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莱阳农学院教案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普通化学I课程代码1700120课程性质必修学时数62开课院(部)理学院教研室无机化学授课班级全校生物类本科2006级主讲教师各任课教师职称教研室主任刘希光专业负责人刘希光二○○六年九月莱阳农学院教案课程名称普通化学I授课专业园艺、食品、植保班级2006-1,22006-1,2,3,42006-1,2,课程代码1700120课程类型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全校性选修课程()授课教师惠妮职称助教单位理学院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验();田间观察()实际操作();讨论();上机()考核方式闭卷(√);开卷();课程论文()具体操作();多种形式结合()课程教学总学时数62学时学分数3.5学时分配课堂讲授54学时;实验课学时;田间观察学时实际操作学时;讨论8学时;上机学时教材名称普通化学作者卜平宇夏泉出版社及出版时间科学出版社2006.08指定参考资料普通化学普通化学学习指导随课程具体章节内容而定作者逄忠孔等逄忠孔等出版社及出版时间新华出版社2004.08新华出版社2004.08授课时间第7周至第19周;生态:星期一第5,6节(双)、星期二第3,4节、星期四第1,2节植保专:星期一第8,9节(双)、星期二第5,6节、星期四第5,6节生技:星期三第3,4节、星期三第9,10节(双)、星期五第5,6节备注注:表中()选项请打“√”周次第7周,第1、2次课;总第1、2次课章节名称第一章气体和溶液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验();田间观察()实际操作();讨论(√);上机()教学时数4授课方法和手段讲授法,板书绘图演示溶剂的转移、水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及渗透压的产生、水的相图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分压和分体积的概念、分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2.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中R的取值、单位与P、V的单位的对应关系。3.熟练掌握各种溶液组成量度的意义。4.掌握稀溶液的通性、有关计算及应用。教学基本内容纲要第一章气体和溶液1.1气体定律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二、气体分压定律1.2溶液一、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1.物质的量浓度2.质量摩尔浓度3.物质的量分数4.质量分数5.几种溶液组成标度之间的关系计算示例1、2二、稀溶液的依数性1.水的相变和相图2.溶液的蒸气压下降3.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4.溶液的渗透压5.稀溶液依数性小结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难点:基本单元的含义;分压、分体积的概念。教学过程设计1、结合专业特点,利用举例子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如讲解稀溶液的依数性可以联系植物的抗旱性和抗寒性。2、采用提问的方式讲解学生高中学过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相关内容。作业、讨论及辅导1、作业:教材p146,9,10,122、讨论:(1).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与溶剂的本性无关。那么,它们与溶质的本性是否有关系呢?(2).为什么“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定点下降通常用于小分子分子量的测定,而渗透压常用于大分子分子量的测定。”为什么?3、普通化学学习指导:P1510P1614,18,19课后小结本单元内容涉及到的概念较多,如基本单元、分压、分体积等,关键是讲清楚,同时辅以一定有代表性的例题从而加深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理解。参考资料1、《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2、凝固点降低法测定分子量实验的改进牟春博大学化学2000,15(1):P423、其它《普通化学》教材。周次第8周,第1,2,3次课;总第3,4,5次课章节名称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验();田间观察()实际操作();讨论(√);上机()教学时数6授课方法和手段讲授法,板书用实物演示测量恒容反应热的装置和测量方法。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状态函数及其特性、功和热的概念。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能的概念,定容热效应和热力学能、定压热效应与焓变的关系。3.掌握定容、定压化学反应热与化学反应的摩尔热力学能变、摩尔焓变的关系。4.理解并熟练应用盖斯定律,熟练应用物质的标准生成焓计算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教学基本内容纲要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2.1基本概念一、系统和环境二、状态和状态函数三、过程和途径四、热和功五、反应进度2.2热力学第一定律一、热力学能二、热力学第一定律2.3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概念教学基本内容纲要二、热力学的标准状态三、热化学方程式四、化学反应热效应的计算1.盖斯定律2.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3.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键焓计算示例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定容、定压化学反应热与化学反应的摩尔热力学能变、摩尔焓变的关系;盖斯定律;应用物质的标准生成焓计算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难点:化学反应计量式和反应进度;rUm与rHm的关系。教学过程设计本章内容以介绍性为主,相对比较枯燥,因此讲解得是否生动形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辅以较多例题的讲解可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作业、讨论及辅导1、思考题2、作业:P67-685,8,103、讨论:化学反应rUm与rHm有什么关系?课后小结本章概念多,在讲透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融会贯通,理解并熟练应用盖斯定律,熟练应用物质的标准生成焓计算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参考资料1、关于最稳定单质的标准生成焓为零的讨论毛善成大学化学2001,16(1):56-572、物理化学习题详解金继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周次第9周,第1,2次课;总第6,7次课章节名称续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验();田间观察()实际操作();讨论(√);上机()教学时数4授课方法和手段讲授法,板书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自发过程的两个趋势,粗识熵与混乱度。2.了解吉布斯自由能的物理意义。3.能应用吉布斯自由能判据判断反应的自发方向。4.熟练运用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计算反应的标准摩尔自由能变。5.掌握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的简单应用。教学基本内容纲要2.4化学反应的自发性一、自发过程:自发变化混乱度、熵和微观状态数二、焓变与自发过程三、熵变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四、标准熵变及计算2.5吉布斯自由能与吉布斯自由能判据一、吉布斯自由能变与反应的自发性二、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自由能变的计算三、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及其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吉布斯自由能与反应的自发方向;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与反应的标准摩尔自由能变;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及其简单应用。