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综合.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针灸----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京剧——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国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一)传统文化的含义:1、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2、保留在现实生活中3、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中秋的月饼里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思乡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美如昔?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弯浅浅的海水,诉说着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传统习俗的继承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重阳登高敬老端午悼念屈原———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总是在潜移默化感染和熏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二)传统文化的继承1、传统习俗的继承(1)含义:(2)作用:(3)地位: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北京四合院布达拉宫故宫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并由此而得名。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四合院内外宅按“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正房是全院中最高、面积最大的房屋,以基台柱石增加其高度,以使中心突出,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借以体现人伦关系。陕北内蒙古山西平遥古城明清楼台义乌黄山八面厅东阳卢宅金华建筑苏州园林客家围拢屋徽派建筑福建江南中国长城潮汕民居传统建筑的继承2、传统建筑的继承:(1)含义:(2)作用:(3)地位:凝固的艺术以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落水流花春去也变脸京剧脸谱古典文学传统艺术婺剧源于明朝中叶,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婺剧剧目丰富,传统深厚,特色浓郁,影响深广,有徽戏“活化石”之称。婺剧是徽剧早在徽班进京前向南流入的一支,是中国戏曲舞台保留徽戏剧目与资料最多、最完整的剧种之一。它拥有800多个大小剧目,3000余首曲牌。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就曾这样赞过婺剧:“京剧的前身是徽剧,京剧要寻找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中去找”。婺剧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一方面对演出传统剧目进行推陈出新,逐个进行整理,另一方面对传统艺术进行挖掘抢救,纪录出版了《婺剧传统剧目汇编》、《婺剧音乐、徽戏部分》使大部分传统剧目和唱腔曲牌得以保存。婺剧艺术传统文艺的继承3、传统文艺的继承(1)含义:(2)作用:(3)地位: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说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比较系统地描述大同社会的是2500多年前春秋末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礼远》是这样描述大同世界的社会景象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孙中山说:“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照这样的说法,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孙中山认为,人类进化之最终目的也是在实现大同主义。“人类进化之目的为何?那孔子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要使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营,幼者有所教”。并说:“倘进化前途无所障碍,只有进而无退,则世界大同,可指日而待”。中国的传统思想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毛泽东的话表明了对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等传统思想继承的重要性。这些思想经过几千年发展,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有重大影响。毛泽东说,大同就是“经过人民共和国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达到阶级的和世界的大同”。在这里他赋予了“大同”更新的内涵。一是表明大同理想是个分阶段才能完成的理想,主要经过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三个阶段;二是表明这种大同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富裕,财富上的拥有,而且也是阶级的消灭。只有消灭了阶级,人与人之间才会没有等级上的差别,才能实现地位上的平等。三是表明大同不仅仅是一国的大同,而是全世界的大同。4、传统思想的继承(1)含义:(2)作用:(3)地位:传统思想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艺术传统思想含义影响地位例子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有宫廷、民用、宗教、桥梁、园林、城市建筑等,如北京菊儿胡同京剧、武术、诗赋、散文、书法等“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会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中国的传统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的传统习俗:红色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表达着旺盛的生命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它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经过不同的时代仍然会保留着原有的基本特征,其核心内容没变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通过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去掉其思想中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三)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特点)山东孔庙台北孔庙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延续性、时代性)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我国古代的“忠孝”思想在历史上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孝道:“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不可全盘肯定或否定,要一分为二地看待。(2)看到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一面,但认为传统文化都是财富是不科学的。认为传统文化中有保守的因素,有不合理的因素是正确的,但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则是不科学的(3)在历史上,我国古代的“忠孝”思想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家庭和谐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一味强调“忠孝”,使人们往往屈从于独断的权威或传统的家庭礼教,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形成了国家生活或家庭关系中的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顺应时代变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四)传统文化的作用——促进或阻碍清明节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近年来,清明节的兴盛,宣扬了中国传统中的孝道伦理;强调了亲人间的感情联系;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促进了社会上人文精神的弘扬。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吟咏清明的小诗,今天读来仍然那么哀怨,那么亲切。可见古往今来,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四海相通,古今相通。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不少海外侨胞、华裔,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这几幅图反映一个什么问题??这符合人们清明祭奠活动的初衷么?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一是重家祭轻公祭。家祭体现着亲情,自然无可厚非。可我们在重视家祭的同时,对历史上志士仁人的公祭却越来越趋向冷清。二是重传统轻创新。各地最传统、最典型的祭祀风俗都是以烧纸为主。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虽然祭祀风俗总被掺杂进新的内容,但堪称文明创新的却鲜见寡闻。三是重物质轻精神。逝者长已矣,来者犹可追!祭祀的本质在于精神。存在的问题结合这两幅图谈谈你的看法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但仍然必须不断创新;惟有在内容和形式上
本文标题: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综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47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