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能够分析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因素及形成的主导因素。知道什么是非地带性因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在分析各类专题地图中培养学生获取感性知识、总结理性知识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认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原理,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懂得人类活动要合理的利用环境资源;培养学以致用的思想;通过大量图片使学生欣赏到生活中的地理美。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发生了变化。思考课前探索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2.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土壤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影响(见下表)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植物→动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植物→气候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阳坡植被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水文与生物水文→生物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环境生物→水文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着水的化学成分土壤与生物土壤→生物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宜茶树的生长生物→土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吗?案例1:撒哈拉沙漠(受副热带高压带及信风带控制)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地表水贫乏风成作用显著大片沙漠、砾漠动植物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少深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案例2:深圳红树林(位于亚热带海岸)气候温暖湿润形成潮湿的泥质滩地是红树植物和候鸟珍禽以及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结合图3-2-1对比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的气候特征及相应的地理环境特征刚果盆地东非高原1.东非高原的赤道地区为什么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东非高原的赤道地区由于地势较高,热量相对不足,加上气流难以把大量的海洋水气输送到高原上,因而形成热带疏林草原气候。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2.举例说明某一要素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案例Ⅰ.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和毁林引起的环境失调案例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下游的影响案例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下游的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黄河含沙量增加→黄河下游河段泥沙淤积严重→黄河下游地区洪涝威胁加重案例3:热带雨林遭到破坏人类乱砍滥伐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失调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水文、、生物、土壤等。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不是存在和发展的,它们相互、相互影响。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地貌气候孤立作用探究讨论1.巴西热带雨林破坏后,会引起哪些生态问题?(列举2例)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②生物多样性锐减;③水土流失;④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等。(任举2例)【例1】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哪种规律?()A.整体性B.地域差异C.地带性D.非地带性A(2)造成黄淮海平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①土壤②地貌③水文④气候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3)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该实例体现了()A.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一致B.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C.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区域DB假如你是旅游爱好者,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是否相同?降水减少这说明地理环境还存在什么特性?差异性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定义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性,这种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就是地域分异规律。一致差异2.形成原因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和因_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是地理环境产生分异的基本原因。太阳辐射海陆位置(2)表现: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___组合,有代表性的________和_______类型占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________状分布。3.自然带(陆地)(1)概念:自然景观地区差异多呈______状分布,形成自然带。带热量水分植被土壤长条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陆地自然带(以北半球为例温带季风气候赤道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荒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请将下列自然带的名称与左图相应的气候类型进行一对一归类。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热带荒漠带北极熊冰川企鹅终年酷寒.冰原带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特别提示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陆地自然带(以北半球为例陆地自然带(以北半球为例)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冰原带苔原带北回归线赤道北极圈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1.从赤道到两极自然景观是如何更替的?2.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更替热量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定义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成因总结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证4.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热带雨林景观苔原景观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有什么不同?其决定因素是什么?热量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是如何更替的?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水分纬线方向(东西方向)更替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定义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影响因素主导因素水分(海陆位置)成因总结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证沿海←内陆←沿海降水减少降水影响植被经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水分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实例分析1]海拔山麓500米1100米1800米2100米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木林高山苔原长白山不同的海拔会呈现不同的植被景观,下面以东北的长白山为例进行分析。4.垂直地带性海拔升高,垂直更替;水分、热量共同作用。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主要因素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等高线方向更替方向从山麓到山顶(沿垂直方向)主要分布地区中、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地区实例乞力马扎罗山、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示5.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根据图示说明垂直地域分异与纬度地域分异的关系。纬度增高海拔增高阔叶林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垂直地域分异与纬度地域分异的关系相似但不相同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1.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1)垂直地带性分异是从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状况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变化类似,但并不完全一致。山地自然带的变化与从该山地所在的纬度向高纬度的水平自然带变化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可缺失某个自然带)1.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2)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的自然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种自然带,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的基带与水平自然带一致。通过基带名称可确定山地所在热量带,如秦岭的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则秦岭的南坡位于亚热带。同一种自然带,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分析非洲最高峰、“赤道之山”——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丰富多样的原因。纬度低、海拔高。乞力马扎罗山1.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思考:下图山脉哪侧自然带谱数量多,为什么?(4)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阳坡高于阴坡;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4)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受热量条件的影响,一般阳坡较高,阴坡较低。阳阴阳阴阳阴此图为______半球北判断此山的阳坡、阴坡雪线知识拓展雪线问题(1)概念:高山地区积雪的下限高度。(2)气温:0℃等温线。(3)规律:①阳坡气温高,雪线海拔高;阴坡气温低,雪线海拔低。②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背风坡降水量少,雪线高。③某山坡若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一般受降水的影响较大,雪线较低。④坡度陡,则雪线高,坡度缓,则雪线低。陡峻的山地,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缓坡雪线较低;天山垂直地带性阴坡阳坡阴坡阳坡判断雪线高度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地球上各地区雪线的分布高度起伏变化,主要取决于气候与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因素分析如下:(1)气温:地表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因而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为由低纬向两极降低。(2)降水量: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反之亦然。因而,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附近,而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3)地貌: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陡峻的山地,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缓坡雪线较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附近,而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顶带:是否有积雪若几座山海拔高度一样,看顶带是否有积雪可确定山所处的纬度带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地,从山麓到山顶的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在有些基带是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上部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迎风坡非地带性分异[思考]新疆沙漠绿洲的形成原因是什么?6.非地带性现象及其
本文标题: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58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