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第五章高等教育思想与基本理论
第五章高等教育思想与基本理论第一节国外高等教育思想一、亨利·纽曼的高等教育思想约翰·亨利·纽曼(1801—1890),是英国教育史,也是近代世界高教史上最有影响的高等教育理论家之一。约翰·亨利·纽曼1801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幼年接受私立学校教育,1816年到1820年在牛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1822年当选为牛津大学奥利尔学院院士。1852年应邀担任爱尔兰都柏林新天主教大学首任校长,1858年11月辞职。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著名的大学理想演讲。1879年被利奥13世教皇任命为天主教的红衣主教。1890年8月11日在伯明翰去世。1、“大学是传授普遍(Universal)知识的地方”。他认为大学的目的有两方面:首先大学教育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大学教育的目的是理智训练,发展人的理性。其次,大学教育重在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2、大学教育应提供普遍性的知识(具有普通意义的真理)和完整的知识(不能把神学排斥在外),而不是狭隘的专业知识。3、他明确提出科学研究与教学相分离,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应为传授知识而设,为学生而设,以教学为唯一功能,培养集知慧、勇敢、宽容、修养等于一身的绅士。4、他反对在大学里进行狭隘的专业教育。“知识按其程度变得越来越特殊时,知识就越不能成其为知识”。他用“好”与“实用”来论证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实用的并不总是好的,但好的却必定是实用的”。纽曼在牛津生活了二十余年。牛津的精髓——学院制、寄宿制、导师制——构成了他的大学理想的重要内容。18世纪末法国、美国的政治革命,宣布人人都可追求政治自由;英国工业革命兴起,使得人人都能从业,闲暇时间增多;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科学的地位、影响不断上升,英国在传统的大学之外,出现了“新大学运动”。斯宾塞、赫胥黎等不断抨击牛津、剑桥的保守性,要求他们进行改革废除宗教考试,吸收自然科学知识等。如果说夸美纽斯是普通教育思想的奠基人,那么纽曼就可称为系统论述大学理想的第一人。《大学的理想》是世界近代高教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高等教育的专著,成为西方世界的经典之作。英国当代学者科尔说,在纽曼之后,所有关于大学教育的论著,都是对纽曼演讲和论文的脚注。不了解纽曼,就不能了解西方高等教育史。二、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的高等思想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1866-1959),美国著名学者、教育家。1886年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他花了十四年时间办中学,办得非常成功。之后,他到哈佛大学研究院取得硕士学位,到德国大学作考察,深深为德国大学的魅力所吸引,从此集中研究大学教育。1910年,受美国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委托,对美、加的医学教育进行调查,发表了题为《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调查报告。指出:绝大多数医学校完全没有医学实验,是不负责任的文凭贩卖店,制造出了没有学识、没有训练的医生,使得各城市乡镇医生太多,而能诊断治疗的专家太少;155所医学院中,132所是“可耻的”不及格,建议出资大力扶助最好的医学院,使其成为世界一流的医学研究中心。调查报告引发了美国的医学教育改革运动。1928年,62岁的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退休后到英国牛津大学讲学。1930年,他出版了《美国、英国、德国的大学》,对美、英、德大学的特点与与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的高等教育主要有以下方面:1、大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是民族灵魂的反映”。“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除了大学,在哪里能够产生理论,在哪里能够分析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在哪里能够理论联系事实,在哪里能够传授真理而不顾是否受到欢迎,在哪里能够培养探究和讲授真理的人,在哪里根据我们的意愿改造世界的任务可以尽可能地赋予有意识、有目的和不考虑自身后果的思想者呢?人类的智慧至今尚未设计出任何可与大学相比的机构。”通过对美英德大学特点与问题的分析与批判,他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大学现在尚未触及的事”和“大学不应该涉足的事”。“大学尚未触及的事”,指的是真正属于大学层次的研究和教育。他认为美、英、德——尤其是美国——的大学对此缺乏应有的认识。“大学不应涉足的事”,指的就是不属于大学而应该是其他教育或培训机构去从事的工作,尤其是当时美、英一些大学里到处可见的大量的低层次“服务性”工作。2、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是“纯研究”、“基础研究”的倡导者、捍卫者。他认为,“收集信息不是研究”“大量描述材料不是研究”“报告不是研究”“检查不是研究”“什么是研究?虽然学术合作也是一种旨在获得真理的努力,不能被排除在外,但研究不是通过雇佣他人而是个人独自作出的静悄悄的和艰苦的努力。”3、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上,“大学也不能远离社会”。“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时满足社会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对弗莱克斯纳的评价(1)弗莱克斯纳分析问题的前提是完全批判。(2)源于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有别于纽曼的大学观念。(3)弗莱克斯纳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大学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三、克拉克·科尔的高等教育思想1911年,克拉克·科尔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他先后就读于斯沃思莫尔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1952年被推为加大伯克利分校校长,1958年出任加大总校校长,一直到1966年。尔后,他先后任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席,卡内基高教政策研究理事会主席,一直到1980年退休。科尔一生致力于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倡导高教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在50年代末以后,抓住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对美国国内产生巨大冲击波的时机,主张从美国高校内部发动一场结构性的变革,提出“我们来搞一所新的大学”的想法。在他的推动下,他开始扩大下属的六所分校,新建三所分校,使加大在校生规模达到20-30万人之多,使伯克利加州大学一跃成为全美大学实施大众化教育的榜样,伯克利分校首次被评为美国最佳大学。1963年,科尔在哈佛大学发表了“大学的功用”学术演讲,首次提出“巨型大学”的概念,系统阐述“多元化巨型大学发展观”、“联邦政府干预大学发展”、“大学为社会服务”等观点。其演讲不仅震撼了哈佛,在当时美国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推动了60年代美国高教的实践发展,开创了美国高教发展的黄金时代。国内外大学授予他37个荣誉学位,有人比喻说:“科尔对高等教育的贡献如同福特对汽车工业的贡献,他开创了批量生产优质廉价的教育和科研人员的时代。”