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西北师范大学就业情况浅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浅析指导教师:调研小组成员名单及成绩评语指导教师签名:姓名学号成绩姓名学号成绩司玉鹏王茹孙志敏王世妹孙佐伟王秀霞索雯婧王一男陶心远王艺瑾田磊王月梅帖晓琴调查目的1、通过对我校本科毕业生近年来就业情况所发生变化的调查,进一步了解我校文化底蕴,以及人才培养方式与质量的随时间的变化;2、通过对我校往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了解,明确自身学习任务,调整自身学习目标,强化自身危机意识;3、通过参与调查过程,提升自身数据分析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调查时间1、相关信息调查:2015年11月8日——2015年11月10日2、问卷调查:2015年11月12日——2015年11月15日3、其他调查:2015年11月17日——2015年12月22日调查地点1、问卷调查主要集中在西北师范大学和周围的兰州交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2、论文及问卷中所需信息主要从西北师范大学官网获取,有少部分从网络获取。调查对象西北师范大学的本科学生,以及在读研究生和部分校友,兰州交通大学和甘肃政法学院的在读本科生。调查方法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无法获得的信息,通过从西北师范大学官网和其他网页获得的信息整理成各种统计图,从而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组员分工王茹:调查问卷设计;从西北师范大学官网查询所需基本信息,并以统计图的形式对所获取的部分需要简化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王世妹:调查问卷设计;从网络查询所需的其他信息,并以统计图的形式对所获取的部分需要简化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王艺瑾、陶心远:调查问卷设计;西北师范大学的调查问卷发放;田磊、孙佐伟:调查问卷设计;兰州交通大学的调查问卷发放帖晓琴、王一男:调查问卷设计,甘肃政法学院的调查问卷发放;索雯婧:调查问卷设计:对调查问卷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孙志敏:调查问卷设计;组内成员工作的协调;司玉鹏、王秀霞、王月梅: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论文的撰写。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浅析西北师范大学王月梅摘要:自我国高考扩招以来,本科生数量不断增加,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慢慢向大众教育转化,本科生的就业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西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西北师大)作为甘肃省唯一一所师范类高校,其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省内几所工科院校相比,略显尴尬。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取向的转变,使得越来越多的西北师大本科毕业生对于工作岗位的要求不断提高,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荒”。另一方面,西北师大每年招收新生质量的改变,使得人才培养的方式也与以前有较大差别,从而致使所输送的人才质量也发生了变化。西北师大也曾培养了像李宝堂、张学忠、朱庆之等在内的一批较为优秀的校友,他们也是现今西北师大本科生为学治世的灯塔和风向标。关键词: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校友就业率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上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国企改革开始大规模推行,部分经营不善的国企纷纷倒闭,并开始了人才招聘和培养的精简化,从而导致了国企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规模接收毕业大学生,大学生的“就业难”形势此时已经开始萌发。到了1996年,国家开始实施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至1998年,大学生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毕业大学生自主择业,此时大学毕业生就业虽没有了以前那种“铁饭碗”的自信,但由于当时人才的缺乏,就业问题还远没有现在如此突出。同年11月份,我国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他在文中阐述了五点扩招的理由,之后该建议被中央采纳,中央很快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了一轮步伐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轰轰烈烈的十年扩招。大学生数量从此时开始飞速上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大学生就业荒从此时已经开始。到了2006年国家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切实020040060080010001998年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录取人数(万人)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国家此时已经注意到大学毕业生质量远不如以前,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包括就业在内的问题。2007年,我国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一次发言中公开表态:高等教育仍将继续扩招,但是幅度将大大放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完全被暴露出来了。到了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599万,增长幅度仅仅为上年的5%,同时,教育部也开始对扩招进行反思,并且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高校扩招太过急促。此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极其严峻,同时也标志着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华丽转身”。上图是自1998到2012年的全国大学生录取人数的统计图。随着我国大学扩招的不断深入,大学数量不断增加,本科毕业人数人也逐年增加,这进一步加大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西北师大作为甘肃省唯一一所师范类高校,同时也是为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如果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算起,已经经历百余年,在甘肃甚至在整个西北地区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但其近年来的就业情况,尤其是学校各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科类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更加值得我们关注。在研究本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全国的平均水平。下图是本科各门类毕业生的就业率比较,其中各学科门类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该门类下所有被统计高校相关专业的就业率的直接平均值,其数据来源是各个高校公开发布的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采集时间截止到2015年3月31日。