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第十三章传染性疾病.
授课时间:2015.12.8授课班级:2014级药剂1.2班授课人:李薄冰第一节传染病概述熟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治疗和预防;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一、感染与感染过程(一)感染与传染病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凡是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疾病都是“感染病”传染病非传染病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后产生的所引起的具有传播可能的感染性疾病。(二)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2)病原携带状态:重要传染源(3)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最多;传染源之一(4)潜在性感染:传染源之一(5)显性感染(临床感染):主要传染源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一)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流行就不会发生。1.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侵入另一个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①水与食物传播:②空气飞沫传播:③虫媒传播:菌痢、伤寒、甲肝(禽)流感、流脑疟疾、乙脑、鼠疫④接触传播直接接触间接接触⑤经血传播:⑥垂直传播(母婴传播):⑦多途径传播:性病、狂犬病流感、菌痢乙肝、艾滋病乙肝、艾滋病SARS、结核、埃博拉埃博拉病毒平均死亡率88%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苦心研究,至今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宿主,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故WHO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同时被视为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和病人密切接触后也可被感染。用一位医生的话来说,感染上“埃博拉”的人会在你面前“融化”掉,唯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经感染的病人完全隔离开来。埃博拉病毒的真实“身份”,至今仍为不解之谜。没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在每次大爆发后潜伏在何处,也没有人知道每一次埃博拉疫情大规模爆发时,第一个受害者是从哪里感染到这种病毒的。3.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群。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降低人群易感性:患病获得隐性感染注射疫苗(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重要作用社会因素:决定作用三、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用来确定传染病的基本条件1有病原体:2有传染性: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根本区别3有流行病学特征:1)流行性2)地方性3)季节性4有免疫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具有保护性的特异性免疫(二)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①潜伏期②前驱期③症状明显期④恢复期2.复发与再燃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见于伤寒、疟疾、菌痢等。有些患者在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时,称为再燃。(三)常见的症状与体征1.发热:是许多传染病共同的表现2.发疹:是许多传染病特征之一3.中毒症状: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四、传染病的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参考依据2.临床资料:初步诊断3.实验室检查:确立诊断早期诊断(一)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防治结合,病原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五、传染病的治疗与预防1.管理传染源:(1)对患者实施管理: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和必要的治疗对传染病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一)传染病的预防针对基本环节(2)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隔离治疗宰杀捕杀2.切断传播途径: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3.保护易感人群:包括增强非特异性抵抗力和增强特异免疫力;可以通过有重点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小结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根本区别是传染病有传染性。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不同传染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最常见的是隐性感染。授课时间:2015.12.10授课班级:2014级药剂1.2班授课人:李薄冰第二节病毒性肝炎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与预防要点概述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病因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为HAV、HBV、HCV、HDV、HEV,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己型肝炎曾有报道,但至今病原分离未成功。近年报道,属于黄病毒的庚肝病毒和单链DNA的TTV与人类肝炎的关系尚存在争议。临床表现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症状: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低热体征:面色晦暗、巩膜黄染,可有蜘蛛痣或肝掌,肝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有叩痛严重者,可有黄疸加深、腹腔积液、下肢水肿、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肝性脑病肝性脑病(HE)又称肝性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诱发肝性脑病的因素很多,如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使用安眠、镇静、麻醉药,便秘、尿毒症、感染或手术创伤等。临床表现性格改变:常是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外向型性格者表现为抑郁,内向型性格者表现为欣快多语。行为改变:“不拘小节”的行为。睡眠习惯改变:常表现为睡眠倒错。