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四章注意(生理).
第四章注意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由于感觉器官容量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的对象,而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舍弃另一些对象。•集中性: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1、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又叫无意注意。2、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又叫有意注意3、随意后注意:经多次训练形成自动化动作,由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也叫有意后注意巴林特氏综合征•巴林特氏综合征(Balint`ssyndrome)–双侧性顶-枕病变的一组症候群–凝视麻痹,即患者的眼球不能随意运动,不能估计树立在他面前的各不关联的两个目标的距离,每次仅能看1个目标。还有视性共济失调与注意力障碍等。–即,患者在每一时刻只能知觉到可供知觉的物理中的一个或一小部分,而且会对知觉到的物体进行错误的空间定位。鸡尾酒会效应•指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因为这现象常见于酒会上,故得名为鸡尾酒效应。第一节、非随意注意第二节、选择注意第三节、注意的保持与调节第四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一、非随意注意与朝向反射•背景:巴甫洛夫的助手使狗形成对声音的食物性条件反射,他被邀请去参观,他在时实验就不成功。•注意产生的方式–朝向反射: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将感官朝向刺激物,试图探明它“是什么”的反射。•朝向反射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注意的中枢过程–注意产生的中枢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负诱导:指皮层某一区域的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该区域邻近部位或同一区域的抑制过程。(朝向反射产生)主动性内抑制过程–消退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朝向反射引起的生理反应:朝向刺激物,正在进行的活动受到抑制,肌肉活动和肌肉弹性上升,出现皮层失同步的觉醒模式,心率变慢,四肢血管收缩,头部血管舒张,出现皮肤电反应,呼吸短暂停止,然后变成深呼吸,瞳孔扩散等。•朝向反射的生理变化对于各种新异性刺激的性质都是非特异性的,与适应反应和防御反应不同。朝向反射的生理心理学意义?•皮肤电反应是朝向反应最稳定的重要生理指标。–非随意性–敏感性•眼动和皮肤电在朝向反应中的变化规律和机能意义不完全相同。•朝向反射,外周生理变化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有不同的规律和机能意义。•事件电位研究中的经典实验范式“怪球范式”和动物损毁实验都表明:–小概率事件在额叶引发的高幅值P3a波是其新异性引发朝向反射有用的脑中枢生理指标。•额叶与颞、顶联合皮层参与式P3a波产生的必要前提,且没有感觉通道的特异性。•索科洛夫发现,朝向反应最显著特点是它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是这种反应的生理基础。•这种机制发生在对刺激信息反应的传出神经元中,在这里将感觉神经元传入的信息模式和中间神经元保存的以前刺激痕迹的模式加以匹配,如果两个模式完全匹配,传出神经元不再发生反应。两种模式不匹配就会导致传出神经元从不反应状态转变为反应状态。二、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第一节、非随意注意第二节、选择注意第三节、注意的保持与调节第四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的选择发生在何时?–大量外界刺激信息感知过程的早期–产生明确知觉,对刺激给出反应的选择一、选择注意的选择时程(一)早选择模型•(从感知信息的传入环节,寻求注意的脑机制)•听觉、视觉的平均诱发电位的潜伏期说明注意选择发生在知觉传递早期。•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在随意注意和非随意注意的两个机能系统中,丘脑网状核起着闸门作用,调节选择性注意机制(1)额叶-内侧丘脑系统使丘脑网状核兴奋性增加,是随意注意的基础(2)中脑网状结构使丘脑网状核兴奋性减低,是非随意注意的基础。(二)晚选择模型•(从注意的运动效应环节寻求选择注意的证据)•前运动中枢理论与眼动有关的前运动中枢(上丘、7区和8区),进食与咬食有关的6区,与选择性注意有关。注意是前运动中枢的选择性反应,其反应的增强效应是选择注意的基础。•(一)特征整合理论将注意分为两阶段:前注意阶段和选择注意阶段•(二)注意约定理论•(三)循环信息流二、选择注意、知觉与记忆第一节、非随意注意第二节、选择注意第三节、注意的保持与调节第四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伴随性负电位(CNV):–注意保持的脑机制研究经典实验范式–由两个刺激组成(S1,S2)–CNV负向波起源于前额叶皮层•鲍斯诺在1995年将注意的脑机制概括为三个功能网络:–定向网络–执行网络–警觉网络•对猴脑细胞电活动及脑损伤病人的研究表明:–后顶叶皮层、上丘和丘脑枕核参与感觉刺激与空间位置的定向功能。