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第十四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
第十四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一)学习要求一、内容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1.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3.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二、史论共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二)基础知识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1.背景国际形势: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两大阵营对峙)。总原则: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内容及作用①“另起炉灶”含义: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作用: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②“一边倒”含义:新中国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作用: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再与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作用: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3.第一次建交高潮: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随后,保加利亚等1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4.中苏结盟简况: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是新中国和毛泽东的首次出访;1950年2月,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义:加强和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了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客观上: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主观上: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2.内容: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一致确认。其内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解决国与国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三、走向国际舞台1.日内瓦会议时间:1954年;瑞士日内瓦。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意义: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2.万隆会议时间: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目的: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会议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意义;万隆精神,即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三)参考资料一、概念阐述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的原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的谈话中首次提出来的,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个方面的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够为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所接受,是由于:第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在理论上维护了国际关系的法理基础,在实践中顺应了历史进步潮流;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处理国际关系具有很强的普适性,能够为不同类型的国家普遍接受;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反对霸权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第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正确引导和驾驭经济全球化;第五,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促进世界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第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指明了方向。2.“求同存异”的方针目的: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阻挠、破坏。含义:所谓“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所谓“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差异。作用: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进行和万隆精神的形成。二、史料解读关于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材料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材料二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解读】材料背景:在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的情况下,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表明中国在坚持“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外交关系。并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三、难点辨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方面“一边倒”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际形势十分复杂。对新中国的诞生,一方面,“整个世界,除了帝国主义者和各国反动派,对于中国人民的这个伟大的胜利,没有不欢欣鼓舞的”;另一方面,“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中国反动派对于它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失败,是不会甘心的”,特别是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态度,在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加以封锁,军事上实行威胁,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这种复杂的国际形势,明确地宣布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表明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为了保护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必须站在世界无产阶级一边,共同抵制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扰和破坏。该外交方针的施行,抵制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干扰和破坏,使民主革命的胜利果实得以巩固。”
本文标题:第十四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11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