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水利工程 > 水利的社会需求与灌溉现代化
水利的社会需求与灌溉现代化主讲人:王修贵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14年10月水旱灾害是历代的心腹之患治水安邦与历代兴衰相关连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11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7月,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了水利的战略地位、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水利现代化像一座灯塔,引导水利工作者为之奋斗水利现代化首先是治水思想的现代化回顾治水的历史轨迹,探索水利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摆在水利工作者面前的课题1.我国水资源状况2.治水历程及成效4.灌溉现代化3.治水思路的理论背景主要内容一、我国水资源状况1.1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状况我国水资源总量大而人均少水土资源的区域分配不匹配年际之间、年内季节之间变化很大缺水问题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和水污染问题突出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只居世界121位,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我国水资源总量大而人均少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天津北京山西山东陕西河南河北贵州四川重庆云南辽宁浙江吉林甘肃湖南海南湖北上海青海福建江西广西江苏内蒙古黑龙江西藏宁夏新疆广东安徽2011年人均供用水资源(m3/人)水土资源的区域分配不匹配2011年人均水资源量32451、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缺水状况。2、极度缺水的地区有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东、江苏等。紧缺性人均水量(m3/a)主要问题轻度1700~3000局部、短时缺水中度1000~1700周期性缺水重度500~1000持续性缺水极度500极其严重缺水降水空间分布不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800mm降水量≤200mm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耕地南方35.2%北方59.2%内陆5.6%GDP南方55.5%北方42.8%内陆1.7%水资源南方80.4%北方14.7%内陆4.9%图1各区域水土资源匹配状况示意图水土资源区域分配不匹配约有40%的国土面积为干旱半干旱区,降雨少,蒸发大,植被盖度低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遭到破坏恢复难度大。干旱半干旱区水土资源区域分配不匹配年际之间、年际季节变化大北京、伦敦年内各月降水量占全年比例月份比例(%)年际之间、年际季节变化大缺水问题突出2006年报道:正常年份缺水约400亿m3;2014年报道:正常年份缺水约500亿m3;缺水量相当于北京市正常用水的14倍。据2012年报道,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4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200亿kg。缺水问题突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越来越大。北方大多数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我国淮河流域、西北部分内陆河流、辽河和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均超过或接近60%,海河流域已经超过100%,超过流域允许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极限。缺水问题突出2012年,山东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80.9%根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的分析报告:(1)预计2030年全国缺水量约130亿m3;全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将达到24.5%;(2)再经过20年的节流、开源,2050年可基本达到平衡,预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将为25.4%。(3)21世纪上半叶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仍比较突出,水资源短缺仍会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缺水问题突出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194919591965198019931997200420102030203020502050年份用水量或需水量(108m3)缺水问题突出《2011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水质总体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长江、黄河、珠江等十大水系469个国控断面中IV类及以上水质的断面比例为39.0%在监测的26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湖泊(水库)占53.8%。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水环境恶化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漏斗、草场退化、沙漠扩大、水土流失、沙尘暴、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自然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13年搜狐报道,城市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118个城市,2-7年连续监测:4个(3%)基本清洁;39个(33%)轻度污染;75个(64)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水环境恶化河北沧县张官屯乡小朱庄村红色井水地下水为红色。2013年4月5日17时,河北沧县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免去邓连军环保局党组书记、环保局局长职务红豆局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状况之间的适应性规律大量国际、国内的资料表明,水资源的消耗量存在某种客观规律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耗用量急剧增长;用水需求非线性加速扩展;遵循外延开源、以需定供的平衡法则。初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约束(承载能力),竭力抑制水资源耗用量的增长。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状况之间的适应性规律人类通过自我约束机制,理性的选择自身的行为,建立与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中期后期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状况之间的适应性规律010000200003000040000025005000750010000单位GNP用水量(m3/万美元)中下收入国家中上收入国家中国个省市高收入国家人均GNP(美元)单位GNP用水量(m3/万元)中国各省市二、我国的治水历程及成效我国治水历程•第一阶段上世纪50~70年代末治水思路主要是工程治水,开源为主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水库8.6万座,库容4750亿m3;各类提水泵站、引水水工程是世界上水利工程数量最多的国家。