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考研英语 > 计算接考研真题题答案
第一章课后习题答案来源:《货币金融学》学习网时间:2011-12-20编辑:admin点击:1285第十七章课后习题答案来源:《货币金融学》学习网时间:2011-12-26编辑:admin点击:324一、关键词1.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率等变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作用过程及其效果在内的完整宏观调控体系,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履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2.货币政策目标(goalofmonetarypolicy)广义的货币政策目标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狭义的货币政策目标仅指最终目标。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也称为近期中介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所直接影响的变量,操作目标会随工具变量的改变而迅速改变。目前各国中央银行经常采用的操作目标主要有存款准备金和基础货币;操作目标虽然是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的对象,中央银行对它的控制力较强,但距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较远,因此设定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来更好的了解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现在被广泛采用的中间目标主要有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少数国家也采用汇率作为中间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指货币政策制定者所期望达到的最终实施效果,具体包括稳定物价的目标、充分就业的目标、经济增长的目标以及平衡国际收支的目标。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transmissionmechanismofmonetarypolicy)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启动后各种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和运行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从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操作目标、操作目标作用于中间目标,中间目标作用于最终目标的全过程。4.货币政策有效性(efficiencyofmonetarypolicy)货币政策有效性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从定性的角度来考察货币政策有效性。若货币政策能系统地影响真实产出、价格及就业等真实经济变量,则表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反之,则表示货币政策中性,或者说货币政策无效。二是从定量的角度来考察货币政策有效性,即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在承认货币政策有效的基础上,讨论货币政策发挥效力的大小问题,即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问题。三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考察货币政策有效性,即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衡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除了看其发挥效力的大小外,还要看其发挥效力的快慢,这就是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又称货币政策的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制订货币政策到货币政策取得预期效果的时差。5.货币政策独立性(monetarypolicyindependenceorautonomy)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或自主性是指一国中央银行在获得独立于政府的地位后既不受政府干预,更不受外国影响而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从国内层面而言,货币政策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可以独立的、不受政府影响的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从国际层面而言,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不受外国经济金融态势及他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或“外部效应”的冲击和影响而“遗世独立”;一方面是指货币政策的主权性,即一国有权制定与实施适合本国经济金融发展需要的货币政策,这是一国的主权事宜,不容许外国干涉。6.宏观调控(macro-control)宏观调控是政府运用各种政策措施对经济金融运行失衡的动态修正过程,其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由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在调节重点、调节功能和调节效应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既有优点也有不足,所以必须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的搭配,加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二、重要概念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率等变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2.信贷政策信贷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在宏观上所采取的控制信用规模、调节信用结构等控制与调节的政策和措施。从整体上看,货币政策着眼于解决总量问题;而信贷政策着眼于解决结构问题,通过引导信贷投向,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防止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3.利率政策利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调控市场利率以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的方针和各项措施。中央银行调控利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调高或降低基准利率,确定浮动幅度,调节和影响市场利率的一般水平,使其在大体上能反映货币政策目标的要求和资金供应状况;二是通过调整利率结构,促使资金在合理的资金价格体系指导下,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三是通过对利率体制的放松或集中管制,实现利率政策分层调节的作用。4.外汇政策外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调控外汇行市和汇率,实行外汇管制,控制国际资本流动及平衡国际收支的方针与各种措施。外汇政策包括的内容有:控制和调节外汇行市,以稳定汇率;实现外汇管制,以稳定外汇收支并控制资本流动;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以维持国际清偿能力;控制外汇市场的交易,以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定。5.货币政策规则货币政策规则就是基础货币和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如何根据经济行为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一般要求。6.相机抉择相机抉择是指政府或货币当局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应当根据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和不同的经济形势,灵活机动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政策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以达到当时最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7.通货膨胀制即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指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布该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传统的货币政策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不再设立中间目标,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主要依*定期对通货膨胀的预测。