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纪录片写作范围提纲,即结构方式表,可以参照。你在观看电视片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围绕这个提纲找材料,这样写起来不会跑题,而且方便快捷:电视片分析提纲1,电视片内容概括占总分10%2,本片的思想教育意义占总分10%3,艺术特色总说(总体手法、总体艺术特征等)占总分20%4,艺术特色举例(选择一到两个艺术独到之处)占总分25%5,艺术特色细节(两、三点精彩细节)占总分20%6,缺点与不足占总分10%7,结束语占总分5%【注意的问题】一部专题片或纪录片,它所主要表现的无非是人,或者是事,或者是物,或者是感受。一切理性评述的背后总会有所谓结论的东西。在电视片的评述中,有时需要达到的是同样的效果。那么,有这种情况,他要你回答一部电视片想要说的是什么?它揭示的是什么问题?你的体会是否能够挖掘倒在表面的镜头语言下面蕴藏的意义呢?(揭示一定问题的电视片)。【老师的提醒】对于全面分析题的类型,大致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作品主要表现了什么?其主题以及主题的现实意义、给我们的启示。2、电视片是如何表现主题的?具体来说包括叙述方式、结构、表现手法、声画语言的特性等。这才是对于一部电视作品的评述不同于对于其他类型文艺作品的评述之处。对于电视这样的综合性艺术而言,它表现主题的方式往往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这样的结合处寻找亮点才是出题老师希望看到的精彩答案。当然,并非要你对所有方面都要一一作答。你可以挑出其中一两个有特点的方面来进行分析。3,影片最富特色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专业老师的叮嘱】对于分析框架的驾驭就来源于考生的思维的逻辑化程度。明了的架、清晰的逻辑是评卷老师最喜欢看到的。一般见解和自己独特的见解相结合。评论中一些约定俗成的程式化描述,这些见解的阐述有时可以增强你的文字的专业程度,所以不要排斥这些内容,它至少可以在你的篇幅中形成一定的气势。写文章都贵在创新,老师往往更注重你是否有独特的见解。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前提下不妨尽量发挥你的奇思妙想,只要不给老师一种过于偏激的印象,任何类型的评析都是可能获得赞赏的。分析文章是“问答式”还是“文章式”。在全面分析题型中最好写成文章形式;具体层面分析题型最好写成问答形式。【我给你的练习题】从电视上有意识地看一些电视片(专题片、纪录片、短剧、小品等),并练习分析。阅读一些有关电视片创作的参考书,以便增加理性认识;练笔,看电视时写一些随感、札记,一方面练笔,另一方面也可提高自己对电视语言(视听语言)的解读能力。【忠告】由于考试时电视片只有一次放映机会,所以,大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看片子,同时在看片过程中,应该根据题目的要求做一些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无疑都是一种“叙事”的传媒艺术,但二者在叙事形态上是有所差异的。简而言之,专题片的叙事,主要是一种“表现”性的,是一种“对现实的营造”;而纪录片的叙事,则主要是一种“再现”性的,是一种“对现实的记录”。如此便见出了“表现性”叙事艺术和“再现性”叙事艺术的不同。专题片的基本的叙事形态是“表意”的。专题片的创作或编导,呈现着一种“主体性”或“主观性”的心态特征,营造着一种“有我之境”。专题片往往不是按生活的自然流程来进行叙事的,换句话说,其叙事是为“论断”服务的。它是用充分的论据——声音和画面来证明观点、得出结论,每个所运用的声音和画面要围绕核心理念,来实现对“已知”的求证,往往思想大于形象。专题片的编导往往借助于重复、强调、排比、对比等文学修辞手法来进行对理念的解说,即“说道理”;在画面的处理上,必要的摆拍,“累积式蒙太奇”,将声画“论据”进行意象叠加,隐喻性、象征性的“贴话”镜头等,都可以增强“言说”的表现力与扩张力。在声音的处理上,专题片解说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解说词是专题片“说道理”的主线,往往具有强有力的引导作用。专题片如此这般地将形象化的画面和声音进行艺术编排,推导出所要传达的理念,是将美的内容、目的和意蕴统一起来。这样,对“理念”的表现就是内容的深化和具体化,是对其背后编导思想的诠释和演绎,透显出“我”来。