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人教版必修三
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小丑鱼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这些鱼可以使海葵避免被其他鱼类食用,而海葵有刺细胞的触手,可使小丑鱼免于被掠食,而小丑鱼本身则会分泌一种粘液在身体表面,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种内互助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答案】D【解析】小丑鱼能够帮助海葵避免被捕食,同时海葵能够帮助小丑鱼免于被掠食,二者表现为互利共生关系。2.某一区域M、N两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种群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若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D.M、N的数量将呈现“J”型增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中,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B选项中,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D选项中,M、N两个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呈现“S”型曲线。C选项中,d<b时,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增多,竞争会加强。考点:种间关系。点评:本题设计较为巧妙,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基本知识必须扎实。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次生演替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慢D.火灾过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A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弃耕后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和火灾过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故B正确,D错误。由于初生演替没有土壤dbMN摄取食物的种类摄取食物的数量条件,因此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慢,C正确。故本题选D。考点:群落演替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4.下列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表示衰退型种群的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图示可知:A为增长型,B为稳定性,D为衰退型。答案选D。考点:本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意在考查用图表等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5.下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图中曲线的标号与下列各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①种群数量最大的点②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③能够获得最大日捕获量的点④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捕获后种群数量应该在图中的哪一点①②③④AbacdBdbbaCdbdbDcadc【答案】C【解析】①种群数量最大的点,即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K值)时,应该是图中的d点;②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应该是图中的b点;③种群密度最大时,才能够获得最大日捕获量,应该是图中的d点;④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是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的点,即图中的b点。故选C6.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D.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群落演替的原因:(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3、初生演替是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则经历时间漫长。故选B。考点:群落演替。点评:本题相对简单,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的过关,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7.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调查日期6月10日6月15日6月20日6月25日6月30日7月5日7月10日7月15日7月20日棉蚜数量(只/株)0.424.7941.58261.731181.941976.962175.632171.462173.2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竞争B.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抗药基因频率增大C.调查棉蚜种群数量不能用样方法D.在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答案】BD【解析】略8.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标记不易过分醒目,且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重捕的概率应相等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一般采用样方法,A错误;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故B错误;用标志重捕法时,标记不能过分醒目,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的重捕概率应该相等,C正确;农作物上的蚜虫、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9.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统计有误的是()【答案】D【解析】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该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条边上的植物个体数。10.下列有关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B.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D.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在演替过程中,先出现植物后出现动物,因此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故A正确;动物的垂直结构取决于食物和栖息地,故B正确;群落的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故C正确;根据题意可知,同等强度的干扰,说明该生态系统没有遭到破坏,由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比沙漠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因此抗干扰的能力强,故D错。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1.经调查,某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共有三个营养级的生物,分别用X、Y、Z表示第一、二、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变化成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Y、Z可以称之为群落B.变化前后该群落的丰富度没有发生变化C.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D.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没有选择性的结果【答案】B【解析】食物链是由生产者与消费者两部分构成的,不包括分解者,而群落指某一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落的丰富度是指种群数目的多少,所以变化前后种群的数目没有发生变化;生产者中(每一营养级从左到右的柱条依次标记为1,2,3,4,5)X1和X3基本没有变化,X2明显减少,说明它们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X2的减少很可能是下一营养级的某种生物大量捕食的结果;对于第三营养级Z来说,Z1不变Z2增加,说明对捕食对象有明显的选择性,否则它们的变化幅度应基本相同。故选B12.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变化如下表: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年份(年)1920192519301935194019451950数量(百只)130200398990135012901190A.1925年~1930年B.1930年~1935年C.1940年~1945年D.1945年~1950年【答案】B【解析】本题要求考生有较好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整合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力要求较高。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即种群增长“S”型曲线特点。由表可知,种群的K值在1350左右,种群在种群数量达到1/2K值(675)时增长率最大,即种群变化率最大,这个值介于398~990之间,此时期为1930年~1935年。13.(多选)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答案】ABD【解析】1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下列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是()A.捕食关系B.竞争关系C.种内斗争D.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非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A、B、C三项都与种群密度相关,只有D项符合题意。15.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a、b两种群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a的竞争力强,b的竞争力弱,所以A错误;a与b是竞争关系,且竞争程度从图像分析是由弱到强,所以B错误;a种群从图像分析为“S”型增长,其增长过程中受道本身密度制约而最终达到K值后,处于动态平衡,所以C正确;b种群从图像分析,开始是“J”型增长,后受到a种群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最终灭绝,所以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及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分析图像的能力。二、综合题16.“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的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补捕32321418重捕3641818(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答案】(1)N=Mn/m(2)144高(3)8/9(或32/36)(4)2.5∶1【解析】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M/N=m/n,因此N=Mn/m。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14+18)/(18+18)=32/36=8/9。由于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则1hm2有360个洞,洞口数/田鼠数=360÷144=2.5∶1。17.甲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
本文标题: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人教版必修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36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