难点:熵;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多重平衡与多重平衡常数。教学过程设计1.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利用举例子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和理解。2.讲授后让学生自己看书能使其充分地理解消化所学内容。作业、讨论及辅导1、思考题2、作业:P88-892,7,12,173、讨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使用条件?课后小结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描述和自由能描述都有其使用条件,授课时应加以强调。参考资料1、生命体系与“熵”高文颖大学化学2002,17(5):24-282、化学加热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大学化学2002,17(5):52-543、《物理化学》教材中相关内容。周次第10周,第1次课;总第8次课章节名称第三章化学平衡第一节可逆反应于化学平衡第二节吉布斯自由能变与化学平衡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验();田间观察()实际操作();讨论(√);上机()教学时数2授课方法和手段授课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含义及其表达式的写法。2.理解反应商的概念及其表达式的写法;初步掌握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的意义和应用(非标准状态下,反应方向的判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第一节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第二节吉布斯自由能变与化学平衡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标准平衡常数的含义及其表达式的写法;化学反应等温式难点:反应商的概念及其表达式的写法;多重平衡规则教学过程设计在复习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等概念的基础上,说明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的共同特征,相变等物理过程也存在平衡状态;引入平衡常数的概念衡量反应的完全程度;举例讲授平衡常数表达式的写法和注意事项;讲授吉布斯自由能变与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的关系,举例说明其应用。作业、讨论及辅导教材49页1,2,3课后小结这次课内容较好理解。授课时对于注意事项慢讲并结合实例讲授,效果不错。及时总结很有必要,因为一年纪学生缺乏此能力。参考资料《普通化学》赵士铎主编中国农大出版社1999.07《大学化学》上册傅献彩主编高教出版社1999.09《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无机教研室编高教出版社2001.06《无机及分析化学》浙江大学编高教出版社2003.07周次第10周,第2次课;总第9次课章节名称第三章第二节自由能变与化学平衡(续)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验();田间观察()实际操作();讨论(√);上机()教学时数2授课方法和手段授课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2.能应用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浓度、压强、温度等对平衡的影响)。教学基本内容纲要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及应用、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另一重要应用)、平衡移动原理的适用范围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及应用、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难点:惰性气体加入对平衡的影响;不同因素影响平衡的异同点教学过程设计讲授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结合例题并进行归纳总结)和范特霍夫公式,解释平衡移动原理的适用范围;浓度、压强、温度等变化对平衡的影响留给学生自学,之后列举问题进行讨论.作业、讨论及辅导补充教材外题目;教材50页6,8,11,13课后小结由于前面内容讲的细、慢,学生对本次课内容感觉比较容易。授课时,处理好一般原理和具体问题的关系,可提高教学效果。参考资料傅献彩《大学化学》上册高教出版社1999.09大连理工大学无机教研室《无机化学》高教出版社2001.06浙江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高教出版社2003.07周次第10周,第3次课;总第10次课章节名称第四章化学动力学基础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第二节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第三节反应速率理论简介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验();田间观察()实际操作();讨论(√);上机()教学时数2授课方法和手段授课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瞬时速率的实验测定方法;2.掌握反应机理、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定速步骤等概念;3.理解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速率方程的确定方法、反应级数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速率常数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4.了解反应速率理论的基本要点和应用。教学基本内容纲要第一节反应速率平均速率、瞬时速率、基本概念第二节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质量作用定律、速率方程及其确定方法、反应级数、速率常数第三节反应速率理论简介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反应机理、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定速步骤等概念;质量作用定律、速率方程及其确定方法、反应级数、速率常数难点:复杂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在简单讲授速率表示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复杂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方法和反应级数的概念及确定方法。反应速率理论简介留给学生课后自学作业、讨论及辅导教材63页1,5,6课后小结复杂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方法较难,应举例讲授。参考资料傅献彩《大学化学》上册高教出版社1999.09大连理工大学无机教研室《无机化学》高教出版社2001.06浙江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高教出版社2003.07周次第11周,第1次课;总第11次课章节名称第四章化学动力学初步第四节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第五节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的关系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验();田间观察()实际操作();讨论(√);上机()教学时数2授课方法和手段授课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板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阿伦尼乌斯公式的内容及其应用;
本文标题:莱阳农学院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68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