(怎样拍好电视专题片)如果说纪录片强调的是现在进行时态,是一段时空中的流动,那么专题片则更重视的是现在完成时态,是一个观点、理念的层层推导和强调突显。在专题片中,声音和画面都只是“感性显现”的工具,它并非单纯地展现存在的事物,而是要慢慢引导观众了解、接受它所要阐发的观念,是有“义”要“表”的,着力点在所宣讲的意义上,在声画背后的理念上。当然,“表现”必须建立在“非虚构”的基础之上。从受众接受与作品的关系来看,专题片是属于理性维度的,其心理诉求在于以“理”服人,即理性诉求。它力图通过一种“意象”的感性叠加,向受众说清楚一个理念、表述一种主体(观)性的看法或结论,实现一种“理念的感性显现”之美。而作为“再现”性的纪录片,其叙事的基本形态就是“纪实”。纪录片的创作态度是客体性的,整个作品呈现的是一种“无我之境”。纪录片寓论断于叙事,在“发现”和“选择”的影像背后,“我”的主体意识“藏而不露,隐而不发”。从受众接受与作品的关系来看,纪录片是属于感性维度的,心理诉求点在于“以情动人”,通过感性渠道来通达一种具有形上意味的无限延伸的“意境”。如果说专题片的讲述过程是罗列一个个相关联的“点”,那么纪录片的叙事流程就是铺展一条“线”,它侧重于“故事”的线性发展,关注的是过程,是一段相对完整时空的流动,而编导的思想就隐藏在声画的选择与编排运用当中,隐藏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是藉由生活本身来隐喻、暗示的。整个纪录片的叙事就像编导在不断“系扣”与“解扣”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又是不露痕迹,不动声色的,用生活本身“呈现”一切,所有的声画形象都蕴含着生活本身的动人力量,饱蘸着情感,往往形象大于思想。这是一种指向“未知”,指向无限领域的探索。“讲故事”是纪录片感性呈现的有效手段。纪录片的叙事讲求画面事实与话语事实的统一并构,是生动形象地讲故事,是娓娓道来。其叙事策略包括叙事方式、省略与铺垫、悬念设置、交叉叙事与平行叙事、节奏与情绪的起伏等,故事性要强,既不能拉杂、琐碎,也不能人为制造戏剧性的封闭结构来满足观众期待的“心理完型”,重要的是将内容寓于生动的叙事形式——声音和画面之中,将观点隐藏于被摄者的动作、表情、言谈和经历描述中或者“贴话”镜头的背后,给受众留出一个无限的开放性的读解空间。纪录片关注生活和情感的自然流程,关注生活本身蕴藏的因果性和情节化过程,它的叙事具有开放性、流动性的特征,所讲述的故事是“纪实”性的,这与自然“呈现”的特点相得益彰;但这个“纪实”除了它本身所特有的客体性色彩外,还是一种建立在“感性”叙事基础上的特殊“编织”。这种“编织”又是非戏剧性、非虚构性意义上的,它试图在感性形式层面、内容意义和美学价值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和谐的关系,强调“新闻意识”与“艺术感觉”的并驾齐驱。蒙太奇镜语与长镜头镜语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作为一种“叙事”的传媒艺术,二者不仅在美学思想、叙事形态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实际的创作中,其镜语方式也是有所差异的。如所周知,“蒙太奇”与“长镜头”,可谓是影视艺术(语言)的两种基本的镜语方式,不论是专题片的思想、理念,还是纪录片的故事、情感,最终都要依靠镜头语言(画面+声音)来表达。镜头语言有着自身独特的美学价值,它用自己的语言、语法和修辞对现实起着再现或表现的作用。在专题片中,“蒙太奇”是其主要的镜语方式,常常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或运用。蒙太奇的涵义是十分丰富的,蒙太奇式的思维特征,总是通过先中断再连接的方式来构筑意义,它往往通过时空分割来阐明甚至创造含义,具有叙事的强制性和话语的霸权性,强调单义性画面的造型与连接,认为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会产生单个镜头所不具有的含义,即1+1大于2,不同的组接方法又会创造新的地理或时空,从而构筑出新的意义。(拍摄企业产品影视专题片的好处)在专题片中,蒙太奇思维体现于它的节目形态及结构之中,这使得它的叙述享有很大时空自由,使“理念”的表述也有了多维的阐释空间。专题片在推进它的结论时,蒙太奇能为之形成严密而又自然的逻辑结构,并且能够协助题旨表达情感、阐述思想和创造风格。“杂耍蒙太奇”、“理性蒙太奇”等,都是专题片中常用的镜语方式。