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第六章隋唐之唐五代词.
第六章唐五代词第一节词的起源和唐五代词的发展历程第二节晚唐五代词第一节词的起源和唐五代词的发展历程学习内容:一、词的起源二、唐五代词的发展历程一、词的起源1.燕乐的兴盛词就其本来性质而言,是歌辞,是广义上的诗歌的一种。词在唐代的兴起有各种原因,但词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对它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音乐。词最根本的发生原理,在于以辞配乐。唐代音乐的类型:雅乐:“先王之乐”-周秦古乐;清乐:“前世新声”-汉魏清商乐;燕(宴)乐:隋唐新起之乐,是由胡乐与汉乐融合而成,属俗乐系统。词随燕乐而起,是在燕乐流行的需求下产生的。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主要因于娱乐的需要,用于日常宴饮、歌楼妓馆。2.词的产生燕乐曲调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做“曲子”、“曲子词”。词的创作来源:①由“声诗”演变而来。燕乐歌辞的一个来源是“选词以配曲”(元稹),即选文人的近体诗(多为绝句)配乐歌唱,其中有的按乐调的需要经过改造,演变为词调。此为少部分。②依曲谱制词:“因声以度词”,“以曲拍以为句”。即按照乐曲的要求制作歌辞。此为大部分。最初是依曲谱直接制作文辞,后世演变为依词谱填词,二者是不一样的。词在体制上的基本特征:有词调;有词牌;多数分片;句式为长短不齐的杂言。注重格律,讲究平仄。注重押韵的位置。二、唐五代词的发展历程唐五代词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雏形期:初、盛唐时期此为词的孕育、萌芽时期,传世作品有限,创作呈偶发、散在状态。初盛唐时期的词主要保存在敦煌曲子词中。敦煌词的特点:1.早期性。敦煌词的时间下限迄于五代,但其中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初、盛唐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到初期词的特征。2.民间性。作者的民间性:敦煌歌辞有1200多首(任二北《敦煌歌辞集》),只有5首署名文人的词作,其余无名氏之作,多属下层。内容的民间性:多反映民间生活内容和感情,取材广泛但多写男女之情。例如:《望江南》(莫攀我):“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折那人攀,恩爱一时间。”3.过渡性。体制上粗备型体,未臻成熟,处于草创阶段。4.感情直率,风格朴素,生活气息浓厚。如:《菩萨蛮》(枕前发尽):“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二)形成期:中唐时期中唐时期,不少文人加入到了词的创作之中,文人的思想感情和文人诗的语言渗入到了词中,使词逐渐脱离了原来纯朴真挚、朴素生动但又粗糙简陋的原始状态,成为了一种正式的文人文学体裁。此期文人在填词上有成绩的有:1.张志和:金华人,大历八年作《渔父》(又名《渔歌子》)5首,极有名,影响很大。其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韦应物、戴叔伦:《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韦)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戴)3.白居易:《忆江南》三首一组,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4.刘禹锡:《忆江南》(和白居易之作):“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中唐文人词的特点:中唐文人词与晚唐文人词相比,更接近敦煌曲子词中自然活泼、流丽婉转的特点,不像后者那样雕琢深细,富于深婉缠绵的心理刻画,但它已经没有曲子词俚俗质直的特点,显示了词在文人的自觉创作中,艺术上更见成熟,情趣上趋于雅化的特点(三)成熟期:晚唐五代时期第二节晚唐五代词学习内容:一、花间词二、南唐词一、花间词(一)、《花间集》和花间词的特征1.《花间集》的编定及其意义五代词的两个中心:西蜀、南唐。西蜀立国较早,收容了不少北方避乱文人。前蜀王衍、后蜀孟昶皆溺于声色,君臣纵情享乐,故词坛兴盛,且早于南唐。后蜀赵崇祚于广政三年(940)编成《花间集》十卷,选录18位“诗客曲子词”共500首,其中14位仕于西蜀。这些词被称为“花间词”,这类词的创作风习被称为“花间词风”。《花间集》的意义:最早的文人词总集,代表了词的格律规范化;标志着词性特征的确立;成为词的文本范例,奠定了后世词体发展的基础。2.花间词的特征《花间集序》的描述:“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①题材上:以女子姿色、情状和男女情爱为中心内容。故多裙裾脂粉、花柳风月、洞房密室、离愁别恨、歌舞酒宴、芳园曲径,充满脂粉香腻之气。题材狭窄。②写法上:以雕饰繁复、细腻精美为主。③风格上:以轻柔艳丽为主。故教材以“缛采轻艳”概括之。《花间集序》:“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鲜。”(二)温庭筠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花间派鼻祖。《花间集》列于首位,入选66首。文人词成熟的标志。温词特点:把词同南朝宫体、北朝诗风结合起来;风格多样,以“秾艳细腻、绵密隐约”为主。代表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特征:重点不在抒情,而在感观刺激(视觉),重画面描绘;辞藻艳丽;富于装饰性,如仕女图;情思靠暗示,深隐含蓄。清丽之作:《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三)其他花间词人1.韦庄,西蜀词人中成就最高者。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花间集》收词48首。其词内容同其他花间词人没有多大差别,风格也有相同之处,但另有疏朗、自然、率直的一面。如《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亦有低回深婉之作,如最著名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似直而纡,似达而郁。”(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温重画面,韦重情节(心理)。2.欧阳炯3.李珣二、南唐词南唐词的兴起稍晚于西蜀。南唐君臣的沉溺声色同于西蜀,但文化修养较高,艺术趣味更雅一些,故其词风比花间词风有明显转变。(一)冯延巳(903—960)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多才艺,工诗词。中主李璟时为宰相。词坛的大家,词作数量居五代之首,有《阳春集》。其词特点:仍以男女情爱、花柳风月为主要题材,但不再侧重写女子的容貌服饰,而重点表现人物的心境意绪。如《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ruó)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重点在表现女子怀人的怅怨心理。有些词写别愁离恨和个人感伤,更在集中表现心境。如《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写怅然自失、无由解脱的愁苦之情,不涉及具体的情事,只表达一种心境。而怅惘的具体内容和缘由也不讲,留待读者想象。隐约流露的可能是对南唐王朝国势的关心与忧伤。这种词的内涵要比花间词广阔得多,其词风已转向清新流畅、深婉含蓄,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他“虽不失五代风格”,却已“开北宋一代风气”。(二)李璟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人。南唐中主,庙号元宗。存词4首,最出色者《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写秋景,抒忧患。情感真挚,境界阔大,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三)李煜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李后主。五代成就最高得词人。,词史上的一流大家。其人和其词以39岁被俘为囚分为前后期。1.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歌舞宴乐、男女恋情、离愁别恨,风格绮艳,不出花间习气。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开,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再如《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2.后期词:写亡国之痛。把国破家亡的惨痛和人事无常的悲慨融合在一起,同自然的恒久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升华为对宇宙、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与审视。后期词取得了高度成就,获得了广远共鸣,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3、李煜词的特征:本真,自然:①性情的本真自然:用真性情、真血泪写成,非常感人。②情感充沛: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一任真实情感奔涌倾泻,有撼动人心的力量。③手法、语言本色自然:多用白描和口语,不加雕琢,自然流畅。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本文标题:第六章隋唐之唐五代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89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