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药理学随堂考核单一(总论部分)答案一、选择题:1.A2.C3.D4.B5.D6.BD7.ABCDE二、填空题:1.吸收、分布、代谢、排泄2.酸、细胞内液、细胞外液、排出3.量反应、质反应、后4.内在活性、内在活性三、名词解释:1.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入血药量/给药剂量)。是检验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半衰期(half-time)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t1/2=0.693/Ke。3.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eliminationkinetics):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每隔一段时间降到原药物浓度的一定比例。4.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eliminationkinetics):血浆中的药物每隔一定时间消除一定的量。5.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药物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6.肝药酶诱导剂(enzymeinducer):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加速其合成的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7.肝药酶抑制剂(enzymeinhibitor):能减弱药酶活性或抑制其合成的药物。如异烟肼、氯霉素等。8.治疗指数(therapeuticindex):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反之越小。9.受体脱敏(receptordesensitization):是指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10.受体增敏(receptorhypersensitization):长期使用一种拮抗剂后,组织或细胞对其敏感性和反应性增强的现象。11.副反应(sidereaction):在常用剂量下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效应(副作用)。发生在常用剂量下,不严重,但难避免。12.反跳::指长期反复用药后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或复发。13.首过效应(firstpasseffect):药物在胃肠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14.后遗效应(residualeffect):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15.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16.耐受性(tolerance)与耐药性(resistance)耐受性:长期反复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耐药性:长期反复用药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的反应性降低。17.效价强度(potency):药物达到一定药理效应的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18.ED50与LD50ED50(半数有效量):是指能使半数动物产生阳性反应的剂量,是衡量一个药物作用强弱的指标,ED50愈大,药物作用愈弱;ED50愈小,药效则愈强。LD50(半数致死量):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19.激动药(agonist):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20.拮抗药(antagonist):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药理学随堂考核单二(作用传出神经系统药物1)一、选择题:1.E2.C3.E4.ABE5.C6.ABDE7.ACDE8.E9.A10.ABD二、填空题:1.阿托品、碘解磷定、M、胆碱酯酶2.青光眼虹膜炎口腔干燥症M阻断药中毒解救三、简答题:简述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新斯的明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而发挥拟胆碱作用,可兴奋M、N胆碱受体,其对腺体、眼、心血管及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弱,对骨骼肌及胃肠平滑肌作用强。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还可用于减轻由手术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气胀及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滞药过量时的解救。四、论述题:1.试述有机磷酸酯类的中毒机制、中毒表现及其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中毒机制:有机磷酸酯类与AChE牢固结合,形成难以水解的磷酰化AChE,使AChE失去水解ACh的能力,造成体内ACh大量积聚而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其中毒症状表现多样化,主要为:①毒蕈碱样症状:瞳孔缩小,视力模糊,泪腺、汗腺等腺体分泌增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综合效应,症状出现的先后与组织接触有机磷酸酯类的先后有关;②烟碱样症状:肌无力,不自主肌束抽搐、震颤,严重者引起呼吸肌麻痹;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先兴奋、不安,继而出现惊厥,后转为抑制,出现反射消失、昏迷、血压下降、中枢性呼吸麻痹等。其中毒的解救药物有阿托品和AChE复活药,一般须两药合用。阿托品:能阻断M胆碱受体,迅速对抗体内ACh的毒蕈碱样作用和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用药应早期、足量、反复;AChE复活药:能使被有机磷酸酯类抑制的AChE恢复活性。常用药物有碘解磷定、氯解磷定,可迅速控制肌束颤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也有一定改善作用。2.试述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禁忌证及中毒的解救。阿托品的作用:①抑制腺体分泌,对唾液腺和汗腺作用最敏感;②松弛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出现扩瞳、眼内压升高和调节麻痹;③能松弛多种内脏平滑肌,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平滑肌作用更显著;④治疗量的阿托品(0.5mg)可使部分病人心率短暂性轻度减慢,较大剂量(1~2mg)可阻断窦房结M2受体,使心率加快;阿托品还可拮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⑤治疗量的阿托品对血管与血压无显著影响,大剂量的阿托品能引起皮肤血管扩张,可出现皮肤潮红、温热等症状;⑥可兴奋中枢,但持续大剂量可使中枢兴奋转为抑制,由中枢麻痹及昏迷可致循环和呼吸衰竭。阿托品的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拮抗乙酰胆碱或胆碱受体激动药对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能阻断乙酰胆碱或胆碱受体激动药与受体结合,从而拮抗了它们的作用。阿托品常见的不良反应:口干、视力模糊、心率加快、瞳孔扩大及皮肤潮红等。但随剂量增加,其不良反应可逐渐加重,甚至出现明显中枢中毒症状,如谵妄、幻觉和昏迷等。阿托品中毒解救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如为口服中毒,应立即洗胃、导泻,以促进毒物排出;并可用毒扁豆碱缓慢静脉注射以对抗阿托品中毒症状,需反复给药。