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六讲中国市场化的改革方式.
第六讲中国市场化改革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市场化改革。在这些国家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革方式,即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激进式改革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一、激进式改革所谓激进式改革是指在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市场经济的条件和要求,通过“休克疗法”或“大爆炸”的方式,在短期内全面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一步到位地建立起市场经济新体制,从而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跨越。激进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抑制社会总需求,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宏观经济环境。在货币政策上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取消优惠贷款,提高利率;在财政政策上,引入新的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削减财政补贴,减少预算赤字,实行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第二,除保留少数重要商品的国家定价外,全面放开各种商品的价格,取消价格补贴和对企业的工资限制,实行价格自由化,取消形成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体系。第三,取消对对外贸易的限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降低关税,建立自由贸易体制。第四,改造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混合经济。第五,取消经济控制,尽快打破行业垄断,放弃对私有部门的各种限制。以上改革措施,其核心内容就是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稳定宏观经济,激进式改革的基本特征:第一,以“休克疗法”或“大爆炸”的方式,在短期内迅速全面地打破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按照完整的改革计划,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手段,整体快速地推进改革方案的实施。激进式改革是以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虽然没有一套现成的可以用于指导如何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但是,现代主流经济学毕竟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关于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学说,它知道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什么条件。因此,面临计划经济如何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问题,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很快就形成了他们的共识,提出了以上改革建议。第一,他们认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任何局部或逐步的改革努力和策略都是不可行的,因此,要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条件,一步到位地建立起所有的市场要素,才能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因此,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要一步到位,不可局部改良,而且改革的步子要快。他们认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就好像是跨越一条很宽的壕沟,如果用两步跨越必然跌入深渊,只能一步跨越。第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是顺利推进改革的必要条件,否则制度的改革无法成功。第三,产权的私有化和价格的自由化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前提条件,因此,要界定和保护私有产权,即国有企业私有化,否则企业不会对价格信号作出反应。同时,只有当价格真正反应市场的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时,才能引导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第四,与世界经济充分一体化,加入世界市场的竞争,可以从国外进口一个真实的价格体系。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是指在不全面打破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通过对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局部的、逐步的改革,来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在双轨并存中逐步实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过渡。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在不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通过逐步缩小计划经济的范围,放开价格,放松对非国有经济的限制,逐步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这种改革也被称为以增量改革为主,存量改革为辅,通过增量改革推动存量改革。或者说以体制外改革为主,体制内改革为辅,通过体制外的改革推动体制内的改革。因此,这种改革具有“先立后破,以新化旧”的特征。第二,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通过行业、地域等局部改革的推进,来不断缩小计划经济,扩大市场经济。第三,强制性改革与诱致性改革相结合。强制性改革是指政府在对改革目标具有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由政府通过命令和法律的形式推动改革。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推进方式。诱致性改革是指个人或企业、地方政府等在制度不均衡导致获利机会时,受利益的诱导所进行的自发性改革。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改革推进方式。第四,先试点,后推广。第五,以经济改革为主,社会治理改革和政治改革相对缓慢。由于我们的市场化改革方式存在以上特点,因此,我们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双轨并存的特征,即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并存的现象。如价格体制、就业体制、外贸体制、社会保障等领域都长期存在这种双轨制并存的现象。三、中国市场化改革方式的决定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市场化改革方式,会受到其本国国情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是,从根本上讲,是由其改革的性质和改革的目标决定的。不同的改革性质和改革目标,必然导致不同的改革方式,形成不同的改革路径。第一,改革的性质决定了改革方式的渐进性。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而进行的市场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这种改革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在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也就决定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可能性边界和基本的约束条件。也就是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不能在否定一切的基础上全面推倒重来的,在改革的内容和方向上必须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而且要努力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因此,它不可能是全面颠覆性的改革,而只能是渐进的改革。