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西方经济学者对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否定的分析
【原文出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205【原刊页号】21~29【分类号】F11【分类名】理论经济学【复印期号】200301【标题】西方经济学者对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否定的分析【作者】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劳动价值理论研究课题组”【作者简介】白暴力(1954-),西安市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北京,100875。李翠玲(1962-),山西省人,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研究员,北京,100101。杨云霞(1972-),山西省人,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讲师。西安,710072。【内容提要】本文将现代西方经济学者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归结为从外部否定和从内部否定两个类型,分析了边际生产力理论、价值转形问题、“价值概念多余论”、有固定资本时价值量的计算、联合产品价值量的计算等五个主要观点,证明现代西方经济学者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是不能成立的。【摘要题】劳动价值论【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否定/外部/内部【正文】[中图分类号]F0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470(2002)05-0021-09目前,现代西方经济学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可分为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是从外部否定,主要理论是:均衡价格理论和边际生产力理论;第二方面是从内部否定,主要观点是:价值转形问题、多余论、有固定资本时价值量的计算和联合产品价值量的计算。本文,将分析现代西方经济学者对劳动价值理论否定的主要论点,证明这些否定是不能成立的。一、边际生产力理论分析:价值源泉问题首先,分析西方经济学家从外部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西方经济学家也承认均衡价格理论只是一个价格理论,构不成真正的价值理论,所以这里就不专门讨论了。下面分析边际生产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是价值的三个源泉,从而否定“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这个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命题。(一)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内容1.第一个内容:要素创造的价值是其边际产品值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建立在所谓的“新古典生产函数”之上的。其定义生产函数为投入与产出的技术关系,因而,投入与产出都是用物理量度量的。新古典生产函数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是三大生产要素,因此,将这三大要素作为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边际生产力理论将产出对劳动的一阶偏导数称为劳动的边际产品,将产出对资本的一阶偏导数称为资本的边际产品。其认为,要素的边际产品就是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将要素的边际产品与产品价格的乘积称为边际产品值,并认为要素的边际产品值就是要素创造的价值,即资本的边际产品值是资本创造的价值,劳动的边际产品值是劳动创造的价值。2.第二个内容:根据最大利润条件:报酬等于边际产品值即贡献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利润等于收益减生产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润函数。在利润函数的基础上,证明: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要素的价格等于其边际产品值,而边际产品值又被称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因此,生产要素的价格等于其边际生产力;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等于要素数量与其边际生产力的乘积,而要素数量与其边际生产力的乘积又被看作是生产要素的贡献,因此,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等于生产要素的贡献。3.第三个内容:根据尤拉定律,总计相等,没有剩余边际生产力理论证明:假定生产函数是一次齐次的(固定规模收益的),要素的边际产品值总和等于要素的收入总和,等于产品的价值;即:产品的价值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恰好分配完毕,没有剩余。(三)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内在逻辑困难然而,对应于边际生产力理论的三个内容,其存在着下列三方面的内在逻辑困难。1.第一个内容的内在逻辑困难:资本的度量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存在性问题边际生产力理论第一个内容的前提是新古典生产函数。对新古典生产函数,新剑桥学派提出了以下责难: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生产函数是投入与产出的技术关系,也就是一种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因此,投入与产出都应用物理单位来计量。但是,产出q和劳动投入L都有自己的物理量单位,而资本却无法用一个物理单位来计量。因为,按照新古典学派的定义,资本是被生产出来的生产因素,而这些生产因素的种类又是无穷多的,例如,厂房、车床、刀具、润滑油……等等。这多种多样的生产因素是无法用一个单一的物理单位来计量的。而如果资本无法用一个单位来计量,那么,新古典生产函数就不能成立。(注:参见:琼·罗宾逊.《经济学论文集》[M].商务印书馆,1984,85.A.Asimakopuios.Micro-Economics[M].OxfordUniversityPress,1978,168.)如果新古典生产函数不能成立,那么,资本的边际产品就无法存在,边际生产力理论的第一个内容就不能成立。2.第二个内容的内在逻辑困难:成本函数的成立性问题边际生产力理论的第二个内容:要素价格等于其边际产品值这个结论,是由对厂商的利润函数求极大值而得出的,而这个利润函数又是在新古典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方面,我们已经详细地论证了,将资本作为投入的新古典生产函数本身就是不能成立的。因此,作为边际生产力理论第二个内容的第一个前提本身就是虚假的,不能成立的。另一方面,作为边际生产力理论的第二个内容的第二个前提的成本方程本身也是虚假的,不能成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成本方程第一项中的劳动L是个实物量,w是工资率即劳动的价格。那么,第二项中的资本也应该是实物量,而且在生产函数中资本也应该是实物量。然而,在新古典生产函数中,资本是无法用实物量度量的。这里,我们退一步,假定资本能够用实物量度量。那么,r就应该是资本这个实物量的购买价格。但是,在成本方程中,r却是利息率(正常利润率)。一个实物量怎么能去乘利息率呢?相乘的结果是什么呢?这是无法回答的,因为一个实物量根本不能去乘利息率。为了使成本方程完善,还可以再退一步:假定资本量C是用货币度量的。如果假定资本量C是用货币度量的,那么,rC等于利息(正常利润)。但是,问题是:成本为什么不是这个货币量本身,而要这个货币量的利息(正常利润)呢?