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章_是关于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的模型类型设定,讨论如何针对研究对象选择计量经济学模型类型。_是关于总体回归模型设定中的变量选择问题,讨论在模型类型确定之后,应该按照什么原则选择进入模型的变量._是关于模型函数关系设定,讨论如何在经济学理论和在统计分析的指导下,设定模型中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即模型的函数形式。_是关于模型变量性质设定,讨论如何确定被选择进入模型的变量的性质,重点讨论了变量性质设定的相对性。什么是计量经济学•R.Frisch:“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P.A.Samuelson:“计量经济学可以定义为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这种分析是基于理论与观测的并行发展,而理论与观测又通过适当的推断方法得以联系。”•S.Goldberger:“计量经济学可定义为这样的社会科学:它把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推断作为工具,应用于经济现象的分析。”•《BasicEconometrics》作者DamodarN.Gujarati将计量经济学方法归结为以下8个步骤:“理论或假说的陈述、理论的数学模型的设定、理论的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获取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的参数估计、假设检验、预报或预测、利用模型进行控制或制定政策。”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科书•翻开任何一本国内外计量经济学教科书,都是以模型估计和检验作为核心内容,甚至是全部内容。也就是说,计量经济学课程所讲授的,并不是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经济学研究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观察模型设定抽象检验样本采集模型估计模型检验发现模型应用•《BasicEconometrics》(DamodarN.Gujarati):“计量经济学家的主要兴趣在于经济理论的经验论证”,“计量经济学家常常采用数理经济学家所提出的数学方程式,将这些方程式改造成适合于经验检验的形式”,“收集、加工经济数据,是统计学家的工作”,“这些数据构成了计量经济模型的原始资料”。•《IntroductoryEconometrics》(JeffreyM.Wooldridge):“在多数情况下,计量经济分析是从一个已经设定的模型开始的,而没有考虑模型构造的细节”。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总体回归模型设定一、问题的提出及其重要性二、计量经济学模型总体设定的“一般性”原则三、计量经济学模型总体设定的“现实性”原则四、计量经济学模型总体设定的“统计检验必要性”原则五、计量经济学模型总体设定的“经济主体动力学关系导向”原则一、问题的提出及其重要性1、模型总体设定•两种基本总体模型:–一是静态的总体模型。主要是描述经济因素之间不随时间演变的静态平衡结构,力图揭示经济系统的平衡关系法则,对应的总体是不随时间变化的静态随机分布,通常利用截面数据来估计总体模型参数。–二是动态的总体模型。主要是描述持续演变的经济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结构,力图揭示经济系统的演变法则,对应的总体是在时间维度上持续发生的随机过程,通常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来估计总体模型参数。•模型总体设定的依据–实际应用研究中的研究目的导向–经典模型的先验理论导向–时间序列模型的数据关系导向–正在发展的关系论导向二、计量经济学模型总体设定的“一般性”原则1.总体模型设定的“研究目的导向”及其问题•研究目的导向–任何应用研究都有特定的研究目的,例如分析某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或者评价某项经济政策的效果。–按照特定的研究目的进行计量经济学模型总体模型的设定,成为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普遍现象和最严重的问题。•错例1:在一篇研究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博士论文中,建立了如下模型:tttMDIGDPlnln10其中,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MDI表示制度变迁。估计得到1.2ˆ1结论:制度变迁对于GDP的弹性系数为2.1。即制度变迁变化1%,国内生产总值将变化2.1%。•错例2:在一篇研究证券市场发展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博士论文中,建立了如下模型:tttGPRZCZSR其中CZSR为财政收入,GPRZ为股票融资额。估计得到:729.4ˆ结论:股票融资额增加1亿元,财政收入将增加4.729亿元。•错例3:在一篇研究我国财政支农支出(CZZN)对城乡收入差距(SRCJ)影响的硕士论文中,利用1978—2006年数据,估计得到如下模型:)(13709.008419.0)(ttCZZNLnSRCJLn结论:财政支农支出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2.总体回归模型设定的“一般性”原则•正确的总体模型只能是一个。–对于同一个作为研究对象的被解释变量,它和所有影响因素之间只能存在一种客观的正确的关系。–或者说,对于一组被解释变量样本观测值,只能由一种客观的数据生成过程生成。–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数据选择方法、不同的数据集,会对模型的约化和简化过程产生影响,会使得最终的应用模型有所不同。但建模起点应该相同。•“一般性”是“唯一性”原则的自然要求。–作为建模起点的总体模型必须能够包容所有经过约化得到的“简洁”的模型。–它应该包含所有对被解释变量产生影响的变量,尽管其中的某些变量会因为显著性不高或者不满足正交性条件等原因在后来的约化过程中被排除。–从一般到简单。3、“从一般到简单”建模思路的解释•逻辑学解释–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是一种经验实证的方法,它是建立在证伪和证实不对称性的逻辑学基础之上的。–一旦总体模型被设定,利用样本数据进行的经验检验只能发现已经包含其中的哪些变量是不显著的,而不能发现没有包含其中的显著变量;只能发现已经被采用的函数关系是不恰当的,而不能发现没有被采用的正确的函数关系。•经济学解释–总体回归模型必须反映现实的经济行为,而现实经济活动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而且这些变量都是变化的。–如果只将一部分变量引入模型,只有在其它变量不变的条件下,模型所揭示的它们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才是正确的。–“其它变量不变”的条件在现实中是无法得到满足的,所以必须将所有变量同时引入模型,因为被解释变量的变化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统计学解释–针对“源生性”随机扰动项的Gauss-Markov假设和正态性假设才能被满足。–进而建立在这些假设基础上的统计推断才具有可靠性。4.什么情况下可以不遵循“一般性”原则?•所有的显著的影响因素(解释变量)在行为上是独立的,在统计上是不相关的。三、计量经济学模型总体设定的“现实性”原则1、总体模型设定的“先验理论导向”及其问题•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是指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发展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体系,它是基于截面数据建构的。