从图中不难看出,就业率高于平均值的学科,大多集中在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经济学,而西北师大的大多数比较具有历史积淀的专业,大多属于就业率低于平均就业率的一些学科门类,诸如教育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大多是西北师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专业。从我省多所高校近年就业率的排名来看,自2013年以来,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理工大学凭借着其强大的工科优势,每年对于第一的角逐最为激烈,兰州大学则依附其211、985名校雄厚的教学资源,每年全省第三的地位无法撼动,紧随其后的,便是兰石化,甘肃中医药大学(原甘肃中医学院)以及西北师大,兰州财经大学(原兰州商学院)。而要从毕业生质量来看,兰州大学是当之无愧的龙头,其次便是兰州交通大学等,兰州理工大学,西北师大,以及甘肃农业大学和甘肃中医药大学和兰州财经大学等。而在2010年以前,师范类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一直被认为是“铁饭碗”式的就业。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西北师大本科毕业生近年来就业率发生的这一系列变化?本小组成员通过对西北师大逐年各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以及与西北师大学长和校友的沟通,得出了以下两点结论。一方面,是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取向的转变。根据本小组问卷调查的结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不断成熟,人们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尤其本科毕业生的择业观不断更新,就业渠道不断增加,因此其对于自身的期望值也不断提升,这也就使本科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要求不断提升,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更多考虑的是自身价值的实现率,以及所选职业与自身本科专业的契合程度。这与以前那种“我是社会主义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择业观有本质的区别。西北师大的专业大多以师范类为主,就业大多也以教师为主,教师这一职业,尤其是本科毕业生所从事的教师职业,在目前的大多数职业中,属于较为辛苦的一类职业,而且往往升职空间相对较小,回报率较低。而师范类的本科毕业生,尤其是西北师大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地点大多是甘肃省内一些地市级学校,诸如甘谷、武山,成县,徽县等地区的初高中,有些甚至是山区小学。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都没有多少生活经历,而其就业条件相对于一二线城市较为艰苦,因此,有一部分毕业生受不了理想就业模式与现实就业条件的落差,一部分选择返校继续攻读研究生,也有一部分选择自主创业,还有一少部分直接选择回家待业,这部分人,大多会选择考公务员或者村官留在地方行政单位,为自己家乡的建设或多或少做一些贡献。所以,最终留在教师这一岗位上继续奋斗,并保持着一份工作激情的,实际上已经为数不多。但是近年来,国家政策慢慢向教育倾斜,教师的待遇也较以往有所改观,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这方面的因素对西北师大毕业生就业率的影响会逐步减弱。另一方面,是西北师大每年招收新生质量的变化。下图是根据西北师大官网相关的数据制成的近年来西北师大录取分数线统计图,分数线均为当年的平均分数。由下图,不难看出,近年来,西北师大招生的平均分数与当年的一本录取线差距并不明显。不像省内其他兄弟学校,凭借着各自学校的优势专业,录取分数420440460480500520540560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理科文科线高于一本线近20—30分。这也是导致西北师大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发生改变的另一重要原因。西北师大虽然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所分专业相对丰富,但是专业优势不突出,几乎没有相对压轴的专业,或者说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专业。这一方面,像兰州大学有物理系,兰州理工大学有焊接专业,兰州交通大学有土木工程,兰州财经大学有会计专业,等等。这些学校都具有各自相对突出的优势专业,其学校凭借这些比较“强悍”的专业,或多或少会提升其综合竞争力,也可以在很多方面令其招收比较优秀的生源,进而培养出一批具有本校特色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所以,西北师大本校专业偏重的配置,影响了本校招收生源的质量,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质量,从而导致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同时,这方面的原因也是影响西北师大本科阶段人才的培养,以及所培养人才质量的因素之一。专业偏重的配置以及招生质量几乎是制约每一所普通高校发展和进步的瓶颈,因此,要想减弱这方面因素对西北师大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远非一朝一夕所能及,需要西北师大全体教职工,各界知名校友,以及在读和准备报考西北师大的莘莘学子不懈拼搏,努力加强我校学风建设,提升我校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承能力,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能力,增强我校综合实力,为把我校建成一流的现代化大学而奋斗不止。跟其他高校一样,西北师大也曾培养出一批较为优秀的校友,比如像朱庆之先生,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李宝堂先生,现甘肃日报社长,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张学忠先生,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宋圭武先生,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和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和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曹建华先生,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宣部文艺界优秀专家,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副会长。这些校友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西北师大曾经的人才培养能力,以及输送人才的质量。他们也是现今西北师大本科生为学治世的灯塔和风向标,但就目前而言,西北师大的本科生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工作岗位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实现其自身价值争取更多的早期条件,还需注意一下几点:第一,努力学习自身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一个稳固的支撑点,在日益多变纷繁的时代中做到“进可攻,退可守”。除了一小部分选择自主创业和跨专业考研的同学,专业知识对于大多数选择就业的西北师大本科毕业生来说,都是立足之本,发展之基。因此,不管从事何种职业,专业知识的学习都不可以松懈。第二,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发展多方向兴趣,增强专业外知识的学习,尽可能增强自身实力。当代社会需要的不再是以前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单一技术型人才,而是复合式人才,即所谓的“多面手”。对于择业和就业来说,如果专业知识是支撑点,那么专业外知识的累积量和熟练程度,则是支撑点周围的“软着陆点”。第三,保证一定量的实际实践经验。毛泽东同志一直强调“精通的目的在于运用”,邓小平同志也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对所学的知
本文标题:西北师范大学就业情况浅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32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