一、定向网络•现实选择注意的执行,包括:①对目标和靶子搜索和觉察②对干扰项的忽视③错误检测处理④无效提示线索引起的冲突和反应抑制等进行调控•主要脑结构:中额叶皮层、基底神经节二、执行网络•现实注意保持和持久维持的调节功能•能维持注意所需的高唤醒和警觉状态脑结构:–中脑蓝斑的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活动–大脑皮层右顶叶与右前额叶三、警觉网络第一节、非随意注意第二节、选择注意第三节、注意的保持与调节第四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WhatisADHD?•主要表现: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注意力不能集中、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起病于学前,呈慢性过程。不仅影响儿童的学校、家庭和校外生活,而且会导致儿童持久的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和低的自尊心。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有相当一部分儿童会持续终生。ADHD流行病学•发病率:中国3-13%广州地区12%美国5-20%英国不到1%•不同文化背景对诊断有较大影响男孩>女孩4~9:1•症状基本在学前出现,但在九岁最为突出。病因:•注意缺陷的病因至今不明•生理•心理•社会一、遗传因素•1971年外国学者认为40%ADHD儿童的父母、同胞和亲属也患同症。•ADHD家系中发病的危险远高于正常家系,且男>女。其一级亲属中父亲伴反社会行为或酒依赖、母亲有癔病、情绪冲动和焦虑明显高于正常•遗传率:0.55~0.92%单卵双生子同病率51%双卵双生子同病率33%二、额叶定向控制分析能力缺陷”学说•发现ADHD儿童用利他林后,基底节和中脑的血流增加,但使前部血流降低,特别是脑皮层的运动区,因前额叶和皮层运动区的功能对维持注意、控制冲动、调节攻击和运动活动是十分重要的。•事件相关电位:ADHD脑功能异常主要发生在外侧前额叶、背侧前扣带回、尾状核和壳核•PET:大脑皮质启动区和上部前额区葡萄糖代谢低下(控制活动、注意)三、环境因素•食物过敏会引起儿童的多动和注意力障碍。•食物添加剂和水杨酸盐类会引起儿童过度活动、冲动和学习问题。•环境污染(铅中毒)四、神经生化因素神经递质•多巴胺β羟化酶(DBH)不足•去甲肾上腺素(NE)与五羟色胺(5-HT)5-HT>NE高度警觉和攻击行为5-HT<NE镇静五、心理社会因素家庭和社会因素:发展与结局有肯定影响双亲责任角色不当和养育方式失误:1.早期母爱剥夺育婴院养育2.早期情感剥夺3.控制行为模仿习得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师的缺乏理解方式粗暴未必是本质病因,但可为发病诱因ADHD诊断标准•到目前为止,尚无明确的病理变化作为诊断依据,所以目前仍主要是以患儿的家长和老师提供的病史、临床表现特征、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检查为依据。•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症状标准:1.注意障碍(8项中至少4项)2.多动(8项中至少4项)注意障碍(至少4项)1.学习时容易分心,听见任何外界声音都去探望2.上课很不专心听讲,常东张西望或发呆3.做作业拖拉,边做边玩,作业又脏又乱,常少做或做错4.不注意细节,做作业或其他活动常出现粗心大意5.丢失或特别不爱惜东西(如常把衣服、书本等弄得很脏乱)6.难以始终遵守指令完成家庭作业或家务劳动等7.与他人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8.日常生活中常常丢三落四多动(至少4项)1.需要静坐的场合难于静坐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2.上课时常有小动作,或玩东西,或与同学讲话3.话多,好插嘴,别人问话未完就抢着回答4.十分喧闹,不能安静的玩耍5.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如游戏时抢着上场,不能等待6.干扰他人的活动7.好与小朋友打斗,易与同学发生纠纷,不受同伴欢迎8.容易兴奋和冲动,有一些过火的行为9.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登高爬梯,好冒险,易出事故治疗•ADHD的治疗有六项主要治疗方法和几项附加治疗方法,联合治疗较单独治疗效果好。精神振奋药:哌甲脂(利他林)•哌甲酯是最常用的精神振奋药,易吸收,血药浓度低,作用部位于大脑皮质,加强皮质兴奋过程,并使抑制过程易于控制,调节多巴胺能和肾上腺能神经。药物对大约70%~80%的ADHD儿童有效。疗效好起效快,在服药的当天就可以见到儿童注意力的改善。非精神振奋药匹莫林优点:每天一次,副作用较轻,排泄较慢,为证实诱发癫痫,不属于管理药物缺点:肝毒性明显,但停药即可恢复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α受体拮抗剂:可乐定认知行为治疗1.行为疗法:–靶行为–奖励–暂时隔离法–家庭、儿童门诊和学校三方面结合–研究证明药物结合行为矫治比单独用药效果显著2.认知训练3.父母和教师咨询:小型家长学习班4.等成人多动症标准•症状标准(8项中符合4项以上)1.从儿童期持续存在的活动性多动2.从儿童期持续存在的注意缺陷3.情绪不稳定4.不能完成工作5.发脾气6.人际关系受损或不能与人长久相处7.冲动8.对刺激缺乏耐受性•排除标准:排除精神分裂、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抑郁症、分裂型或边缘型人格障碍预后•儿童多动症的预后是较乐观的,但如不治疗,到成人时,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会成为以下几种情况:(1)多动症的残留症状;(2)反社会的人格障碍;(3)酒精依赖;(4)癔病,焦虑和一些类精神分裂症。
本文标题:第四章注意(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34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