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虚词作业同义词互释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论副词“倒”的语义功能及教学建议陈景洋(对外汉语研究中心课程与教学论1098048)摘要本文以现代汉语副词“倒”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副词“倒”所表达的语义、句法表现和语用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副词“倒”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因此,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着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所使用的“倒”进行。本文将对副词“倒”进行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的综合研究和全面分析,达到进一步揭示“倒”的语义功能及其个性特征的目的。对副词“倒”的系统考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词的用法,并对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个案研究做出一点贡献;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上看,能使外国留学生更好地掌握副词“倒”的使用语境以及“倒”与相关类词语之间细微的差别,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关键词:“倒”类副词语义功能教学建议第一章绪论1.1相关研究现状概述汉语是一种分析型的语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因而虚词成为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是汉语常用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汉语研究的重点。副词“倒”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语法大纲”中属于乙级语法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言点,也是个难点。关于常用副词“倒”的语义功能,各家都作出了自己的表述。如王力(1985)将“倒算作语气副词,表示“轻说语气”。吕叔湘对“倒”的语义和用法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列出了7种意义。概括起来是三种,即:1.表示跟情理或事实相反:妹妹倒比姐姐高。/你说得倒简单,你试试看。2.表示让步或转折:质量倒挺好,就是价钱贵点。/房间不大,陈设倒挺讲究。3.表示舒缓语气:咱俩能一起去,那倒挺好。郭志良(1999)将“倒”分成了“倒1”和“倒2”,认为二者都用于转折关系复句中,区别是“倒1”表示跟意料轻微相反,“倒”相当于“反而、反倒、倒反”等,表示一般意义上的与意料相反。同时郭志良(1999:59)还提到“倒”、“却”可以用于非转折句,并认为用于非转折句时仍含有轻微的转折意味,从举例看实际上指的就是王力(1985)所说的“轻说语气”、吕叔湘(1980)所说的舒缓语气。我们基本赞同吕叔湘(1980)和郭志良(1999)的分析,并对“倒”的语义功能作如下表述:1.表示与预期相反,简称为表示“相反关系”,和“反、反而、反倒、倒反”功能类似,相当于郭志良(1999)的“倒”。2.表示转折关系,包括用于让步分句中和用于转折分句中两种情况,相当于如上文总结的吕叔湘(1980)的第2种意义。3.表示舒缓语气,相当于上文总结的吕叔湘(1980)的第3种意义。下文将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来说明“倒”的三种语义功能间的关系,并简单涉及“倒”与“却、还、反、并、反而、反倒、倒反、倒是”等相关副词的区别与联系。1.2本文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本文以大量的自然语料例句为基础,先从语义出发,对“倒”进行语义分析,然后对“倒”的句法表现进行阐述,发掘语法规律,最后对“倒”的语用功能和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本文主要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倒”在各种语境中出现的情况作详细地描写和解释,试图寻找语法规律,同时兼顾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找出词汇间及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及不同点,更好地解释语言现象。