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名词解释1、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2、隔室模型:又称房室模型,是将身体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室,只要体内某些部位接受药物及消除药物的速率常数相似,不管这些部位的解剖位置与生理功能如何,都可归纳为一个隔室。3、清除率: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含药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4、达坪分数:静脉滴注给药时,达坪浓度以前的任何时间的血药浓度C均可用稳态血药浓度Css的某一分数来表示,即达坪分数,用fss表示。二、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三、填空题1、速度论分布速度相对客观抽象2、滞后时间t0Tlag3、一级吸收速率常数零级滴注速率常数二室模型中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消除速率常数二室模型中药物从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二室模型中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消除相混合一级速率常数(慢配置速率常数)分布相混合一级速率常数(快配置速率常数)4、短;小;大5、时间的倒数,浓度/时间,体积/时间6、肾排泄速度常数,生物转化速度常数,胆汁排泄速度常数,肺消除速度常数7、一级、零级、非线性四、A型选择题1、A2、E3、A4、C5、E6、A7、E8、A9、B10、C11、A12、E13、C14、C15、D16、A17、B18、C19、C20、E21、B22、D23、E24、B25、E26、B27、B28、B29、A30、E31、D32、C33、D34、C35、A36、A37、C38、A39、A40、B41、A五、B型选择题[1-3]1、D2、E3、A[4-8]4、A5、D6、E7、B8、C[9-11]9、C10、B11、C[12-13]12、D13、B[14-15]14、B15、C[16-19]16、C17、E18、D19、A[20-23]20、D21、E22、B23、C[24-27]24、B25、E26、D27、A[28-31]28、D29、C30、B[31-33]31、C32、B33、E六、X型选择题1、A,C,D2、AC3、ACD4、AC5、BCE6、ABCE7、ACE8、ACDE9、ADE10、BD11、ABCD12、AC13、DE14、BC15、AE七、简答题1、(1)(2)影响体内药量变化的速率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是药物以恒定速度k0进入体内的零速率过程;二是体内药物以一级速率常数k从体内的消除过程。(3)体内药量变化的微分方程:kXkdtdX02、(1)(2)影响中央室药量变化的速率过程有:一是药物以一级吸收速率常数ka吸收进入中央室,二是药物以一级速率常数k10的消除过程,三是药物以一级速率常数k12向周边室的转运过程。影响周边室药量变化的速率过程有:一是药物以一级速率常数k21向中央室的转运过程,二是药物以一级速率常数k12向周边室的转运过程。(3)各房室间药物转运的微分方程:aaaXkdtdXpcaacXkXkkXkdtdX211012)(pcpXkXkdtdX21123、二室模型血管外途径给药后,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中可以看出,中央室内药物浓度先是上升,后下降,最后缓慢地下降,可将曲线分为三个时相:a、吸收相,药物浓度持续上升,在这一阶段,药物吸收为主要过程。b、分布相,药物浓度下降,吸收至一定程度后,以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的转运为主,药物分布是主要过程。c、消除相,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吸收过程基本完成,中央室与周边室的分布趋于平衡,过过程以消除为主。4、①缺乏高灵敏度、高精密度的药物定量松节油方法;②某些毒性猛烈的药物用量基微,或是由于药物体内表观分布容积太大,从而血药浓度过低,难以准确测定;③血液中存在干扰血药浓度检测的物质;④缺乏严密的医护条件,不便对用药者进行多次采血。5、(1)以末端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求B和β:一般αβ,当t充分大时,0teA,则tteBeAC可以简化为:teBC'。两边取对数得直线方程:BtClg.lg'3032,由斜率求出β值,截距求出B值。(2)求曲线前相(分布相)的残数浓度:将末端直线外推,求出曲线前相各对应时间点的外浓度值'C,以对应时间点的实测浓度C减去外推浓度值'C,即得到残数浓度Cr,treACCC'(3)根据残数浓度求A和α:对残数浓度取对数,并对时间作图得到一条直线,AtCrlg.lg3032,由残数直线的斜率求出α值,截距求出A值。6、隔室数的确定主要取决于:①给药途径②药物的吸收速度③采样点及采样周期的时间安排④血药浓度测定分析方法的灵敏度等因素模型的判别方法及判据①作图判断-以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如静脉注射给药后所作图形为一直线,则可能是单室模型;如不是直线,则可能属于多室模型②用残差平方和与加权残差平方和判断-数值越小,模型拟合的越好③用拟合度进行判断-拟合度值大的模型拟合好④AIC法-AIC值越小的模型拟合越好⑤F检验-若F计算值大于F界值,则说明模型2优于模型1。八、计算题1、k=0.312h-1,t1/2=2.22,V=7L,CL=2.184L/h,AUC=480.7μg/ml•h2、k0=CsskV=1127μg/h=1.13mg/h3、Css=4.11mg/L,t=8.2h,C=4.00mg/L,fss=97.39%4、C=0.65mg/L,能达到所需要的血药浓度5、①k=0.16h-1,t1/2=4.33,V=56.14L,CL=8.98L/h②ke=0.096h-1,CLr=5.39L/h,kb=0.064h-1③18.73h,80%④C12=1.28μg/ml⑤t=9.2h⑥增加4.3h6、t1/2=4.33h,tmax=1.48h,Cmax=2.1μg/ml7、C8=3.96μg/ml,Css=4.16μg/ml,t=5.98h,C3=1.12μg/ml8*、解:(1)将将消除相的4点数据的对数进行线性回归,得直线方程:lnC=-0.257t+1.594由斜率求得:β=0.257h-1;由截距求得:B=4.92μg/ml(2)由上述直线方程求得前4个时间点对应的外推浓度,将实测浓度减去外推浓度,得残数浓度Cr,以lnCr对t作图,得到残数线:lnCr=-2.729t+4.554由斜率求得:α=2.729h01;由截距求得:A=95.01μg/ml(3)参数求算:t1/2(α)=0.254ht1/2((β)=2.696hC0=A+B=99.93μg/mlVc=1Lk21=0.378h-1k10=1.855h-1k12=-0.753h-1AUC=54.0h.μg/mlV=7.2LCL=1.85L/h
本文标题:药动学题与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55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