他本人也“被美国教育界称作当代美国高教改革的设计师。”克拉克·科尔的高等教育思想主要有:1、多元化“巨型大学”观什么是多元化巨型大学?1963年,他在《大学的功用》中说:“即是一个固定的、统一的机构。它不是由一个社群,而是由若干个社群——本科生社群和研究生社群、人文主义者社群、社会科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社群、专业学院社群、一切非学术人员的社群、管理者社群所组成的。”1972年他又补充说,“我指的是,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在若干意义上的多元:若干个目标,不是一个目标;有若干个中心,不是一个;为若干种顾客服务,不是一种。”“应该称它为多元大学;或者叫联合大学;或叫其他一些名字。”他提出大学的六项目标:(1)训练人力;(2)传递共同的文化,包括宗教文化、民主文化、历史文化、道德伦理文化、民族主义文化、国际主义文化、科学知识文化等。(3)发展个性;(4)研究与学位;(5)公共服务;(6)实现平等入学等。他认为一个社会至少应具备三种类型的高等学校:X—模式:主要任务是培养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对部分选拔的本科生进行培养。Y—模式:主要任务是根据社会职业需要对本科生进行专业训练和普通教育素质培养。Z—模式:其任务是根据社会的任何需要和顾客的选择,培养实用性人才。三种模式的选拔程度分别应是:严格选拔、一般严格选拔、非选拔模式。3、学者道德与学术文化科尔认为,尽管大学观念在发生变化,新的学术道德不断出现,但学校中心工作仍是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有关这三个方面的道德准则并未改变。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始终坚持四个标准:(1)遵守学术道德规章;(2)积极参加所承担的管理活动;(3)担负保护学术机构,使之免遭政治破坏和暴力的责任;(4)注意不利用学校名义及其设施谋求经济目的。克拉克·科尔是当代美国最负盛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之一,他不仅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加州大学,而且推进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使之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他的多元大学观,使大学观从“一个僧侣居住的村庄”、到“一座城镇——一座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城镇”再到大学成为“多元巨型大都市”。阿什比评价他说:“科尔在高等教育上的作用,是具有国际性的,因为他本人是一个国际性的人物。……尽管科尔的同事比我更了解他,但是我可以证明,他的声望响彻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两岸。”第二节中国高等教育思想一、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1892年中进士,1894年升补翰林院编修。戊戌变法失败后,弃官归里,投身教育。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12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一生中多次赴德国留学、考察,研究教育。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只要有:(一)完全人格教育(二)教育独立(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四)“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为基本,术为枝干”(五)教授治校二、梅贻琦高等教育思想梅贻琦(1889-1962),天津人,现代著名教育家。1909年留学美国,为第一批庚款留学生。1915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26年任清华大学教务长。1928年任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1931年任清华大学校长。八年抗战期间,清华、北大、南开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联大常委身份主持校务。1949年赴美。1955年在台湾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1958年7月任“教育部”部长兼清华大学校长。1962年5月19日病逝于台北。梅贻琦高等教育思想主要有:(一)造就通才,务期实用(二)“大学使命有二:一曰学生之训练,一曰学术之研究”(三)“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四)教授治校,“吾从众”。三、竺可桢高等教育思想竺可桢(1890-1974),浙江省绍兴县人。中国现代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1910年,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竺可桢高等教育思想主要有:(一)学生要“一方为学问而努力,一方为民族而奋斗”(二)“大学实施教育,教授人选最为重要”(三)“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定“求是”为校训四、张伯苓高等教育思想张伯苓(1876-1951),天津人。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在东方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1948年6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张伯苓高等教育思想主要有:(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二)“土货化”的办学方针(三)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团结组织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五、蒋南翔高等教育思想蒋南翔(1913—1988),杰出的教育家、中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江苏宜兴人。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5年担任清华大学共青团书记,后任地下党支部书记,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52~1966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1956~1966年兼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在此期间还任中共北京市高校党委第一书记、教育部副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1977年后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蒋南翔高等教育思想主要有:(一)坚持党的领导创建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二)马列主义理论是必修课(三)大力提高文化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四)重点高等学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五)“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六)教师队伍建设是最基本的建设(七)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是全党全社会的事又红又专六、匡亚明高等教育思想匡亚明(1906—),江苏丹阳人。青年时期即参加革命,在1927-
本文标题:第五章高等教育思想与基本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52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