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9高职高考语文复习第六章-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考情分析】在近几年的广东高职高考语文试题中,考查分值(3分)、考查形式稳定,考点略有变化。2014年没有出现这个考点,2012年、2013年、2015年、2016年考查形式都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了修辞手法,四个选项设置都是给出语句和对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让考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分析正确的选项,2016年,设置的题型是“加点的‘像’字都是比喻词的一组”,仍然考察修辞手法的辨析;2017年,题型又和2012~2015年的一样。2012年考查了反问、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2013年考查了夸张、拟人、设问、排比的修辞,2015年考查了借代、比喻、夸张,2016年考查了比喻的修辞,2017年考查了夸张、设问、比喻、排比等修辞。近几年没有考查对偶、反复两种修辞。可见夸张、反问、比喻、拟人等常见修辞格是考查的重点,其他修辞手法交替出现。尽管考点、考查形式会有变化,但总体来说,均是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同学们在复习时要重视之。第六章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纲解读】《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规定: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高职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九种,并对常见的修辞手法做了说明。因此在复习时,参照考查常见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例句,加深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特征的掌握。修辞格也叫辞格,是人们在长期的修辞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较固定的格式,修辞是对语言的润色加工,是为了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修辞的根本目的是要语言达到清晰、连贯、得体、优美。修辞除了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常用的以外,还包括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变换等。【知识梳理】一、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一)比喻1.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但是有些比喻句中的三者并不一起出现。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比喻中喻体多是具体形象的、可以感知的、为大家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2.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3.比喻的种类(1)明喻。典型的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好像、似、仿佛、如、如同、犹如”等连接。如:①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③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④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2)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如:①生活是海洋。②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③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④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事实就是科学的空气。(3)借喻。典型的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较之明喻和暗喻,借喻形式最为简短,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本体不出现,借喻也是最隐蔽的比喻。所以它的使用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使人易于理解。如:①仰起头来向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田田荷叶轻轻摇荡,把颗颗“珍珠”倾入湖中。④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已波及世界各国。(例①中,“白带子”指的是瀑布;例②中,“雪”指的是浪花;例③中,“珍珠”指的是露球、水珠;例④中,“海啸”指的是来势迅猛,危害性大的金融危机。)(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如:①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②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③我现在还不能完全测出他的分量,也不能完全看透他。他像森林,像海,像夜,像日出……带给我各种惊奇、震动和强大的吸引力。4.几种非比喻的情况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①她长得像她妈妈。/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他的眼睛就像他父亲的一样,长扁形,黑白异常分明。(同类相比)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她好像把这件事忘了。/街上仿佛没有人,道路好像加宽了许多。(表示猜度)③他仿佛听见了他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我好像又听到了她那悦耳的歌声。/那只粗硬的手在我眼前晃动,我好像又看到了30多年前的影子。(表示想象)④像雷锋、焦裕禄等都是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我到过祖国许多名山大川,像黄山、杭州、海南岛等。(表示列举)(二)借代1.借代的特点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2.借代的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还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3.借代的种类(1)特征代本体。如:①花白胡子不作声了。(借“花白胡子”这个人的特征代“这个人”。)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借“袁世凯”代“印有袁世凯头像的旧制银元”。)(2)材料代本体。如: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借“金”代“金属制作的刀、剑等”。)②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古代用青铜做镜子,所以此处用以代称镜子。)(3)具体代抽象。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一针一线”代指财物。)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是常用的乐器,这里用以指代音乐。)(4)部分代整体。如:①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借“眉”代“头”。)②我们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借“一草一木”代“花草树木”。)(5)专名代泛称。如:①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用“雷锋”代具有雷锋精神的人。)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哈姆雷特”代各个读者对艺术形象的理解。)(6)作家代本体。如:①吾喜长短句?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借“苏”代“苏东坡的词”,借“辛”代“辛弃疾的词”。)②我们要多读点鲁迅。(借“鲁迅”代“鲁迅的作品”。)(三)比拟1.比拟的特点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2.比拟的作用正确运用比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3.比拟的种类(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就是拟人。如:①好大的雾,又浓又湿,悄悄地挤进来。②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③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就是拟物。如:①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②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③坦克后面,“老虎团”的士兵嗷嗷叫着冲了过来。(四)夸张1.夸张的特点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2.夸张的作用表明感情态度,引起读者共鸣;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启示;创造气氛,引人联想。3.夸张的种类(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如: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②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③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的夸张形式。如:①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②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③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如:①农民们都说:“看见这种鲜绿的秧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②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③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五)对偶1.对偶的特点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2.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3.对偶的种类(1)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如: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刀。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如:给予越多,收获也越多;索取得越多,收获就越少。(2)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3)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句子对偶。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六)排比1.排比的特点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2.排比的作用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3.排比的种类(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的某些成分组成排比。如:只有海,才可以形容出春的饱满,春的浩瀚,春的磅礴,春的澎湃如潮的活力与生命力。(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七)反复1.反复的特点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2.反复的作用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3.反复的种类(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如: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2)间隔反复。相同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八)设问1.设问的特点自问自答,无疑而问,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然后自己回答。2.设问的作用引起注意,发人思考;承上启下,过渡衔接;波澜起伏,避免呆滞。3.设问的种类(1)一问一答式。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2)一问两答或数答式。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两问或数问一答式。如:我能光向总理诉苦吗?我能空手去见总理吗?不行,谁也别想拦住我。(九)反问1.反问的特点只问不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答案就在其中。反问一般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2.反问的作用引起思考,以求共鸣;加强语气,以利论辩;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3.反问的种类(1)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如:①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2)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如: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属炎黄子孙,谁愿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②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二、几组相近修辞的辨析(一)借喻和借代共同点:本体都不出现,而是用另一个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不同点:借喻重在“喻”,是取两个事物的相似点进行比喻。借代重在“代”,是借两个事物的相关性进行替代,其中不存在相似因素。鉴别两者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本体和喻体或借体中间加个“像”字,如果能成立,即是借喻,反之,则是借代。借喻和借代都能从上下文中找到各自的本体事物。如: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代)本体是精锐的部队。本体像金戈铁马,不能成立。②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借喻)本体是凶恶的侵略者。本体像豺狼,能成立。(二)比拟和比喻比拟只有被比拟的事物,不出现拟体。比喻中的喻体是一定要出现的,
本文标题:2019高职高考语文复习第六章-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034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