智能障碍:表现为对时间空间概念不清,人物概念模糊,吐字不清,颠三倒四,书写困难,计算计数能力下降,数字连接错误(早期鉴别肝性脑病简单、可靠的方法)。意识障碍:由嗜睡、昏睡逐渐进入昏迷状态,各种反应、反射均消失。肝臭的出现:肝腥味检查肝功能检测肝炎病毒标志检测肝穿活组织检查:诊断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指标,亦是诊断早期肝硬化的确切证据B超和CT:可明确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的诊断,并可帮助肝硬化、肝癌、黄疸类型的鉴别治疗一般治疗: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动期,需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合理营养、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供给,严禁饮酒,恢复期应逐渐增加活动。抗病毒治疗:急性肝炎一般不用抗病毒治疗,仅在急性丙型肝炎时提倡早期应用干扰素防止慢性化;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预防对病毒性肝炎要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以防止流行。甲型肝炎系由摄取污染食物而感染,故流行率很大程度取决于该地的环境卫生状况、传播程度与生活经济条件和卫生知识水平密切相关;乙型肝炎病毒最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因而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是母婴垂直传播和医源性感染。管理传染源对急性甲型肝炎患者进行隔离至传染性消失慢性肝炎及无症状、HBV、HCV携带者应禁止献血及从事饮食、幼托等工作对HBV标志阳性肝病患者,要依其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进行治疗和管理指导切断传播途径甲、戊型肝炎重点防止粪-口传播,加强水源保护食品及个人卫生,加强粪便管理乙、丙、丁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传播,加强献血员筛选,严格掌握输血及血制品应用;如发现或怀疑有伤口或针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时,可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器介入性检查治疗;器械应严格消毒控制母婴传播。保护易感人群人工免疫特别是主动免疫为预防肝炎的根本措施。甲肝疫苗已开始应用,乙肝疫苗已在我国推广取得较好的效果。小结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对改善症状及肝功能有较好疗效,如茵陈、栀子、赤芍、丹参等。授课时间:2015.12.10授课班级:2014级药剂1.2班授课人:李薄冰学习目标掌握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的致病性熟悉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的标本采集与病程的关系了解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人类是唯一的患者和带菌者粪—口传播感染灶局限于结肠粘膜层,一般不入血病后免疫期短,不牢固第三节痢疾杆菌1、侵袭力:菌毛:有利于细菌粘附至结肠粘膜2、毒素:加重局部和全身症状内毒素作用于肠壁:通透性增加粘膜炎症、溃疡局部全身内毒素血症志贺毒素与内毒素协同作用肠壁植物神经:里急后重致病物质痢疾杆菌致病过程痢疾杆菌经口而入回肠、结肠、直肠定居繁殖毒素入血,达中枢神经系统肠壁上皮细胞坏死、炎症、溃疡脓血黏液便慢性感染、带菌者(传染源)痊愈中毒性痢疾患儿根据其对宿主的致病性,可分为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人肠热病鼠伤寒杆菌肠炎杆菌猪霍乱杆菌儿童伤寒人、动物急性胃肠炎第四节沙门菌属病人带菌者粪-口肠热病:肠壁固有层淋巴结淋巴液肠系膜淋巴结胸导管血第一次菌血症胆囊、肝、脾、肾第二次菌血症发热、不适、全身疼痛发生超敏反应肠局部坏死溃疡致肠出血、肠穿孔随尿排出随粪便排出伤寒病人的标本采集小结大肠埃希菌为肠道正常菌群,多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肠外感染志贺菌属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沙门菌可引起肠热症、急性肠炎、败血症等授课时间:2015.12.15授课班级:2014级药剂1.2班授课人:李薄冰第五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20左右,高者达40或以上,中性粒细胞占80%~90%。脑脊液检查:典型脑膜炎期,压力高达1.96kPa以上,外观呈混浊或脓样。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而糖含量明显减少。细菌学检查:涂片检查:用针尖刺破皮肤瘀点,挤出少许血液及组织液,涂片染色后镜检,阳性率高达80%以上。细菌培养:必须注意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血作细菌培养,并宜多次采血送验。免疫学试验:是近年来开展的流脑快速诊断方法。脑脊液中抗原的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治疗脱水剂的应用:①20%甘露醇②25%山梨醇③50%葡萄糖④30%尿素;用脱水剂后适当补液,使患者维持轻度脱水状态。亚冬眠疗法:主要用于高热、频繁惊厥及有明显脑水肿者,以降低脑含水量和耗氧量,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呼吸衰竭的处理:以预防脑水肿为主。必要时作气管插管,吸出痰液和分泌物,辅以人工辅助呼吸,直至患者恢复自动呼吸。第六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是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病原体。人受乙脑病毒感染后,大多数为隐性感染或轻症感染,仅少数发生脑炎(0.1%)。通过蚊虫叮咬引起。我国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为三带吻库蚊。致病性蚊蚊人幼猪幼猪幼猪是乙脑病毒传播环节中最重要的中间宿主,在猪体内增殖的病毒经蚊传给人传播环节:猪-蚊-猪病毒经叮咬侵入皮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肝、脾、淋巴组织增殖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0.1%突破血脑屏障脑实质、脑膜病变隐性感染轻型感染乙型脑炎:高热、头痛、呕吐、惊厥、痉挛,死亡率高(10-40%),有后遗症(5-20%)致病机制防蚊、灭蚊和注射乙脑灭活疫苗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幼猪接种疫苗有可能控制乙脑的流行与传播。乙脑灭活疫苗是用甲醛灭活制成,初次免疫时皮下注射2次,间隔7-10天,以后加强注射。治疗无特效药,目前乙脑治疗仍采用对症处理及支持疗法。防治原则小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乙脑病毒是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病原体。流脑和乙脑,都有可能造成病人的智力下降。授课时间:2015.12.15授课班级:2014级药剂1.2班授课人:李薄冰第七节艾滋病熟悉艾滋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与预防要点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致命性慢性传染病。特点:病毒
本文标题:第十三章传染性疾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898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