第一章副词“倒”的语义功能的共时分析我们先来看与“倒”的语义功能有共性的“反而”的语义背景。马真(1983)对“反而”出现的语义背景进行了如下描述:1.甲现象或情况出现或发生了;2.按说常情/原想预料甲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会引起乙现象或情况现或发生;3.事实上乙现象或情况没有出现或发生;4.倒出现或发生了与乙相背的丙现象或情况。“反而”就用在说明第4种意义的语句里,如:(1)(A)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阵雨,(B)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可是(C)并没有凉下来,(D)反而更闷热了。例(1)中的A是必有项,而B、C都是可有项,可以删去B或C,也可以两项都删去。这个语义背景对“倒”也适用,例中的“反而”可以替换成“倒”。句中的B代表一种预期的结果,C和D都代表实际的结果。C表示未达到预期的结果,D代表与预期的结果完全相反。除了“倒”外,“反、却、还、反倒、倒反、倒是”等也都可以替换“反而”,它们共同的意义是表示与预期相反,即表示相反关系。“倒”还可以用于例(l)的C中替换“并”,替换后例(l)变换为下面的例(2),例(3)是作品中实际出现的例子:(2)(A)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雨,(B)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C)可是倒没有凉下来,(D)反而更热了。(3)出我意料,老邱倒不反驳,反而暖昧地含笑不语。(王朔《橡皮人》)也可将例(2)中的D删除,变换为下面的例(4):(4)(A)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雨,(B)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C)可是倒没有凉下来。删除D后例(4)语义仍然完整,但句中的“倒”不能换作“反而”。这说明“倒”除了表示跟预期相反,还可以表示跟预期的结果不合。屈承熹(1991)认为“并”和“倒”一样,都有“跟意料相反”的意思,这是不准确的。例(2)、(3)中“并”可以替换“倒”,但不能替换“反而”,说明它只能表示与预期的结果不合,但不能表示跟预期结果相反。从逻辑上说,与预期不合包括与预期相反的情况,只是一个程度差别问题。正如马真(1983)所分析的那样,C和D构成递进关系,这个递进关系就是指从“不合”到“相反”。就这个例句来说,如果下雨前的温度是30度,预期下雨后应该低于30度,那么下雨后如仍为30度或高于30度便都是与预期不合。高于30度为跟预期相反,只不过是与预期不合这一情况中程度较高的一级。用于例(3)中替换“倒”的可以是“却”、“还”和“倒是”,其他的都不行。这些副词间的表义差别可以概括为:“倒、却、还、倒是”可表示与预期不合,“反而、反、反倒、倒反”只能表示与预期相反,不能表示与预期不合。“倒”类的语义蕴含后者,所以凡是“反而”类副词所用的场合都可以用“倒”类副词。若只表示与预期不合,但不强调相反关系时,只能用“倒”类副词,不能用“反而”类副词。就逻辑关系的层次来说,例(2)中的A、B两句与C、D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单独出现C或出现D都可与前者构成转折关系,单独出现D句只是表示转折关系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出现C句才代表语义转折的一般情况,即肯定与否定相对待的情况,这就使得“倒”由表示结果与预期之间不合的转折关系而扩大为一般的语义转折关系。这就是吕叔湘(1980)所说的“倒”可以表示转折和让步的用法。“倒”既可以用于让步分句中,也可用于转折分句中,也可以在前后项中分别用“倒”和“却”。如:(5)车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老舍《骆驼祥子》)(6)经倒是一部好经,生是让这帮和尚给念歪了。(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7)飞机倒没误,可许立宇的车牌却被交通警察抄了下来。(王朔《许爷》)按照吕叔湘(1980)的描写,例(5)中的“倒”表示转折,例(6)中的“倒”表示让步,例(7)中的“倒”表示让步,“却”表示转折。这种情况在汉语的虚词系统里似没有先例,因为转折关系的语义是有所侧重的,不像并列关系,如关联副词“又”、“也”等可以同时出现在并列的两项中。而转折关系的关联成分似不能这样。这也是由副词“倒”所在的语义背景所决定的。例(2)中C的语义往下发展,一种是向表示相反意义的D发展。另一种是向表示转折意义的E发展。如例(8):(8)(A)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阵雨,(B)原以为可以凉快一些,可是(C)倒没有凉下来,(E)只是没有那么闷了。