如有明显中枢兴奋时,可用地西泮对抗,但剂量不宜过大。应进行人工呼吸,对中毒者特别是儿童还可用冰袋及酒精擦浴以降低患者体温。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禁用阿托品。药理学随堂考核单三(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药物2)一、选择题:1.B2.E3.ABCDE4.ABCDE5.CDE6.ABC7.ACDE8.ABDE二、填空题:1.皮肤粘膜血管、肾脏血管2.α、β、多巴胺3.拉贝洛尔、哌唑嗪三、简答题:1.为什么治疗过敏性休克首选肾上腺素?过敏性休克时,主要表现为大量小血管床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全身血容量降低,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减弱。另外,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和支气管粘膜水肿,引起呼吸困难等。病情发展迅猛,若不及时抢救,病人可在短时间内死于呼吸循环衰竭。肾上腺素能明显地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使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改善心脏功能,升高血压,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和粘膜水肿,减少过敏介质的释放,从而迅速而有效地缓解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症状,挽救病人的生命。2.简述多巴胺的临床应用⑴主要用于治疗各种休克,如心源性休克、感染中毒性休克等,特别是对心收缩功能低下、尿少或尿闭更为适宜。⑵DA与利尿药配伍使用可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3.简述异丙肾上腺素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药理作用:⑴对心脏β1受体具有强大的兴奋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和心肌耗氧量增加。⑵主要激动血管β2受体,表现为骨骼肌血管明显舒张,肾、肠系膜血管和冠脉不同程度的舒张,血管总外周阻力降低。⑶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和脉压明显增大。⑷激动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此外,尚有抑制过敏性物质释放作用。⑸通过激动β受体,促进糖原和脂肪的分解,使血糖升高,血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增高和组织耗氧量增加。临床应用:⑴心脏骤停和房室传导阻滞。⑵舌下或喷雾给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⑶对低排高阻型休克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四、论述题:β受体阻断药的主要临床应用及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禁忌证临床作用:⑴心律失常。⑵心绞痛和心肌梗死。⑶高血压:能使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下降,伴有心率减慢。⑷充血性心力衰竭。⑸焦虑状态、辅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危象、嗜铬细胞瘤和肥厚性心肌病等。一般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轻度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偶见过敏性皮疹和血小板减少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常与应用不当有关,可导致严重后果,主要包括:⑴心血管反应:加重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对血管平滑肌β2受体阻断作用,可使外周血管收缩甚至痉挛。⑵诱发或加剧支气管哮喘。⑶反跳现象。⑷偶见眼-皮肤粘膜综合征,个别患者有幻觉、失眠和抑郁症状。少数人可出现低血糖与加强降血糖药的降血糖作用,掩盖低血糖的症状而出现严重后果。禁用于严重左室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和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心肌梗死病人及肝功能不良者应慎用。药理学随堂考核单四(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1)一、选择题:1.D2.C3.D4.B5.D6.ABDE7.BCDE8.ADE二、填空题:1.缩短、提高、减少、延长2.乙琥胺、氯硝西泮、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地西泮、劳拉西泮、苯妥英钠、苯巴比妥3.帕金森病、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4.异丙嗪、哌替啶三、简答题:1.苯二氮卓类作用机制?苯二氮卓类能增强GABA能神经传递功能和突触抑制效应,苯二氮卓类与其受体结合时引起受体蛋白构象变化,促进GABA与GABA受体结合,使Cl+通道开放频率增加,使Cl+更多内流,使神经细胞超极化,产生突触后抑制效应。2.地西泮有哪些作用和用途?⑴抗焦虑作用,治疗各种焦虑症。⑵镇静催眠,用于各种失眠。⑶抗惊厥、抗癫痫,用于治疗破伤风、子痫、癫痫持状态。⑷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用于大脑损伤引起的肌肉僵直。3.氯丙嗪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抗精神病作用;镇吐;调节体温作用;增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临床应用:精神分裂症;呕吐和顽固性呃逆;低温麻醉与人工冬眠。主要不良反应:中枢抑制;M受体阻断;α受体阻断;锥体外系反应;精神异常;内分泌系统反应;过敏反应。4.氯丙嗪过量引起的低血压能否用肾上腺素治疗?为什么?应选用什么药物?不能。氯丙嗪能阻断肾上腺素激动α受体的作用,取消肾上腺素收缩血管作用,而肾上腺素激动β2受体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应选用去甲肾上腺素。四、论述题:1.氯丙嗪阻断哪些受体?产生哪些作用及不良反应①氯丙嗪阻断DA受体,产生以下作用:a阻断中脑-皮层和中脑-边缘系统的D2样受体,产生抗精神病作用;b阻断黑质-纹状体系统D2受体,产生锥体外系反应不良反应;c阻断结节-漏斗系统D2受体,对内分泌系统有影响;d阻断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产生镇吐作用;②氯丙嗪阻断α受体,引起血压下降;③氯丙嗪阻断M受体,引起视物模糊、口干、便秘等不良反应。2.氯丙嗪的降温作用与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有何不同?①作用机制不同,氯丙嗪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丧失调节体温的作用,机体的体温随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而阿司匹林则是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酶,减少PG的合成而发挥作用的;②作用特点不一,氯丙嗪在物理降温的配合下,不仅降低发热的体温,还可使正常体温降至正常水平以下;在炎热天气,可使体温升高。阿司匹林只能使发热的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对正常的体温没有影响。药理学随堂考核单五(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2)一、选择题:1.E2.B3.A4.ABC5.ACDE6.B7.E8.B二、填空题:1.纳曲酮、纳洛酮2.
本文标题:药理九套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6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