政府或中央银行根据预测提前确定本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中长期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在公众的监督下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使通货膨胀的实际值和预测目标相吻合。8.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目标就是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即货币政策制定者所期望达到的最终实施效果,多数国家中央银行通常有如下四大货币政策目标: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9.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运用最多的传统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通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10.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的种类与劳动力需求的种类之间不相吻合而造成的失业。这种不协调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劳动力没有经过市场所需要的那种技术训练;二是劳动力的需求者对部分劳动力供给者有歧视或特殊限制;三是劳动者本人居住的地区缺乏足够的就业就会,而另外一些地区则是劳动力供给不足。11.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短期内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失调而造成的失业,其主要原因有三种:一是由于劳动力的流动性限制造成的失业;二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灵而产生的失业;三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而产生的失业。12.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按照中央银行要求将部分吸收来的存款存于中央银行的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意义在于保证商业银行的支付和清算,之后逐渐演变成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即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13.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时所作的政策规定。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资格条件。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14.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亦称公开市场政策,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直接决定基础货币的变动,从而达到收缩和扩张信用、控制和调节利率与货币供给量目的的行为。15.结构调控经济结构调控是指人们针对经济结构失衡所进行的一系列结构改造与完善工作。这种结构改造和完善由于理顺了经济关系及比例关系,减少了结构性摩擦,缓解了瓶颈制约,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增长。16.信用控制信用控制分为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如规定利率的最高限、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实行规模控制、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等。间接信用控制比较灵活方便,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17.利率渠道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一直受到凯恩斯学派的重视,其主要思想是指货币政策影响经济活动的传导过程是经由利率和有效需求的变动而完成的,尤其是以利率为“跳板”而发挥作用的,也就是说利率是核心环节,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市场利率,再通过市场利率变动影响投资进而影响产出。18.信贷渠道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观点,即货币当局可以通过特定政策的实施改变银行的贷款供给,从而通过贷款利率的升降,最终影响总产出等真实变量,这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被称为“信贷渠道”。19.资产价格渠道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渠道的传导主要是研究金融市场上资产价格与实际经济的关系。具体表现为资产价格对消费的影响:财富效应和流动性效应;资产价格对投资的影响:托宾Q效应、物价预期效应和非对称信息效应。20.货币政策时滞又称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是指中央银行从制订货币政策到货币政策取得预期效果的时差。货币政策时滞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内部时滞、中间时滞、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需要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中央银行实际采取行动所花费的时间过程;中间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从采取行动开始,到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改变其信用条件的时间过程;外部时滞是指从金融机构改变其利率、信用供给量等信用条件开始,直到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产生影响为止这段时间。三、思考题1.货币政策传导要经过哪几个环节才能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答案一:货币政策传导经过如下几个环节后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首先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然后货币政策工具最先对操作目标产生影响,再后操作目标的变动对中间目标产生影响,最后中间目标带动最终目标变动达到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可用图表清晰的表示为: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间目标→最终目标。答案二:货币政策传导经过如下几个环节后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1)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2)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主体;3)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物价及就业等。2.你认为应如何缩短货币政策的内在时滞?货币政策的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制订货币政策到货币政策取得预期效果的时差,可以分为内部时滞、中间时滞、外部时滞三个部分。内部时滞是指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需要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中央银行实际采取行动所花费的时间过程。客观上说,内部时滞的存在,反映了中央银行进行金融决策的信息成本、以及决策能力的有限、决策过程中的效率损失。具体来说,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央行跟踪和采集有关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状况信息所需要的时间,这就是信息成本。2)在进行货币政策决策所需要的相对充足的信息已被采集到后,中央银行的决策过程将是一个需要协调各个利益集团的公共决策过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独立性强的中央银行,对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能够比较超脱,从而能够以较短的时滞完成货币政策的决策。3)中央银行的认识能力和决策能力、对经济金融运行状况的敏感程度同样是形成内部时滞的重要原因,从所掌握的信息资料中认识宏观经济金融状况,分析这些信息中所隐藏的趋势,并做出相应的决策行动,同样需要时间。4)中
本文标题:计算接考研真题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73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