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六章第三节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第二节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亚洲共有48个国家,其中日本属工业化发达国家,韩国、以色列、新加坡等少数国家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其他大多数国家仍处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上。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发展历史、政治制度、人口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经济水平、发展潜力及其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一、印度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与巴基斯坦毗连,北与中国、尼泊尔、不但为邻,东北与孟加拉、缅甸想接壤,南部伸向印度洋,隔保克海峡同斯里兰卡相望。国土面积约297×104km²,居世界第七位;人口10.9亿人(2001年中数),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一)发展中的大国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与中国同为古代东方文化的发源地,对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古印度的文学艺术举世闻名,如公元前后印度出现的两部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浩繁的文学与历史巨著,其篇幅远远超过《荷马史诗》;中古时期的民间文学作品《五卷书》、《嘉言集》和《佛本生经》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世界各国;在造型艺术和建筑方面,印度也有许多杰作;印度还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目前至少有7种宗教,其中属世界十大宗教的佛教、印度教、耆(qi)那教、锡克教均起源于印度。印度还是世界上的政治、军事和科技大国。全球性的“不结盟运动”就是20世纪50年代由当时印度的总理尼赫鲁提出的。印度现为世界第四军事大国,生产的武器占第三世界武器生产总量的31%,是亚洲和发展中国家唯一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并且已成果进行了多次核试验,进入世界核国家的行列。印度大学毕业生和熟练劳动力的数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三位;科技人员数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与中国大体相当;出版的技术著作数量占世界第八位;其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电子技术均居世界前列,比尔·盖茨认为,21世纪印度将成为软件超级大国。从经济方面看,印度在近代沦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独立以后,印度选择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其基本特征是:①以建立和发展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在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的选择与使用上较多地借用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具体做法。②采用渐进主义和议会式的方式推行各项经济方针和政策。③推行混合经济模式,包括建立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并行的所有制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实行宽严结合的利用外资政策和进口替代为主的对外贸易政策。经过40多年的努力,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上建立了部门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种种弊端,因此从1991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其核心内容是推进市场机制,调整对公营部门的管理,放松对私营部门的限制,修改反垄断法,扩大私营部门的经营范围,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经济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印度的经济增长,改革10年来,印度GDP年均增长6%,外汇储备由10亿美元增加到450亿美元。印度总体来看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家,其主要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率较高。1990-1999年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6.1%,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2.5%),居世界第12位。(2)人均收入水平低。1999年的人均GNP只有450美元,属低收入国家。(3)二元结构明显。在国民经济中,原子能、航天、计算机等尖端工业达到了世界较先进水平,农业却仍占较大比重,农业部门集中了全部劳动力的64%,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大于工业;几十座现代化城市与广大原始落后的农村并存;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十分悬殊,富裕和发达程度总体上从西南到东北呈递减的态势。(4)生活质量较低。1999年,成年男性和女性的识字率分别为68%和44%;199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8.3%,而这一指标中国为3.6%,日本为0.5%;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只有16%的人口能够获得卫生设施,城市中也只有46%的人口能够获得环卫设施的服务。(5)贫困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十分严重。1999-2000年度,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26.1%;1997年,最富有的20%人口的收入水平是最贫穷的20%人口的5.7倍,基尼系数为37.8。(二)经济发展条件从自然、人口、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看,印度经济发展条件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1.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印度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具体情况是:(1)地形。低缓平坦,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3%,山地只占25%,其余为海拔不足1000m的高原和丘陵。中部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幅员3000km²,是两条大河的冲积平原,冲积层厚度普遍达1300m以上。南部的德干高原,总面积200×104km²,海拔一般在300-900m,久经侵蚀,丘低坡缓,便于耕作。沿海约有40×104km²的冲积平原。(2)土壤。以冲积土和热带黑土为主,前者广泛分布于印度河-恒河平原和沿海冲积平原,总面积达77×104km²;后者以玄武岩为母质,富含矿物质,集中分布在德干高原,面积达52×104km²,因适宜植棉,故有“棉花黑土”之称。此外,印度还有红壤、森林土、荒漠土等土壤分布。(3)气候。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十分充足,年平均气温在24-27℃,全国3/4以上地区极端低温在0℃以上;降水充沛,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1170mm,其中年降水量1250mm的多雨区和750-1250mm的湿润区占1/4,少于750mm的干燥区仅占8%。但降水很不稳定,季节分配不均,易发生洪涝、干旱灾害。(4)水文。在气候的制约下,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恒河的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相差50多倍,印度河相差达百倍。(5)矿产资源。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层古老,蕴藏着许多矿产资源,最重要的有煤、铁、锰、云母、铝土、铀、钍和稀土矿,其中云母储量居世界首位,其他几种也居世界前列,除自给外有的还可大量出口。但也有相当多的矿藏储量较少,不能自给,需要进口。