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模板:☆教学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作者及工作单位☆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激趣——感知——品读、赏析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新的中专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中专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教学目标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难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初步感受课文的魅力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一)知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显示配乐的荷塘景色,板书课题。)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力求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出示课件。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二)品读--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语言打下基础。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赏析(四)讨论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讨论一:回想4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1、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2、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六)课后练习—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板书设计一、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荷塘二、荷塘月色荷叶:田田(多)亭亭(美)形态美零星点缀、白(色)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袅娜、羞涩(态)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动态美象闪电(快)荷波凝碧(色)流水:脉脉(态)静态美(正面)月光:如流水—流动泻—轻柔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和影的和谐(反面)(侧面):黑影、倩影树:重重、阴阴(沉郁)四周远山:隐隐约约(自远而近)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蝉鸣、蛙叫☆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小组之间互相竞争、组内互相合作。☆教学反思教师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这一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教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绝非搪塞,而是列举种种研究成果),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
本文标题:荷塘月色说课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66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