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绪言[目的要求]掌握药理学基本概念和药理学的性质和研究内容,熟悉药理学的任务和新药开发的过程。[讲授重点]1.基本概念: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2.新药开发的基本过程。[讲授难点]1.药代学和药效学的基本概念;2.药代学和药效学的相互关系。[讲授内容]一、药理学的性质和研究内容1.概念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和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2.药物是指能够影响生物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物质。来源:古代:天然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质。现代:天然物质中的有效成分和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二、药理学的任务1.阐明药物的药效、药动学2.阐明生命化学过程3.创造、寻找新药第二节药物效应动力学[目的要求]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构效关系、量效关系、药物安全范围、治疗指数、不良反应及药物作用的影响因素。熟悉不同给药方法对药物效应的影响。了解受体理论。[讲授重点]1.药物的基本作用:作用的基本表现、作用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2.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量效曲线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效能、效价强度及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的概念和意义;3.作用原理(机制):作用于受体及其它生理化过程;受体的基本概念,亲和力、内在活性与药物作用强度、效能、激动药、拮抗药和部分激动药的关系。[讲授难点]1.药效学的基本概念;2.药物作用机理。[讲授内容]—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理作用和药理效应(二)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1.药物作用:2.治疗作用:对因治疗,对症治疗,补充(替代)治疗3.不良反应(对机体不利、不符用药目的):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副反应(Sidereaction):治疗剂量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4.停药反应(Withdrawal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也称反跳(Reboundreaction)。长期服用可乐定停药次日血压即急剧升高。5.变态反应(Allergy):仅见于少数特异质病人,很小量即可引起。三药物作用机制四药物与受体(InteractionofDrugandReceptor)(一)受体概念(DefinitionofReceptor):任何能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二)受体的特性(三)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第三节药物代谢动力学[目的要求]熟悉药物跨膜转运与体内过程的关系,正确理解药物的时效和时量曲线、生物利用度、、清除率、一级和零级动力学等参数和概念。掌握药物的生物转化和血浆半衰期的含义与意义[讲授重点]1.药物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重点阐明单纯扩散的理论和实际意义)。2.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及其影响因素。3.基本参数及概念:生物利用度、血药峰值浓度、血浆半衰期。肝药酶诱导剂及抑制剂,首过消除等基本概念。4.药物消除动力学:零级动力学、一级动力学与药物半衰期(t1/2)•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连续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变化:经5个t1/2血药浓度达稳态坪值,首次负荷剂量。[讲授难点]1.熟知半衰期的意义和应用[讲授内容]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一)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passivediffusion)1.概念: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2.特点:*转运速度与药物脂溶度(lipidsolubility)成正比*顺浓度差,不耗能。*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转运速度与药物解离度(pKa)有关(二)滤过(filtration)1.概念: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三)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1.概念: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转运,如5-氟脲嘧啶、甲基多巴等2.特点:逆浓度梯度,耗能特异性(选择性),饱和性,竞争性(四)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1.概念: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跨膜转运2.特点:需特异性载体,顺浓度梯度,不耗能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Absorption)1.概念:从给药部位进入全身循环2.分类:(1)口服给药(2)静脉注射给药(3)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4)呼吸道吸入给药(5)经皮给药(二)分布(distribution)1.概念:药物从血循到达作用、储存、代谢、排泄等部位2.影响因素:(三)代谢(生物转化,metabolism,biotransformation):步骤:分两步反应I期反应(PhaseI):氧化、还原、水解引入或脱去基团(-OH、-CH3、-NH2、-SH)II期反应(PhaseII):内源性葡萄糖苷酸、硫酸、醋酸等与药物或I期(四)排泄(excretion):途径:肾脏(主要),消化道,肺,皮肤,唾液,乳汁等反应的代谢物结合生成极性很高的代谢产物六、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1.消除半衰期(half-life,T1/2):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时间一级消除动力学T1/2=0.693/k,T1/2与浓度无关,为恒定值。零级消除动力学T1/2=0.5′C0/k2.清除率(clearance):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反映肝肾功能.单位: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计算用药剂量:Vd=D/C。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药物到达全身血循环内的相对量和速度绝对生物利用度:F=(AUC血管外/AUC血管内)×100%相对生物利用度:F=(AUC受试制剂¤AUC标准制剂)×100%第四节影响药物作用因素[目的要求]1.在掌握药动学和药效学基础上理解临床合理用药原则。2.熟悉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讲授重点]药物剂型、给药途径、联合用药,年龄、性别、遗传、疾病状态、心理因素等对药物效应的影响。[讲授难点]如何在掌握药动学和药效学基础上理解临床合理用药原则。[讲授内容](一)药物方面的因素1.药物剂型2.