目前基本上全依赖进口的矿产品有锡、锑、镍、钼、钴、钒、铂等,大部分依赖进口的有石油、铜、铅、锌、钨、石棉和磷灰岩等。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在以焦达讷格布尔高原为中心的半岛东北部和以克里希讷河上游地区为中心的半岛南部,另外孟买高地、上阿萨姆、孟买、克里希纳-戈达瓦里和高韦里盆地的石油资源也很重要。2.人口劳动力条件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口问题突出。1950-2001年,人口增加了近2倍,年均增长21‰,是世界上人口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人口增长过快是印度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和贫困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人口密度高,且分布不均衡。2001年,全国平均每平方千米314人,北部的孟加拉湾三角洲平原地区和南部的一些沿海地区人口比较稠密,其中孟加拉湾三角洲平原地区每平方千米在1000人以上。全国共有几百个民族和部族,其中印度斯坦族人口最多,国语为印地语,与英语同为官方语言。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属成年型,15岁以下、15-65岁和65岁以上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35%、60%和5%,因此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相对较低。但是,劳动力素质分化明显,一方面拥有掌握尖端技术的高素质劳动力,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文盲。3.政治经济条件在政治上,印度实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为使政府行政规范,坚持依法治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近几年虽连续进行了几次大选,但政局基本稳定。在国家机关中长期实行公务员制度,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有关法规并善于理政的国家公务员。但是,由于脱胎于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加之宗教和人口等因素的迎向,印度的政治制度也存在着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在资金方面,资金短缺是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为解决资金问题,印度政府不断完善投资体制,包括建立完善的税收征管体制和银行金融系统,保证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来源;改革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流入;鼓励风险投资,1999年,印度信息技术部联合印度小企业开发银行和印度工业开发银行共同设立了一个10亿卢比(约合2200万美元)的“国家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风险基金”,以促进IT产业的投资。在基础设施方面,经过50多年的建设,水、电、通讯、道路和港口等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目前电力总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10196×104kW和4772×108kW·h,均居世界第八位;公路和铁路总长分别为331.96×104km和6.25×104km,均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和设备老化,印度的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4.科技条件独立后印度各届政府都十分重视科技发展,不仅在各高校设立各类科研机构,中央和各邦政府也建有各种研究所和实验室,各大企业亦设有研究雨开发机构,比较著名的研究机构就达1200多家。目前,印度的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和海洋工程等高技术在世界均居重要地位,但是一些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则比较落后,是束缚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5.社会文化条件独立以来,印度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目前全国共有综合性大学200多所,各类高等学院6000余所,其中研究型学院2000多所,为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成熟劳动力和科技人员。由于英语在教学、官方及社会交流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印度尽快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创造了良好条件。印度居民普遍信教,其中印度教徒占83%,伊斯兰教占11%,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影响深刻。印度至今仍保存着森严的种姓制度,估计全国共有3000个种姓和30000个亚种姓。多年来,印度在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种姓等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三)工农业发展及其问题独立以来,印度的工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1998-1999年度与独立初期相比,粮食产量由5000×104t增加到了20300×104t;牛奶产量由1700×104t增加到了7470×104t,成为世界最大的产奶国;煤炭产量由3230×104t增加到了31898×104t,居世界第三位;成品钢产量由104×104t增加到了2340×104t,增加了21倍;各类汽车产量由1.65万辆增加到了71.11万辆,增加了42倍。但是,由于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等条件的限制,印度的工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十分严重的问题。1.工业独立以前,工业已有一定基础,以棉纺、麻纺等轻纺工业为主体,主要分布在孟买、加尔各答等沿海城市。独立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1950-1965年,工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1966-1989年为5%,1990-1999年为6.7%,重工业比重上升至50%以上。目前,已建立了拥有40多个工业部门的工业体系,其中机械、纺织、化工、能源、钢铁等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工业布局也得到了很大改善。(1)机械工业。为独立以后发展最快的部门,其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居首位,已经能生产各类机械设备,包括汽车、拖拉机、船舶和原子能、航空航天设备以及轻、重武器等,机械产品的自给率已达90%以上,并成为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纺织机械、汽车零配件与拖拉机工业发展十分迅速,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机械工业主要分布在孟买、加尔各答和班加罗尔三大中心,此外,兰契的重型机械、维沙卡帕特南的造船和恰内(原马德拉斯)的汽车制造等也占有突出地位。(2)纺织工业。印度的工业化是从纺织工业开始的,因此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一直是重要的工业部门,独立初期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4%,独立以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目前已低于10%。但从总体规模来看,棉纺织和麻纺织仍分别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一位,占印度出口总额的30%。棉纺织主要分布在以德干高原为主体的棉花产区,特别是孟买和艾哈迈达巴德两市;麻纺织集中分布在加尔各答附近南北长约90km的胡格利河两岸的黄麻产区。(3)化学工业。为独立后发展十分迅速的工业部门,近几年来其增长速度是亚洲的2倍,世界的5倍。现已成为印度仅次于机械和纺织服装的第三大工业部门,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2.5%,占制造业产值的16.2%;其出口额占印度出口总额的13%。目前重点发展炼油、石油化工、化学、化肥和医药等部门。由于国内石油产品需求量的迅速增长,炼油公司正
本文标题:第六章第三节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86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