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数据挖掘与识别 > 精准扶贫代驾社区养老公信力相关知识点
一、精准扶贫1.中国政府在2014年工作报告中庄严宣布: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准确识别,建档立卡,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各地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实行动态管理,实现政策、资金、项目瞄准扶贫对象,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建立驻村工作队制度,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基层组织落实党和政府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要做好派驻干部选拔工作,真正把那些有经验、有能力、懂扶贫、善于和农民打交道的干部选出来。各地要建立驻村干部的培训、激励、考核、保障等机制,对干得好的要提拔重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以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把片区扶贫规划与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内生动力,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同时,把扶贫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结合起来,组织实施村级道路、饮水安全、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教育扶贫、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等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努力让扶贫开发工作见到实效。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要优先向贫困地区安排,形成有利于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扶贫事权。扶贫项目审批权原则上下放到县,扩大地方统筹使用扶贫资金权力。完善扶贫资金信息披露、项目公告公示、政府购买扶贫公共服务等相关制度,确保扶贫资金真正惠及扶贫对象。健全扶贫投入机制,调动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把更多金融资源引导到贫困地区。要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并努力形成有效制度。继续发挥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军队武警扶贫的引领作用,强化细化实化相关措施,提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营经济和社会组织不断成长壮大,公民个人参与扶贫的积极性高涨,这些新兴力量的扶贫潜力巨大,要认真总结各地成功经验,积极为他们搭建参与扶贫的多样化平台。此外,要积极开展扶贫日活动,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氛围。2.2014年10月17日,全国社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3.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正式启动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先后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工作力度,扶贫开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方面,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根据国家扶贫标准,迄今为止我国累计减少6亿多农村贫困人口。同时,我国在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五保供养办法,保障了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经济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1-2013年,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重点县自然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能接收电视节目的比重接近或超过90%,饮用安全水的农户比重大幅提高;重点县学龄儿童在校率达到97.7%,青壮年文盲半文盲率下降5.5个百分点;有卫生室的行政村比重达8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4.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影响,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实现脱贫致富任重道远。贫困问题表现出的新特征使扶贫难度加大。首先,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步呈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以及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使贫困地区发展面临更大挑战。其次,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贫困群众不断增加,如失地农民、进城找不到工作或收入不稳定的农民工、仍然居住在棚户区的矿工等。再次,“三留守”群众(指留守在农村生活的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中,老人、妇女劳动负担增加,儿童教育、营养质量受到不利影响。最后,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等现象严重,一些生态脆弱地区返贫率居高不下。这些因素使得扶贫开发难度不断加大。相关题目:《关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工作报告》提纲。参考范文:关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工作报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工作,努力打赢新时期的扶贫攻坚战。一、扶贫开发成就举世瞩目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正式启动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出台了一系列规划纲要和其他相关文件,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工作力度,扶贫开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方面,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经济加快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二、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影响,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实现脱贫致富任重道远。目前,贫困问题表现出的新特征使扶贫难度加大。第一,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步呈现;第二,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贫困群众不断增加;第三,留守在农村生活的很多老年人、妇女和儿童,成为新的贫困人口;第四,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等现象严重。三、打赢新时期的扶贫攻坚战中国政府在2014年工作报告中庄严宣布: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这一方略,努力打赢新时期的扶贫攻坚战。第一,建档立卡,为精准扶贫打好基础。第二,驻村帮扶,为精准扶贫提供“滴灌”管道。第三,突出工作重点,为精准扶贫创造良好环境。第四,增加投入,为精准扶贫整合更多资源。第五,动员社会力量,为精准扶贫注入新能量。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扶贫开发,成败在于精准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才能避免“花架子”,找到脱贫致富的“金点子”1年最多吃3顿肉;家里连一面严格意义上的“墙壁”都没有;所谓的“门”就是一块由竹篾编成的“板”;不少适龄儿童上不了学……最近,通过媒体的报道,中西部地区的一些贫困角落令人心情沉重。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其中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超过500万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逾7亿人摘掉贫困帽子,“中国式扶贫”道路对人类减贫事业贡献巨大。与过去相比,贫困面大幅缩小了,但现在面对的,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可谓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召开座谈会,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四个切实”要求,特别强调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这为下一步的扶贫攻坚战做出了部署,发出了动员令。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道出了精准扶贫的丰富内涵,很有现实针对性。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被称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据介绍,2014年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各地实践看,在吃透当地情况的基础上,搞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常常成效明显。而搞大水漫灌、一刀切的地方,往往事与愿违。在一些地方,市场行情没摸清,本地特点又没把握住,通过行政力量,一窝蜂地兴起养兔热、种植热,结果在市场上栽了跟头,群众不但没富起来,还让大量投入打了水漂。可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才能避免“花架子”,找到脱贫的“金点子”。精准扶贫,关键在人,贫困群众需要自力更生,各级干部的引导作用也很重要。在一些地方,扶贫工作之所以总是“涛声依旧”,与一些干部找不准“穷根”,却热衷于大上项目、大造声势、撒胡椒面的做法很有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呼唤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呼唤一支沉得下去、真抓实干的扶贫干部队伍。尤其是作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基层组织,更要选对人、用对人,让那些懂农村、懂经营、有公心的人才为乡亲们脱贫领路。众人拾柴火焰高。在5年多的时间内,让几千万人脱离贫困,这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来完成。我国已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不少人将“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意在最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济困工作。目前,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互为支撑,拓展着全新的扶贫格局。从各方“单打独斗”到整合资源“握拳出击”,这也是精准扶贫思维的重要体现。我们期待,沿着精准扶贫的路子,借助社会合力的推动,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将会是一个渐行渐近的美好现实。二、反映当前“代驾”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自“醉驾入刑”以来,各地“代驾”服务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但是,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代驾”服务行业也存在一些问题。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缺乏制度约束。纵观国内的情况,专门针对“代驾”行业的制度、规章或法律法规基本上还没有面世,在对“代驾”行业实施执法监管和规范时,缺乏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撑。缺乏监管主体。“代驾”行业主要是由“代驾”驾驶员为需要服务的私家车主提供临时的驾驶服务。其所牵涉的管理职能部门众多,包括公安、工商、质监、交通、劳动社保、物价、工会等部门。众多的部门都有一定的职能职责,但都没有对“驾”行业进行管理的专项职责,存在部门职责重叠或“管理真空”。缺乏行业标准。目前整个“代驾”行业收费无统一标准,消费者只能依据代驾人提供的标准支付相应费用。而”代驾”人提供的收费计算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代驾”服务收费畸高,因费用支付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另外,由于没有统一的制度或强制标准,各“代驾”服务经营者所具有的经济实力、设施设备、经营场地、人员制度等相差悬殊,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和赔偿能力也差距甚远,对保障“代驾者”和“被代驾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造成较大的影响。缺乏安全保障。由于“代驾”双方相互之间陌生。车辆性能、投保情况、驾驶技能等均影响着“代驾”的安全,特别是被“代驾”者往往由于醉酒等原因,意识模糊,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容易发生治安甚至刑事案件,“代驾”过程中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容易受到侵犯。同时,“代驾”没有签订相应的服务协议,产生矛盾纠纷也缺乏事前约定,存在潜在的矛盾冲突和不稳定隐患。缺乏维权依据。“代驾”服务多采取口头合同方式,由消费者致电“代驾人”约定服务内容。通常“代驾人”提供服务时仅确定“代
本文标题:精准扶贫代驾社区养老公信力相关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003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