联合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1)药代动力学性药物相互作用:四环素+Fe2+、Ca2+发生络合吸收;阿司匹林+香豆素类血浆蛋白结合出血;药物代谢的诱导和抑制。(2)药效动力学性药物相互作用:生理性拮抗和协同:咖啡因+催眠药兴奋或镇静作用受体水平的拮抗和协同:b阻滞剂+Adr高血压危象,干扰神经递质的转运:三环类抑CA再摄取Adr升压作用(二)机体方面的因素(BiologicalFactors)1.年龄:小儿对药物较敏感;发育阶段,易受药物影响;小儿的药物代谢清除率较高;老年的器官功能降低,对药物敏感性增高。2.性别:药物反应和药物代谢酶活性有性别差异。酒精在女性代谢较性慢(女性更易发生中毒反应);女性对特非那定(terfenadine,抗组胺药)的心脏毒性更敏感;激素作用:雌、孕激素抑制药物代谢?女性对药物的清除能力多比男性弱,如女性利眠宁T1/2为男性的2倍。3.体重和肥胖:影响分布容积;影响清除率。4.疾病:肝脏疾病:影响PK:肝实质损伤,酶活性降低;肝组织结构紊乱,血流量改变。肾脏疾病:影响PK。降低肾脏血流量,减少肾排泄。5.安慰剂效应:源于医患关系、治疗手段和医生对病人的心理影响;6.药物反应变异:致敏反应:药物性变态反应;耐受性:机体对药物反应性ˉ;耐药性: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ˉ。7.遗传因素:遗传是药物反应的决定因素。第二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第一节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目的要求]1.在传出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分类和生理功能的基础上,建立按传出神经系统突触传递过程中的递质(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分类的概念。掌握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物合成、转运和转化及各型受体兴奋时的生理效应。2.根据药物作用的机制与效应掌握传出神经药物的分类。[讲受重点]1.传出神经按递质的分类及其生理功能,效应器对传出神经冲动的反应。包括突触传递、递质的生物合成、贮存、释放和灭活过程。2.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分类: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M及N胆碱受体。[讲受内容]一传出神经系统分类(一)按解学分类:1.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自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后,都要经过神经节中的突触更换神经元,然后才到达所支配的器官(效应器)。因此,植物神经有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神经之分)。交感神经自丘脑下部下行→直达脊髓的胸腰段,在脊髓侧角换神经元后→进入交感神经节(多数交感神经节位于交感神经链),在神经节中更换神经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到达效应器。副交感神经起源于脑干和脊髓骶部,在副交感神经节(效应器附近或效应器)交换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到达效应器。2.运动神经系统:自中枢神经发出后,中途不更换神经元,直接到达所支配的骨骼肌,所以运动神经无节前和节后分纤维之分。(二)传出神经按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分类:1.胆碱能神经包括:1)副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2)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以及小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汗腺的分泌神经及骨骼肌血管舒张神经)3)运动神经4)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2.肾上腺素能神经:几乎全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ACh:乙酰胆碱NA:去甲肾上腺素胆碱受体分类及效应机制(一)M型胆碱受体(M受体):1.M受体的分布:主要分布于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如心脏、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瞳孔括约肌和各种腺体。M受体家族可分为5种亚型,较为公认的是M1、M2、M3三种亚型。2.三种亚型M受体的效应信号转导机制。M受体属于与鸟甘酸结合调节蛋白(G蛋白)耦联的超家族受体,M受体激动后与G蛋白耦联,进而激活磷脂酶C(PLC),增加第二信使IP和DAG的形成,产生一系列效应。M胆碱受体激动后与G蛋白耦联也可抑制腺甘酸环化酶、或激活K+通道和抑制Ca2+通道,产生生物效应。(二)N胆碱受体(N受体)1.N受体的分布:N受体根据分布不同,分为NM(nicotinicmuscle,或称N2受体)受体和NN(nicotinicneur,或称N1受体)受体。NM受体分布于神经肌肉接头(骨骼肌细胞膜),NN受体分布于神经节。1.肾上腺素受体分类:能与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型受体,分为α,β两型。α受体又分为α1和α2。在突触前膜的α2兴奋时,抑制递质释放(负反馈),β受体又分为β1和β2在突触前膜的β2兴奋时,促进递质释放(正反馈)五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环节与药物分类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环节(一)直接作用于受体:1.激动药(agonist)--针对受体2.阻断药(blocker)--针对受体(或拮抗药(antagonist)--针对递质或药物)(二)影响递质:1.影响递质释放:2.影响递质转运、贮存:利舍平、可卡因、去甲丙米嗪3.影响递质转化:胆碱酯酶抑制剂第三章拟胆碱药[目的要求]1.了解乙酰胆碱的M、N样作用、醋甲胆碱及卡巴胆碱的临床应用,掌握毛果芸香碱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2.了解抗胆碱药对腺体分泌、眼(瞳孔、眼压、视力调节)、平滑肌、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3.掌握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中毒表现及处理和禁忌症。4掌握山莨菪碱、东莨菪碱对外周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及眼、腺体选择性作用,区别它们的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禁忌证。5.了解合成扩瞳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6.掌握合成解痉药哌仑西平溴丙胺态林等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特点。5.了解NN及NM胆碱受体阻断药的临床应用,掌握琥珀胆碱、筒箭毒碱等的作用机制、一、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Pilocarpine),又名匹鲁卡品[药理作用]1.(+)M受体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青光眼青光眼特征:眼内压↑。眼内压↑的原因有二:房水生成增加,或流通受阻。减少房水生成,降低眼内压的方法疏通房水房水由睫状肌分泌:抑制房水生成的药物有:乙酰唑胺-受体阻滞剂。房水流向:从前房角间隙→巩膜静脉窦→体循环毛果芸香碱对眼的作用有三:(1)缩小瞳孔:兴奋M受体,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2)降低眼内压:虹膜拉向中央,虹膜根部变薄,前房间隙扩大,↑房
本文标题:药理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64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