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教案
1解放战争乐平中学:程琴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两大方面的要求:(一)关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要求掌握:1.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作战的基本任务和部分任务。2.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标志、概况及其意义。(二)关于战略决战,要求掌握:1.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2.简要了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时间、作战部队和指挥员以及每一战所取得的成果。3.三大战役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原因。二、过程与方法1.本课第一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阅读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分析、理解《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并与近代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所实施的土地政策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历史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分析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反攻阶段选择主攻方向的原因及具体的反攻步骤,培养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阶段性、全面性的能力。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学生认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而1947年土地改革总路线的制定,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2.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认识:人民解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陆确立领导地位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而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胜利是整个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则奠定了解放战争最终胜利的基础。教学重点难点2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难点: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三大战役进程及示意图。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提前布置学生从互联网、课外读物和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搜集有关民主革命时期不同阶级所实施的土地方案,人民解放军举行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等方面的材料。2.教师组织学生将搜集的材料汇总,并指导学生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分类和整理。3.教师将教材中及与教材相关的图表、图片、史料和影视资料制成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和前途?为此,当时在中国最有影响的两大政党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上展开了怎样的斗争?结果如何?学生思考后回答。导课说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反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知其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做到温故而巩固;另一方面,可以以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其学习新知识的情趣,活跃课堂气氛。然后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就是要粉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独裁、内战的方针,争取民主、和平,使中国最终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实现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国家真正独立富强这一光明的前途。而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成功和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及三大战役的胜利则为这一光明前途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书)教师:本目为阅读内容,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师可依据材料及学生搜集掌握的材料层层设问。1.提问:在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为解决土地问题提出了怎样的方案?结果如何?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小结:太平天国运动提出的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虽然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根本上是无法实现的空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构想,体现了对农民阶级的同情,但是,由于平均地权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且中华民国成立后名存实亡,平均地权的构想并未得以真正的实施。32.提问: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土地会议上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在学生思考回答后。(“实现耕者有其田”)教师再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以及解放战争第一年的军事形势,帮助他们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目标的原因和背景。2.提问: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有何变化?其依据是什么?并请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别回答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认识: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然后进一步指出:1947年的土地改革总路线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而党在民主革命不同历史时期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土地政策,体现了党所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且,这种变化中有不变的东西,即坚持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的利益不变,坚持最大限度地发展农村生产力不变。这种变与不变,体现了党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已经能做到把政策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有机的统一起来。这是我党日趋成熟的体现。4.提问:土地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土地改革的内容展开讨论,开阔思路,加深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通过讨论明确:(1)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积极发展生产,为解放战争提供了物质保证。(2)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他们保卫解放区,使后方巩固;他们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成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可靠保证。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板书)复习提问: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的形势如何?教师小结:经过一年的作战,解放区军民先后挫败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歼敌100多万,使国民党在发动内战时所依赖的诸如军队数量多、武器装备精良等优势逐渐丧失。而人民解放军已发展到190多万人,武器装备大大改善,战斗力空前提高。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蓬勃发展,有力地配合着解放区的斗争,成为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国民党反动派已处于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政治包围之中。由此导入新的内容“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关于这目内容,教师可做如下设计: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料,然后提问: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和部分任务各是什么?材料中所说的“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有何本质上的不同?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教师可对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点评。但要以肯定为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小结时要注意两点:其一,需说明:“内线作战”是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4的进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的作战,其目的是收复失地,巩固解放区;“外线作战”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于战略进攻性质的作战,其目的是扩大解放区,把战火引向国统区,加速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其二,要指出:至解放战争第二年,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引导学生依据教材和所搜集的材料归纳如下:(1)必要性:①主动反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财力、物力的消耗;②可以把战火引向国统区,加速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为争取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创造条件。(2)可能性:国民党反动派和人民革命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军队数量、武器装备、后方基础等方面进行比较,以培养其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加深知识的内在联系。)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南线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示意图》,(教师最好能据此制成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增强直观感。)并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设问。(1)1946年夏,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全面内战首先进攻的是哪个解放区?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又在哪里?说明:此问并无难度,学生能轻易回答。教师做如此的设计,一可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利于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活跃课堂气氛;二可加强学生对中原的地理概念的认识,形成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联系的思维习惯,培养大文科素养;三可结合成语“逐鹿中原”,深化学生内在知识联系,培养人文主义素养。(2)提问:中共中央为什么选定中原地区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说明:此为本课的难点知识。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是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学习此知识点,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构建宏观知识结构。同时,认识到中共中央及时抓住有利的时机展开战略反攻,充分体现其善观时变、驾驭全局的政治能力和远见卓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战火的考验中已日趋成熟。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中共中央选择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原因有二:其一、当时国民党军队主力正在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在中原地区的防守力量薄弱,兵力空虚;其二、中原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西扼武汉,东下南京,出击中原可直接威胁敌人统治的中心。(2)把上图拓展为《人民解放军全国性大反攻示意图》,引导学生联系教材及所搜集的资料归纳:①刘邓大军(即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跨越陇海铁路、涉过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太岳兵团,挺进豫陕鄂边区;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自鲁西南出击,进攻豫皖苏地区。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上图,掌握三路大军在江、淮、河、汉之间以倒“品”字形阵势展开的进攻态势,明确大别山根据地的地理位置,认识其对武汉和南京造成的威胁,从而得出三军配合逐鹿中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中原防御体系的结论。其次,教师要解释:“跃进”是刘邓大军依当时战略任务的需要而选择的一种独特的进攻方式,它不是逐城逐地进攻,而是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5的战略纵深地区。②引导学生利用上图,结合教材及所搜集的相关材料进行归纳: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谭震林率华东解放军山东兵团在山东展开攻势,发动胶东战役,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山东的局面;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迫使东北敌军退守长春、沈阳等几个孤立的城市。从而得出结论:这几支军队以内线作战为主,他们不仅收复失地,壮大了根据地,而且还极大地牵制了敌军主力,支援了外线作战部队的进攻;尤其是东北解放军的巨大成功为辽沈战役的展开奠定了基础。教师还可进一步把全国性反攻形势概括为: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四面开花,全面结果。如此,使纷繁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直观易记,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其归纳总结有效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③提问: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重大意义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而引导学生总结: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扭转了全国的战局,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也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近百年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三、战略决战的胜利(板书)1.提问: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决战的条件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小结: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决战的条件可归纳如下:(1)军事力量上:敌我双方的对比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解放军已增长到280万人,武器装备大为改善,兵种增多,军政素质和战略战术水平亦大有提高;国民党军队下降至360万人,且机动作战兵力很少,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蒋介石被迫实行重点防御,尤其对东北地区是撤是守,举棋不定。(2)经济上:解放区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生产发展,后方更加巩固;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狂涨,经济已处于崩溃的边缘。(3)政治上:解放区广大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支持解放战争,共产党组织得到巩固发展,统一战线更加巩固扩大;国民党则因发动反人民的内战,遭到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处境十分孤立,国民党内部也矛盾重重,陷于分崩离析的困境之中。由此可见,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2.引导学生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分组学习、讨论三大战役的过程。此为本课教学过程中的另一难点。三大战投是一次伟大的战略决战,需要贯彻分批歼敌的方针。每一战役看似孤立,但又有着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既要弄清每一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部队及指挥员、特点、战果、意义等
本文标题: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6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