同时,这种改革性质也必然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要有新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改革的进程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及其民众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与发展,而这种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以及它在党内和民众中的普遍接受,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二,改革的目标决定了改革方式的渐进性。改革要整体性、大规模、强制性的迅速推进,是以具有完整的改革方案为基础的。而完整的改革方案的制定,是以具有确定性的改革目标为前提的。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市场化改革目标始终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改革之初,从领导人到经济学家,都认为体制有问题,要改,但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怎么改,目标是什么,谁也不可能提出一个完整的改革路线图或者行动方案,所以当时只能够采取逐步试验的方法,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我国虽然从1978年就开始了市场取向的改革,但是,在1992年之前,始终没有确定明确的体制改革目标。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1989年,官方文件又将经济运行机制改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92年虽然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无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又无成熟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不可能有整体的改革方案,只能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走渐进式改革之路。第三,改革的目的决定了改革方式的渐进性。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以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要以发展为主题,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而要实现发展,只有通过改革,改革是发展的手段。而改革只有在社会稳定的条件下才能顺利持续进行。既然在改革中要以发展为主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则必然选择渐进式的改革方式。第五,改革的实施主体决定了改革的渐进性。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性质,决定了改革必须在原有的政府体制框架下实施,政府既是改革的实施者,但同时又是被改革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改革的方式也不可能是激进式的。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共识,渐进式改革是最糟糕的改革方式。但是,从改革的结果来看,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激进式改革相比,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却是比较成功的。四、如何看待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方式?由于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要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激励和约束,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评价一种市场化改革方式,主要看有两个方面,一是看是否有效地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二是看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就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而言,经过30多年的渐进式改革,我们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发挥,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机制已经形成,经济自由化程度得到迅速提高。但是,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激进式改革相比,我国的市场化进程较慢,市场化改革还远远没有完成,市场体制还存在很多缺陷:国企改革还没有完成,还不是合格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不平等,进入或退出还存在诸多的障碍。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市场秩序混乱。政府职能改革不到位,政府干预较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我们现在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只能是一个准市场经济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并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之所以呈现出这种局面,是与渐进式改革方式相关的。第一,由于渐进式改革具有目标的不确定性,在改革过程中不能确定最优的制度安排和改革路径,需要不断探索甚至试错。因此,渐进式的改革措施往往不是最优的制度安排。由于渐进式的改革措施并不是最优的制度安排,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改善的空间,需要不断的改善。因此,渐进式改革进展相对缓慢,具有阶段性。第二,由于渐进式改革具有阶段性,而每一阶段的改革都会形成不同的利益格局,产生反对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利益集团,从而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和成本,延缓改革进程,甚至导致改革的中断和倒退。第三,在渐进式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新旧体制并存的状态,因而容易导致新旧体制的摩擦和冲突,使新体制难以顺利地运行,市场秩序混乱,增加改革的协调成本和运行成本。第四,由于渐进式改革措施具有过渡性,并存在新旧体制并存的状态,因此,为政府干预经济预留了广泛的空间,设置了大量的租金,从而导致寻租行为泛滥,权钱交易盛行,加剧了权力的腐败。并促使人们倾向于向市场外寻找权力的庇护,从而阻碍市场机制、市场意识和市场规则的形成。由此可见,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激进式改革相比,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方式并无优势可言,而且存在很多弊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而且市场化改革也不断推动着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从1979—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持续时间和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迅速的增长速度,使得我国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3645亿元上升至到2014年的636463亿元,增长140多倍,使得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置发生巨大的变化。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呢?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很多,但是,无论是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还是经济的迅速增长,都与这种渐进式改革方式密切相关的。首先,渐进式改革有利于实现改革、稳定和发展的相互协调,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又为经济增长创造了社会稳定的条件。因为只有改革才能推进市场化进程,促进发展;而稳定又是改革和发展的条件。而渐进式改革既不会在政治上产生巨大的动荡,在经济上又不会触动人们在就体制下的既得利益,充分照顾了民众利益的刚性要求,满足了人们既想改变旧体制,又渴望利益不受损的心理要求,因此,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为改革和经济增长创造条件。第二,渐进式
本文标题:第六讲中国市场化的改革方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93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