仪、饮食、园艺为一堂,融诗词、歌舞、戏剧等文学艺术为一体,安溪茶文化已成为安溪文明的象征。茶文化的特点有哪些2010-12-06来源:和茶网我要评论(0)茶文化的特点有哪些茶文化的特点有哪些?总结来说,茶文化的特点有以下四个特点,分别为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国际性。地域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民族性: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8时代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国际性: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
本文标题:茶文化进课堂的思考与探索(苏巧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50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