例(8)有两层转折关系,一层是B、C之间,C是转折分句;另一层是C、E之间,C是让步分句。这是“倒”所以能够出现在转折句的前后两项里的根本原因。有时B句可以问话的形式出现,C句和E句以答话的形式出现,如:(9)问:“头疼么?”美萍把手放到于观额头试温度。答:“头倒不疼,也不发烧,就是嗓子难受,咳嗽。”(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例(9)如果变换成陈述句,还原成例(8)的形式,就成为例(10):(10)(B)美萍以为我头疼发烧呢,(C)其实头倒不疼,也不发烧,(E)就是嗓子难受,咳嗽。当B以问句的形式出现,C以答句的形式出现时,C就出现在了首句的位置上,成了对对方问题的或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似乎脱离了例(10)的逻辑链,C与B之间的转折关系就弱化了,而表示说话者对命题认可的态度这一语义被凸显了。但由于有E这个相关情况的存在,所以这种对命题的认可是有所保留的,语气较为舒缓。如果答句中的后一分句不出现,其意思隐含在“倒”字句里,“倒”所表示的舒缓语气就更为明显,表示一种委婉的肯定或否定,似乎有话要说但没有说的意思。看下面的例句:(11)“我明白,我也没什么朋友。有时候,真怀念小时候。”“你朋友不是挺多嘛!”“多?”我凄然一笑,“要说多倒挺多。”(王朔《橡皮人》)(12)她说:“想开点,现在刻骨铭心的惨痛,过个几十年再回头看看,你就会觉得无足轻重。”“你说得倒轻巧。”(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例〔11)的“倒”字句里就包含着“真正的朋友不多”这样的语用意义。例(12)的“倒”字句是个反语,包含着“哪有那么简单”的意思。例(12)就是吕叔湘(1980)所讲的“与事实相反”的用法,可见该书将其单独列为一个用法是不合理的,这里仍然是表示舒缓的语气,“与事实相反”只是它的语用义,就像所有的反语一样,都与字面意义相反。在有些句子里,仅仅有C与B这一层转折关系,而没有E这层意思。如果B以对话的形式出现,“倒”字句就脱离了转折关系的链条,而“倒”也就主要表示舒缓的语气了。如:(13)辛嵋忙说:“看见,看见!佩服得很。想起来了,通讯里是有迁都那一段话的。”鸿渐道:“我倒没有看见,叫什么题目?”(钱钟书《围城》)(14)“我去找她,她管得着吗?我早告诉她别管我的事。”“算了算了,我倒不生气,别惹麻烦了。”(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例(13)、(14)如换用陈述句表达,仍存在转折的意思,即吕叔湘(1982)所说的“对待关系”如:辛媚看见了,但我没看见。你生气了,但我不生气。这就是郭志良(1999)所说的“倒”用于非转折句时仍有轻微的转折意味的情况。但在有的句子里已经不存在转折意味了。如:(15)“哎,你会弹琵琶,那一定也会弹吉它吧?”许逊冲米兰说。“那倒行,拔几个和弦伴唱没问题。”(王朔《动物凶猛》)(16)我们全时常念叨你!傻人有个傻人缘,你倒别瞧!(老舍《骆驼祥子》)以上两例中,问句和答句都不能还原成转折句,因为在意义上不构成对待关系。如例(15),答句只是对问句猜测的证实,例(16)中的“倒”字句也仅是对一个人和一件事的态度,相当于副词“真”、“可”的作用,纯粹是表示语气的。上面我们从共时的角度将“倒”的语义功能分成三个:表示相反关系、表示转折关系和表示舒缓语气,下面我们将通过“倒”及相关副词的历史演变来证明这种分析的正确性,以及它们产生的先后顺序。第二章副词“倒”的历时演变副词“倒”来源于动词。动词“倒”作状语表示动作使某一物体与正常的方向相反。如:(17)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史记》卷六五)(18)臣去月十七日,缘遇太庙实例拾飨太祖,景皇帝已下群主,准贞元十九年所袱献、彭祖于德明庙,共为四室。准元救,各于本室行享礼。审知献祖合居彭祖之上,昭穆方正。其时亲见献祖之室,倒居彭祖之下。(《旧唐书》卷二五)例(18)最能说明“倒”由动词向副词演变的机制。献祖的位置本该在鳃祖之上,但在庙中却把位置搞颠倒了。“倒居鳃祖之下”可以理解成“颠倒”的“倒”,用现在的话来读,读作重音,这时是一种对客观事实的表述。但也可以理解成是“反倒”的“倒”,用现在的话来读,不读重音,这时有明显的感到意外的主观意味,透露出说话者感情上有同情献祖的倾向。由于动词的意义是表示方向相反,那么通过隐喻所获得的副词意义一开始是用于表示跟预期相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但不多见。如:(19)凡夫之人亦复如是。既修戒田,善芽将生,应当师咨,受行教诫,令法芽生。而返违犯,多作诸恶,便使戒芽不生。喻如彼人,畏其二足,倒加其八。(《百喻经·比种田喻》)(20)严(岩)低石倒险,岭高松更疏。(南朝·梁萧意《奉和望山应教诗》)例(19)的上文是说一
本文标题:虚词作业同义词互释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93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