–截面数据的关键特征是:数据来自于随机抽样,数据顺序与计量分析无关,随机抽样隐含了待界定的特定总体。•经济理论相对经验数据而言具有先验性,因此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通常被认为是先验理论导向的。•正统经济学理论导向存在的问题:–第一,正统经济学以经济人假设和理性选择为其理论体系的基石,任何一种理论都建立在决策主体是理性的和决策行为是最优的基础之上。而计量经济学模型描述人们实际观察到的经济活动之中蕴藏着的一般规律,实际经济活动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最优”的。–第二,正统经济学理论强调“简单”,认为只有简单的理论才能够揭示本质。而计量经济学模型恰恰相反,它强调“一般”,必须将经济活动所涉及的所有因素包含其中。•先验理论导向的模型总体设定存在的问题:–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者依据不同的先验理论,就会设定不同的模型。–模型具有结构关系不变性。–破坏了模型随机扰动项的“源生性”,随机扰动项可能违背Gauss-Markov假设和正态性假设。•错例1:在《经济研究》的一篇实证研究我国货币—产出非对称影响关系的论文中,模型系统中包括的变量有表示产出的实际工业产出指数、表示货币的M1和表示价格的消费价格指数,而货币流通速度被合理地省略了。–所依据的是经典的货币需求理论。–问题:经典的货币需求理论是否反映我国的实际?以此作为描述货币—产出关系的总体模型设定的依据是否可靠?•错例2:在《经济研究》一篇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均衡、失调、波动与调整的论文中,作者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检验,得到描述实际汇率与相对供给、相对需求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反映短期变化之间关系的误差修正模型。–显然,经典的汇率决定理论在该模型总体设定中起了导向作用。–问题:经典的汇率决定理论是否反映我国的实际?以此作为选择模型变量的依据是否可靠?2、总体回归模型设定的“现实性”的原则•计量经济学模型描述的是现实的经济世界,经济学理论描述的是理想的经济世界。•经济学理论揭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其它因素不变为假设,现实经济生活中所有因素同时变化。•经济学理论不能作为计量经济学总体模型设定的导向。•经济学理论在模型设定中的作用:–描述理想经济世界的经济学理论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现实经济世界的动力学关系;–简洁的经济学理论至少揭示了“一般”经济系统中的一部分经济关系。–经济学理论将作用于经济关系分析,而不是直接作用于模型总体设定。四、计量经济学模型总体设定的“统计检验必要性”原则1、总体模型设定的“数据关系导向”及其问题•数据关系导向•经典模型对20世纪70年代经济衰退和滞胀的预测和政策分析的失效,引来了著名的“卢卡斯批判”。卢卡斯批判实质上是对模型总体设定先验理论导向的批判。•基于截面数据的经典模型面临先验理论与经济现实的脱节,而被迫更多地转而依赖数据关系,依赖统计分析。直接导致了计量经济学总体模型设定转向“数据关系导向”。•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由于存在非平稳性和序列相关性,其统计分析理论方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方面为模型总体设定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另一方面又将模型设定引入仅仅依赖数据的歧途。•对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的识别与处理构成了数据关系转向的主要内容;•在非平稳随机过程之间,建立恒常的数据关系,成为数据关系导向中时间序列分析的主要目标。•带来的新的问题是,计量分析的理论基础——产生时间序列数据的动力学过程或总体界定被忽略了。•错例:在一项关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研究中,作者对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两个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严格的统计分析。–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它们都是2阶单整序列。–然后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Granger原因。–最后进行协整检验,发现它们之间存在(2,2)阶协整。–于是得到了描述二者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模型:农村居民人均消费=558.07+0.1817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更进一步指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提高100元,可以使得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提高18.17元。2、总体模型设定的“统计检验必要性”原则•脱离产生数据的动力学过程谈随机过程的平稳性是没有意义的。–随机过程的数据协整关系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协整关系检验是确定模型动态相容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如果经济时间序列在经济行为上存在直接因果关系,那么它们在统计上一定存在协整关系,一定能够通过统计检验,包括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在统计上能够通过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的经济时间序列,在经济行为上并不一定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在经济行为分析中发现的因果关系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所以在经济行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统计检验是完全必要的,以达到“去伪存真”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单位根检验、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理论,给出了总体回归模型设定的有效工具。•这就是计量经济学模型总体设定的“统计检验必要性”原则。五、计量经济学模型总体设定的“经济主体动力学关系导向”原则•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总体设定的讨论,必须首先回答:–要确定的是经济主体内在的本质意义的属性,还是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意义的属性。–要确定的是主体之间的动力学关系,还是作为主体经济活动结果的经济变量之间的数据关系。•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的目的:–不是为了确定在主体关系意义上
本文标题:第十章模型总体设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14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