第二阶段•上世纪80~90年代末•治水思路:工程治水和管理治水相结合•节水灌溉、节水改造、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等第三阶段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针对传统治水思路的局限,进行了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探索,主要标志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民生水利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这一时期的治水思路为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制度治水。大江大河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形成大坝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体系水库海洋监测预警防汛调度蓄滞洪区取得的主要成效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完善北京密云水库韶山灌区引滦入津工程取得的主要成效全国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超过7000亿m3,较新中国成立初增加6倍多。城乡供水能力大幅度提高,中等干旱年份可以基本保证城乡供水安全。取得的主要成效农田灌排体系初步建立农田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4亿亩增加到8.89亿亩,居世界首位。世界灌溉面积前十位的国家(百万公顷)农田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7%。建成万亩以上灌区5800多处。取得的主要成效农田灌排体系初步建立灌区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灌溉水利用系数由1949年的0.3左右,提高到目前的0.5左右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由0.5kg/m3提高到1.2kg/m3。取得的主要成效农村安全饮水成效显著累计解决4.1亿农村居民和3200万农村师生的饮水安全;集中供水覆盖率达73%。取得的主要成效中国水利的世界第一1.我国农田灌溉面积达8.89亿亩,世界第一2.中国水电装机总量突破2亿千瓦,世界第一3.中国大型水坝2.5万座,世界第一4.各类水库8.6万座,世界第一5.堤防总长度28.69万km,居世界第一6.三峡装机1820万千瓦,世界第一三、治水思路的理论背景3.1.经济增长观3.2.可持续发展理论3.3.需求的层次性理论3.4.资源的有效极限性规律3.5.水权与水市场理论经济增长观也称为传统的发展观:以物质财富的增加为核心,增加财富的总量财富的总量增加是解决贫困、温饱、安全、文明等的有效手段。在增长方式方面外延(粗放)型增长方式:主要由增长生产要素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内含(集约)型增长方式:主要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而推动经济增长。3.1.经济增长观经济增长观是一定历史阶段的选择与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在资源相对丰富、开发成本相对较低,温饱为社会主要矛盾时,追求财富总量的增加并非不是理性的选择经济增长观也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和各级政府考核的理论依据经济评价指标(经济净现值、经济净年值、效益费用比、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政府一些经济指标(GDP、用水总量、定额管理)考核传统发展观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的,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及物质财富的无限增加。发达国家经历若干年经济增长后,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全面暴露出来。森林被毁、水资源与大气污染、土地的沙漠化等问题成为经济增长和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3.2.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此背景下,全球爆发了一场关于“停止增长还是继续发展”的争论。3.2.可持续发展理论代表性的观点有:上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和麻省理工学院开展了世界人口、资源、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世界模型。预测表明:按当时的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方式,世界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崩溃的可能。3.2.可持续发展理论016501700175018001850190019502000十亿人世界人口123456资料来源:《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世界人口60.86亿2012年世界人口63.02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ppm)资料来源:《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3803703603503403303203103002CO模型大气的燃烧矿物燃料计算290186018801900192019401960198020002009年为385ppm可耕土地当时的生产水平的需要的农业土地按当时的生产能力4倍按现在的生产能力2倍对农业可用的可耕地亿公顷4.03.02.01.01650170017501800185019001950200020502100世界提供的可耕地总数报告提出,实现全球的均衡的最低要求是:1.工厂资本和人口在规模上不变。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资本的投资率等于折旧率。2.投入和产出的速率,包括出生率、死亡率保持最小。3.资本和人口的水平以及两者的比率安排得当,并与社会价值保持一致。通过广泛而严肃的讨论,取得共识:环境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是一体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退化现象都具有“不可持续性”人类要选择“可持续发展”3.2.可持续发展理论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要求经济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转变。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基础。1994年3月,国务院讨论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正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是既实现发展目标,又实现人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和谐,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的永续发展3.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在人与自然方面,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在人与环境方面,建立生态文明在经济与社会方面,提高生活质量3.2.可持续发展理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果总和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附: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是资源水利、可持续水利、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要求水利工程开发:1.人类不能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满足自身用水需求,要自觉控制用水行为;2.通过改进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3.2.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GGDP: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的真实国民财富
本文标题:水利的社会需求与灌溉现代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