爱森斯坦曾说过,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这正是蒙太奇为我们创作专题片所奠定的观念基石:富于表现力,增强说服力,将所要传达的理念阐发得淋漓尽致。此外,对与内容、思想表达相关的“贴话”空镜头进行大胆组接,其所构筑的新意也是专题片思想内蕴力度、深度与厚度的外化表现。专题片的声音处理是与蒙太奇思维和谐统一的,“声画对位”常用于专题片中以产生独特的表现或审美效果。在专题片中,声音和画面往往围绕同一个理念,在各自相对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差异来达成和谐,共同为说理服务。专题片中的声音处理重心在于解说词,“主题先行”在很多时候也意味着“解说词先行”。专题片声画对位的特点是利用声音和画面不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和听觉,引导人们把声音和画面联系起来思考,声画互补,从而加深对于所要传达的理念的认识。当然,这是以声画之间的必然联系为基础的,涉及到语境和意义的构筑问题。而纪录片的镜语方式,应当说主要是“长镜头”。有关长镜头的源头,可上溯到早期电影的那些具有一镜拍完纪实风格的影片,其理论以法国的电影理论家巴赞为主要代表。长镜头所具有的时空完整、统一性以及景深性、多义性的“生活流”特质,是纪录片完整再现生活,增强真实感的主要及重要的镜语方式,符合纪录片“美是生活”的美学指导思想以及“纪实”性的叙事形态或风格。纪录片多运用长镜头推进叙事进程,把镜头中的各种内部运动方式统一起来,时间上保持了客观事物的流程完整,空间上保证了关系的整体性,自然流畅又富有变化,为画面造成多种角度和景别,往往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引领观众静观关注事件的发展。纪录片尽可能多地运用长镜头,纪实性强,能给人逼真的参与感、现场感,可以淡化主体意识,客观地展现生活原貌,酝酿某种特定的情感。当然,“长镜头”也可以作为一种在镜头内部进行场面调度的蒙太奇,是一种特殊的蒙太奇,正如它“讲故事”,也建立在特殊“编织”后的“呈现”上一样,它遵循真实自然的原则同时赋予其美感。纪录片在声音的处理上更多地运用“同期声”,而且多采用“声画合一”的方式,从而似乎是让生活自行呈现,意义自行彰显。同期声加强画面的真实感,使画面具有可闻性,现场画面为声音提供声源,使声音具有可见性,二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从而创造现实逼真感。纪录片在声画合一的镜语应用中,抓住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现在进行时”(现场画面和同期声),给人以大容量、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受,用独特的表现手法揭示出深刻的内容,用“画面思维”形式打破传统的“文字(解说词)思维”方式,并能展现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和真实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体现“美”就是“生活”,自然而然地强化烘托与渲染的效果。如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望长城》就打破了“声画对位”的专题片式的制作传统,其中长镜头、同期声、声画合一的成功运用,造成的现场感展现出电视语言的独特魅力,对于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影响是革命性的。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电视中的“专题片”与“纪录片”,可谓是“同源异流”,即:它们本是“同源”,后来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各自的特色,产生并行发展的“异流”,最终成为了两个东西;而“专题片”与“纪录片”又在中国特有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开始彰显出了二者迥异的美学、叙事和镜语特质与诉求。本文对二者的不同之处所作的比较,仅为一己之见,意在抛砖引玉,希冀能对具体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思考有所启示
本文标题:纪录片写作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03613 .html