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第三章学生《小学教育学》黄济-劳凯声-檀传宝
第三章学生主要内容:1、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2、你对几种儿童观的看法看法3、儿童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不同的儿童发展观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合论一、遗传决定论(一)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儿童“生而有罪”,人生的目的就是赎罪,而尽快赎罪的手段就是教育。一、遗传决定论(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金——最高贵,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国家,因此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级的教育。银——次等,发展目标是武士,接受初等教育就可以了。铁——最低等,劳动人民,无需接受教育一、遗传决定论(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表格(四)评论二、环境决定论(一)洛克的“白板说”主张“教育万能”,认为儿童犹如一块白板,教师可以任意书写。二、环境决定论(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略)(三)评论肯定儿童发展的可塑性,但是也将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塑造地位上。三、辐合论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因素。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思考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对社会的意义?第二节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儿童发展的内涵儿童发展的特点教育与儿童的发展一、儿童发展的内涵(一)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1、遗传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不确定会转化为儿童发展的现实。因为儿童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外界条件。2、遗传素质转变为发展现实的过程,并不完全取决于外在影响性质,遗传素质本身有生物特点的自身演变规律。(二)儿童的发展蕴涵在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儿童发展是作为一个生物体和社会个体的儿童自我调节机制的活动结果。儿童的主体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源泉。主体活动,是儿童依据自身条节的能力水平,对与自己有关系,也有意义的内外刺激进行反应的过程。把外在刺激与自己原有反应结构之间建立联系,是儿童活动的实质,避免把儿童所参与的外在于儿童的客观活动过程,看作是儿童发展的根源。(三)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联合国大会《儿童权利公约》:发展的权利问题及其保障措施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四)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儿童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发展——简单到负责,低级到高级的序列演变过程。2、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的过程。3、儿童的发展也不等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儿童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不断转化、互为基础的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知识的积累,更是儿童个体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过程。二、儿童发展的特点与教育(一)顺序性儿童发展的过程,无论生理还是心理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秩序。——教学要循序渐进(二)不平衡性儿童身心发展速度不是匀速的:不同年龄阶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不完全协调统一: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抓住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教育,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阶段性在儿童发展的连续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也称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教育要有促进作用,把握发展的潜能“最近发展区”,提出合理要求。(四)个别差异性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因材施教(五)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关注特殊的学生(一)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二)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科学的教育活动,要辨证地对待儿童的成熟与发展的关系,不能拔苗助长,但也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把复杂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儿童能力所能接受的形式教给儿童。四、教育与儿童的发展(三)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体发展教师教学要照顾班上的大多数学生。可以开设尖子班、特长班也要给落后的学生单独补课。(四)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1.尊重儿童的感受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时时关心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并以他们的感受为依据来选择教育内容的展示方法、教育要求的表达方法和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等。2.尊重儿童的选择教育从内容到方法和组织形式方面,都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学习内容上有所偏重,在学习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3.要鼓励学生的创造让学生经常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想法或做法给自己带来的变化,看到自己反常规做法对所涉及事件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自我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三节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目标的新界定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外在环境的新要求一、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目标的重新界定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要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三个变化:1.强调终身教育,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2.注重全面发展。3.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外在环境提出新要求1、取消“繁难偏旧”的内容,使内容变得简化和简单,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2、强调学校学习与学生环境相联系,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生活。3。将教学方式进行更新,把以前的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转换为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课堂作业:如何理解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及其义务性的特点?
本文标题:第三章学生《小学教育学》黄济-劳凯声-檀传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021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