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回答是:厂商借入这个货币量使用,要支付的是利息(正常利润)。然而,第一,边际生产力理论忘记了,厂商除了需支付这个利息(正常利润)外,在生产中其资本量还会损耗,如果厂商的收入或产品不能补偿这个损耗,厂商的生产过程就不能继续下去。第二,如果,厂商可以用借入的货币量购买生产资料,而只以利息(正常利润)作为成本的话,那么,它也可以用借入的货币量购买劳动,而只以利息(正常利润)作为成本。如果是这样,那么,L就应该也是货币量,而不是物理量,而且,与其相乘的不应该是w,而应该是r,成本就成为r(L+C),这是总正常利润量(利息量)。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成本等于利润。任何正常的人都可以看出这是完全错误的。根据上述对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成本函数的分析,可见,这个成本方程本身就是虚假的,不能成立的。既然,成本方程是虚假的,不能成立的,那么,由此得到的边际生产力理论的第二个内容:“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的值,正常利润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品的值”也就是虚假的、不能成立的。3.第三个内容的内在逻辑困难:“没有剩余”的一般条件与最大利润二阶条件存在性问题下面,退一步,假定以资本作为变量的新古典生产函数是存在的。然而,即使在这个假定条件下,边际生产力理论第三个内容自身在逻辑上也是不能成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第三个内容的假定前提是生产函数为一次齐次的。对于这个假定,一些经济学家已经提出批评:在一般条件下,生产函数并一次非齐次的,一次齐次生产函数只是生产函数的特例;如果生产函数不是一次齐次的,那么,边际生产力理论的第三个内容就不能成立;因此,在一般条件下,边际生产力理论的第三个内容是不能成立的。(注:参见:白暴力、弓亦辛.《微观经济学》[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157.)再退一步,假定生产函数是一次齐次的,那么,可以证明:作为边际生产力理论第二个内容前提的厂商最大利润二阶条件不能被满足,因而边际生产力理论本身在逻辑上是不完善的,因而是不能成立的。(注:参见:M.HendersonandE.Quandt.MicroeconomicTheory[M],ThirdEdition,McGrowHillBookCo.1980,P109.)总之,边际生产力理论,由于自身的三个理论困难,而难于成立,因此,其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是不能成立的。二、价值转形问题分析(一)马克思的论述与问题的提出1.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理论的论述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论述了,由于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按资本量平均分配,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为了简单明了地说明(不是论证)上述理论,马克思使用了一个简单的数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第25卷,第174~176页.)对这个数例做了说明之后,马克思补充指出:第一,在数例中,成本价格是以构成成本的各商品的价值计量的,但是在精确地计算中,成本价格应该以这些商品的生产价格计量;第二,如果以构成成本的各商品的价值计量成本价格,那么,各项计算结果总会有一定的误差,所以上述数例实际上是存在误差的;第三,但是,这些误差,不会影响已经论述的基本的规律,所以在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基本规律为目的的《资本论》中,没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第25卷,第185页.)2.“价值转形问题”的提出和争论正是这个问题,近百年来,在世界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热烈的争论。这就是所谓“价值转形问题”讨论。在价值转形问题的讨论中,形成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认为“总价值=总生产价格,总利润=总剩余价值”这两个等式无法同时成立,属于第一种情况的有:鲍特凯维兹(L.Von.Bortkiewicz),斯威齐(P.M.Sweezy),温特尼茨(I.Wi.ntornitz)和米克(R.L.Meek)等。第二种,认为这两个等式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同时成立,属于第二种情况的有塞顿(F.Seton)和森岛通夫(M.Morishi.ma)等。第三种,则企图利用“价值转形问题”来否定马克思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理论,从而否定劳动价值学说;属于第三种的有斯蒂德曼(IanSteedman)和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等。(二)作为解决问题前提的三个基本观点1.第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平均利润是“总剩余价值……均衡分配时归于总资本的每一个相应部分的剩余价值”(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第25卷,177页.)可见,平均利润(率)是社会总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生产价格是社会总价值的分配形式;换言之,剩余价值是(平均)利润的实体,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实体(注:“尽管在这种形式变换中,实体——价值量——可能在不正常的场合亏损或增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第23卷,127页.)。2.第二个基本观点社会总剩余价值量按平均利润率分配,社会总价值量以生产价格形式分配并不一定能分得尽。在分不尽的情况中,总平均利润只能近似地等于总剩余价值,总生产价格只能近似地等于总价值量。(注:《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人民出版社,第579页.)我们将总剩余价值与总平均利润之间的差额、总价值与总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称为“平分余量”。3.第三个基本观点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规律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始终只是以一种极错综复杂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从不断波动中得出的,但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情况来发生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第25卷,人民出版社,第181页.)因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各部门的利润并不绝对等于生产价格,有的会高些,有的会低些。平分余量会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分到某些部门,构成这些部门实际利润和实际(生产)价格的一部分,因而也构成实际社会总利润和实际总(生产)价格的一部分。所以,最终仍然有实际社会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实际社会总(生产)价格等于总价值。(三)价值转形问题的解:“马克思转形理论”量的完善性
本文标题:西方经济学者对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否定的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5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