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管理学(专)考试题目及答案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学》课程考核要求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一.作业要求1.概念要有关键词,同时要完整回答。2.简答题有要点,并从理论或实际上简单说明。不要离题太远。3.论述题能根据所学知识、理论详细论述;结合题目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二.作业内容1.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组织文化答: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功能:一、组织文化具有导向功能。所谓导向功能就是通过它对组织的领导者和职工起引导作用。二、组织文化的约束功能包括(有效规章制度的约束、道德规范的约束)。三、组织文化的凝聚功能。四、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五、调适功能(调适就是调整和适应)(2)非正式组织答: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对称。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人们在正式组织所安排的共同工作和在相互接触中,必然会以感情、性格、爱好相投为基础形成若干人群,这些群体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的“头头”,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3)程序答:程序从时间顺寻上规定了如何处理重复发生的例行问题的标准方法。(4)激励相容原则答: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相容”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为行动;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表明,贯彻“激励相容”原则,能够有效地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使行为人的行为方式、结果符合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让每个员工在为企业“多做贡献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即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两个目标函数实现一致化。(5)矩阵结构制答:就是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或项目,或服务)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组成的一个矩阵,同一名员工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联系,又参与产品或项目小组的工作。(6)沟通沟通是借助一定手段把可理解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目的是通过相互间的理解与认同来使个人或群体间的认知以及行为相互适应。2.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要说明管理的四种基本职能及之间的关系?、计划:对组织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筹划,包括研究活动条件,制定经营策略,编制行动计划。组织:为了完成计划,对可用资源包括单位,成员及其关系)进行合理的安排。领导:计划的实施,中包括激励成员,使得他们以最大的积极性投入工作中。控制:对组织活动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监控,以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是最基本的管理职能,它们分别重点回答了一个组织要做什么和怎么做,靠什么做,如何做得更好,以及做得怎么样等基本问题。管理职能并不只是这四种。作为管理工作的手段和途径,随着管理对象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职能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2)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大管理职能和十四项管理原则。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法约尔认为十四项管理原则是: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的报酬;8.集中;9.等级制度;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思想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历程均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某些原则甚至以“公理”的形式为人们接受和使用。因此,继泰罗的科学管理之后,一般管理理论被誉为管理史上的第二座丰碑(3)结合实际简述政策、程序、规则之间的区别?答: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时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方针的明文规定。政策是组织的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如对待犯罪“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程序是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例行问题的标准方法。程序即管理的途径或步骤。如管理的程序是决策、计划、指导、控制。规则是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下,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规则即组织的规定、规范等。如交通规则。(4)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5)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怎样影响?答: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1主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2下级人员的素质和能力3沟通的程度4授权的程度5计划的完善程度6组织的稳定性程度7管理层次的高低(与管理幅度成反比)比如,1点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低,就会管理的幅度小,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高则反;2点下级人员素质高管理的幅度大,下级人员素质和能力低管理的幅度就小;7点管理层次的高低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直接管理的越多,幅度越小。3.论述题:(20分)试述巴纳德组织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答:“巴纳德将社会学概念应用于分析经理人员的职能和工作过程,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提出了一套协作和组织的理论。巴纳德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包括军事的、宗教的、学术的、企业的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这些协作组织是正式组织,都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所有的正式组织中都存在非正式组织,两者是协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一个协作系统是由相互协作的许多人组成的。对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不一致,巴纳德提出了“有效性”和“能率”两条原则。当一个组织系统协作得很成功,能够实现组织目标时,这个系统就是“有效性”的,它是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系统的“能率”是指系统成员个人目标的满足程度,协作能率是个人能率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样就把正式组织的要求同个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了,这在管理思想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巴纳德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1、组织是一个合作系统2、组织存在要有3个基本条件3、组织效力与组织效率原则4、权威接受论他认为主管人员有三个主要职能:1、制定并维持一套信息传递系统2、促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作出重要的贡献,这里包括职工的选聘和合理的激励方式等3、阐明并确定本组织的目标(1)明确的目标(2)协作的意愿(3)良好的沟通首先,一个组织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否则协作就无从发生。其次,组织不仅应当有目标,而且目标必须为组织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再次,对于组织目标的理解可以分为协作性理解和个人性理解。主管人的重要职能就是向组织成员灌输组织目标和同意对组织目标的理解。协作意愿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作出贡献的意愿。一个人是否具有协作意愿依个人对贡献和诱因进行合理的比较而定。(所谓贡献,是指个人对实现组织目标作出的有意的活动和牺牲。所谓诱因,是指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而由组织所提出的效应。)所谓组织效力是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或实现其目标的程度。所谓组织效率是指组织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满足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能力和程度,也就是组织的生存能力
本文标题:管理学(专)考试题目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0976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